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题(66)何为“下泥巴人”? (上)

网居

<p class="ql-block">  “下泥巴人”到底是指什么?许多人认为, “下泥巴人”指的是乡下人、或是层次低的人。其实不然,“下泥巴人”是汉语成语,拼音是xià lǐ bā rén,下里巴人,也可称巴人下里,这个词在汉语中属于中性词。下里巴人,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为通俗的文学艺术。</p> <p class="ql-block">  下里指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具体说,下里即乡里,巴则是古代的国名,在今川东(荆门)一带。荆门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有屈家岭文化遗址、楚汉古墓群以及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等一批的历史文化遗存。在荆门这片土地上曾流传过战国时期楚国才子宋玉、奇女子莫愁、明代嘉靖皇帝朱厚熜等一批历史名人物故事,留下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等典故。《下里》和《巴人》,本来就是两首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谣,很受乡里人们的喜欢,也引起许多的仿效和产生共鸣。后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大都用此词,后泛指通俗文学的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p> <p class="ql-block">  在战国楚国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客有歌于郢中者,个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的描述。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载,“故玉微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这样一段故事说的是: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文人。他不仅人长得眉清目秀,而且还非常有才华,编写了很多著作闻名于世,颇得楚襄王赏识。</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宋玉也因此招来很多人的嫉妒,到楚襄王面前诬谄他的人自然也不在少数。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先生的行为恐怕有些不检点的地方吧。为什么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歌唱,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有好几千人跟着唱。后来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有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怎能被一般人理解呢?我的情况正是这样啊。”楚王听了宋玉这番辩解,会心一笑,点头称是,知道他要表达的是什么,就没有再追问下去了。</p> <p class="ql-block">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中指出,《宋玉答楚王问》中明明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即有客人在郢中唱歌。而不是郢人在唱歌,更不是郢人善唱歌。沈括认为,郢中为楚国旧都,“人物猥盛”,之所以和者寥寥,是由于不知道或没有听过这首歌曲。宋玉以此自况,未免有些不讲道理。以郢人不熟悉阳春白雪这样的曲子而指责他们,这不是很荒谬么?沈括还指出,阳春白雪典故中的一些细节后来被错误的解读和传播,例如,善歌者都被称为“郢人”,而原文的意思是郢人不善歌。其实《下里》和《巴人》就是战国时期在楚国民间流传度较高的民歌小调,而《阳春》和《白雪》则是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相对高雅些的歌曲。</p> <p class="ql-block">  那么,又是谁将这些歌曲传唱开来,使之广为流传的呢?传说楚国郢州石城(今钟祥)有名奇女子,名莫愁,才貌兼俱,犹善歌舞。十六七岁时被楚顷襄王征进宫作了歌舞姬女。莫愁女在楚王宫受屈原、宋玉等指导,歌舞技艺更上一层楼,并完成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采薇歌》、《麦秀歌》等楚辞和民间乐诗入歌传唱。犹其是《阳春白雪》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对后世的乐赋入歌传唱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据说后来莫愁女因未婚夫被放逐三吴扬州而投汉江自尽,被渔夫救起,后不知所踪。莫愁女的许多传说故事,从楚传到吴越一带,并广为流传。如今,在钟祥市,还有莫愁村、莫愁渡和莫愁湖等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 后来,人们将《下里》、《巴人》、《阳春》、《白雪》这些曲目名演变成“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两个成语,分别代指通俗和高雅的两种艺术形式。再后来,成语“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的缘由就是从这个故事演绎而来,用“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而“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两个成语既可单独使用,也常常在一起对比地使用。</p> <p class="ql-block">  下里巴人、阳春白雪这个典故说明了不同的欣赏者之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着的巨大差异。不得不承认,乐曲的艺术性越高,能欣赏的人就越少,这种差异又和欣赏者的主观趣味有很大关系,有时很难得到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正如西晋葛洪在《广譬》一书中所指出的:“观听殊好,爱憎难同。”</p> <p class="ql-block">  对于听惯桑间濮上之曲、下里巴人之声的人,当然无法理解阳春白雪和黄钟大吕的高贵雅致。从这点来说,古今并无太大区别。今人欣赏音乐,大都也是“入耳为佳,适心为快”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下里巴人”是低俗、不被人们所接受的,这些只是与环境、受益人群、传授表演者的技能、以及心情、人情、群情等相关联的。比如音乐,“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是不能离开“雪唱”和“俗情”的。看来,就“下里巴人”而言,无论“下里”还是“巴人”都只是歌曲名而已,与“人”无直接关联,也就不能把“下里巴人”当作一种“人”了。至于人们通把“下里巴人”当作谦辞用以自指,那更是错误的。 (待续)</p> <p class="ql-block"> 部份图源于网络、侵删 </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阅读、关注、转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