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老师农耕文化➕史前文明研学课程:河姆渡遗址

全国基地课程研发运营托管闫老师

<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以河姆渡命名。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p><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的时间约在公元前5000-3300年,分早晚两期。其早期与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有联系,晚期前后阶段分别受马家浜文化马家浜类型和崧泽文化影响。</p><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征有:陶器主要是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红灰陶,早期文化夹炭黑陶占绝对优势,晚期文化夹砂红陶、红灰陶数量最多。</p><p class="ql-block">骨制生产工具丰富,尤其在早期,骨器数量远超石、木、陶质各种工具的总和,就目前所知,这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中所独有的特征。</p><p class="ql-block">梯形不对称刃石斧、拱背厚体石锛、骨耜、斜铤骨镞、管状骨针、骨哨、木矛、木刀等,都是具有特色的器物。</p><p class="ql-block">大批榫卯木构件及干栏式建筑的遗迹,显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住房特点</p> <p class="ql-block">中国上古时代传说中的“有巢氏”部落其实就是居住在宁绍平原的古越族-河姆渡人的一支。有巢氏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巢居的发明者,这恰与河姆渡文化中的建筑特点相对应。有巢氏曾率领其部落人民以宁绍平原为起点多次迁徙,河姆渡文化即因有巢氏先民的迁徙而加速了与外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共同构成了有巢氏先民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发现,在1973~1974和1977~1978年两次对河姆渡遗址作发掘并有资料。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相传中国上古部落首领“有巢氏”便是隶属于浙东地区的古越族-河姆渡人的一支,是宁绍平原上生活着的河姆渡人的一员。</p><p class="ql-block">有巢氏,尊号“巢皇”、“大巢氏”,中国上古时代部落首领;前4964----前4464年在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构木为巢的发明者;相传为燧人氏之父、伏羲与女娲的祖父;是良渚古国的末代君主以及古巢国开国君主。而河姆渡文化也是有巢氏执政早期的文化。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传承关系</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许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过了黄河,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是在长江下游一带却不断出现令人振奋的发现。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发掘中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年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遗址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p><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p><p class="ql-block">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出土的纺轮、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棍、梭形器和机刀等,据推测这些可能属於原始织布机附件,显示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由手工编织发明了原始的机械。</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出土相当多的骨哨,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狩猎时模拟动物声音的狩猎工具。浙江杭州市还能看见一种用小竹管做成,发出鸟鸣声的竹哨,显然是河姆渡骨哨的遗存。陶埙也是河姆渡的出土遗物,埙身呈鸭蛋形、中空,一端有一小吹孔,也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市面上观光区兜售的陶笛与此相似,只是河姆渡的陶埙只有吹孔而无音孔,可见它的原始。河姆渡遗址充分显示出南方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发展不亚於华北的文化,这可证明中国文化其实是多元发展,各有特色的!</p> <p class="ql-block">酒器的出现显示农业收获较前丰富,才有馀粮酿酒。河南龙山文化中,还流行以猪、牛、羊、鹿的肩胛骨为材料制成卜骨,将卜骨加以烧灼,观察兆文以解释吉凶。占卜显示此时已有某种程度的信仰。另外在龙山的两座窖穴里还发现了炼铜用的坩锅残片,说明当时已能铸造铜器。一般认为河南龙山文化处於原始农业社会解体阶段,最终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p> <p class="ql-block">犴是河姆渡先民的图腾,犴的动物原型是原始社会时期生活在宁绍平原一带的麋鹿。河姆渡先民为表达对犴图腾的崇拜,衍生出一种民间舞蹈,犴舞。这种图腾崇拜的舞蹈,至今在河姆渡遗址所在的余姚地区流传。余姚犴舞是一种鼓捣的传统民俗舞蹈,历史上分布于浙江省余姚市西部平原及西北一带,以马渚境内为主,还包括与马渚西北部相邻的牟山和泗门。目前只有泗门一带还留存有犴舞迎新年的习俗。犴舞是余姚独有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源于河姆渡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在传统的民俗活动、宗教仪式等民风习俗中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原始艺术品不仅数量大,而且题材广,造型独特,内容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象牙雕刻、陶器纹饰上面,尤其是一些象牙雕刻器,线条流畅,造型美观,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象牙雕刻艺术。蝶形器8件,以扁平的象牙片磨制而成,因形同平展的蝴蝶而命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长16.6厘米,宽5.9厘米,厚1.1厘米,上半部残缺,底端也稍残。正面中间阴刻5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外圆上端刻有熊熊的火焰纹,象征太阳的光芒,两侧各有一只引昂勾喙鸷鸟拥载太阳,器物边缘还锥刻羽状纹。整件器物图像布局严谨、雕刻技术娴熟、形象逼真传神、寓意耐人寻味,是河姆渡原始艺术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鸟形圆雕4件。其中有一件完整器长15.8厘米,宽3.4厘米,厚0.8厘米,柄端雕出俯首的鸟头,圆目勾喙,似鹰类猛禽,中间为鸟身和翅膀,背面平整,阴刻短直线和斜线组成的图案,两侧也有斜线和弯月形短线,羽毛感强烈。腹部较厚,有横向突脊,其上有透孔,作穿绳佩挂之用。尾部扁长,略成圆弧。这些精致的艺术品虽是氏族的共同财产,但只有氏族首领才有权利使用。</p> <p class="ql-block">陶器刻画作品。刻划于陶器口沿和腹部,内容包括太阳、月亮、花草树木、鱼鸟虫兽等,画面简洁舒展,风格朴实而又生机盎然,既反映了河姆渡先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也折射出先民期望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内心世界。代表作品有鱼藻纹陶盆、稻穗纹陶盆、猪纹陶钵、五叶纹陶块等。这些带有刻画艺术的陶器,出土时基本完整,即使是碎片,也是原地压碎,可以拼复完整,说明河姆渡先民对它们特别珍重,应是祭祀用品,推测原始宗教意识已在先民中萌芽。</p> <p class="ql-block">人体装饰品。有璜、管、珠、环、饼等。珠、环等饰品大多用玉和莹石制成,在阳光下闪烁着淡绿的光彩,晶莹美丽。还有一些以兽类的獠牙或犬牙、鱼类的脊椎骨制成的装饰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