<p class="ql-block">这两天读了读《与侄孙元老书》四封,是苏轼谪居海南儋州时写给侄孙苏元老的书信。苏元老是苏辙的孙子,其幼孤力学,长于春秋,善属文,黄庭坚称之为“苏氏之秀”。</p><p class="ql-block">这四封信中的第三封主要是告诫侄孙要读书正业,文曰:侄孙近来为学何如?想不免趋时。然亦须多读史,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后,所学便为弃物也。海外亦粗有书籍,六郎亦不废学,虽不解对义,然作文极峻壮,有家法。二郎、五郎见说亦长进,曾见他文字否?侄孙宜熟看前、后《汉史》及韩、柳文。有便,寄近文一两首来,慰海外老人意也。</p><p class="ql-block">大体意思是,读书一定不能“趋时”赶潮流,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要多读史书,使文字华实相称。你的三个叔叔,六郎苏过在我身边,他没有放弃学习,所作文章语气高昂雄壮,有家传法度,二郎苏迈、五郎苏迨均没有在我身边,但他们在做学问方面也都有长进。所以,你考取功名之后也不能放松学习,写文章做学问要日日精进。</p><p class="ql-block">有这么一个观点:三等人读书养功利,二等人读书养智慧,一等人读书养心境。苏轼对侄孙的谆谆告诫,不正是让他做一等的养心境的读书人吗?</p><p class="ql-block">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那些有教养、好求知、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的家庭。这和九百多年前苏轼的预见不谋而合。</p><p class="ql-block">读书,不是一种摆设,不是浅尝辄止,不是为了什么,而是灵魂的碰撞,智慧的启迪,情感的共鸣,最主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因为,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在仰望星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