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民俗 体验温情腊八——使赵中心小学南六堡分校腊八节综合实践活动

南瑜

<p class="ql-block">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当这首熟悉的歌谣响起时,又是一年腊八至。1月18日迎来农历腊月初八,即腊八节,俗称“腊八”。</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特殊日子里,腊月初八,晋中榆次南六堡村都要举行一场隆重的祭祀活动——抬“冰山”,这天,人们抬着经八天淋冻,晶莹剔透,披红挂彩,装饰一新的“冰山”载歌载舞,吹笙鼓瑟,抬者押着步调,喊着号子,抬“山”遊街。招的四乡八村的人们前来观赏,场面甚是热闹,壮观。其实这是一场祭雹神活动。此项活动属南六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延续数百年之久。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校制定腊八节综合实践活动!</p> <p class="ql-block">  各班开展了腊八节主题班会宣传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腊八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p> <p class="ql-block">  南六堡抬冰山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孩子们一定要走近了解,参与活动,传承习俗,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  村民们抬的冰山,自进入腊月第一天就要开始制作,村民们敲起锣鼓,放响鞭炮,启动制作仪式开始搭建淋冰架,活动大都是一些中年以上有经验的村民前来参与制作。先是将两根大木干靠在背阴地的高墙上,搭成人字架在人字架的上边架上一根横杆,杆子中间穿上一个特制的板凳,凳腿朝下,然后选取上好的椿树枝,将其整理好依需要捆绑在凳子腿上,村民们说这也是一项技术活,捆扎的形态与 淋成的冰山形态有直接的关系,这几位村民大都有十几年的捆扎经验了。这边认真捆扎,那边锣鼓声响,众人一起忙和参与,一片热闹气氛,捆扎好后需要在夜间最冷时不断用小壶往凳子上的数枝上浇水,水流顺树枝往下淌冻结成冰,经过7天就淋结成山形状了。</p> <p class="ql-block">  到了腊八的凌晨,就要将淋成的冰山翻转过来让其冰尖朝上。经过数天滴淋而成的冰山共有37根碗口粗细的冰柱,前九根后十二根,前九根象征(风、雨、电、雪、雹、雾、霜、露)、后十二(象征十二个月),左右各七根(象征北斗七星),前面粗大的四根旗杆(象征春、夏、秋、冬),整个冰山的形状寓意完全按自然界的组成因素来定,尤其是这后面象征月份的十二根冰柱,如果赶上润年就要增加一根成为十三根了,前面两个大冰柱上帖红对联显的格外醒目,冰山底座是冰雕凿制成的水晶宫,两侧旗杆上彩旗飘扬,冰山上红绿纸花相映成辉,弥勒佛像前摆满供品。为了让精心淋成的冰山更安全、稳固,村里的老年人们细心的在捆绑着架子并做表演前的各部位检查。村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向往美好的心情,都倾注到了冰山的形态上,倾注到了表演活动中。</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走出校门,走近冰山,去目睹节日的盛况,感受欢乐气氛!</p> <p class="ql-block">  接连几年的疫情的冷清,“抬冰山”这场活动经过充分地准备,让远近乡亲聚集南六堡,人山人海,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二、三年级的小朋友画好脸谱,走上“背棍”,亲身参与这场非遗物质文化活动!</p> <p class="ql-block">  杨老师从容自若地舞动手中的指挥棒,带动整个锣鼓队演奏出一场激情四射的锣鼓表演,让这场活动更加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亲身参与,用各种方式了解了腊八节日的由来习俗,感受了这场活动空前的热闹,并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  相信这次活动能带给他们更多的收获,领略到了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升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