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 回家 过年

孺子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近网上有则消息,据说北大有位教授提出建议,取消年三十的年夜饭,理由也很奇葩,因为西方国家没有过年这一习俗,也没有年三十团圆守岁的习惯,因此建议国家和西方国家接轨,废除年夜饭。暂且不论这则消息来源的真伪,假如国家真的废除春节,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首先,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失去"散居各地共团圆″的企盼,是失去“品茗围炉话家长”的温暖。其次,对历史来说,是"民族丽珠一朝尽,华夏自此不知春"的缺憾。最后,我们的国家呢,失去的将会是民心,是凝聚力,是向心力,是民族魂。春节,是由放鞭炮,拜年,贴对联,发红包,守岁等几个环节组成的,而除夕之夜的团圆饭,是最被看重的,绝对是春节最重要的环节,没有之一,是根植在华夏各族人民心中不灭的文化传统。这个"叫兽″,其心可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 儿时不知愁,盼年放假解饥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60年代生的,哪个时代国家穷,老百姓更穷,没有几家富裕的,小时候生活在矿区,我们家是外来户,没有户口,国家实行供给制,买啥东西都凭票,平时饭都吃不饱,更别说吃肉了。所以特别盼望过年,不用上学,不用饿肚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兄妹四个,还有一个瘫痪在床的母亲,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下井挖煤的父亲身上,所以我们平时像是野孩子似的,父亲没时间管,母亲没能力管,饥一顿饱一顿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年底了,集市上有了不用票就可以买到的猪肉,平时扣嗖的父亲会去买上十几斤。厚厚的肥膘子,主要是用来熬油,做来年炒菜用,瘦些的,煮上一大锅,我们四个便围着锅眼巴巴地瞅着,等肉刚一熟,父亲便拿来碗,一个碗里夹上一方肉,让我们放开吃,咬一口,满嘴滋油,哪个香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是没有压岁钱的,但父亲会给个三五毛钱,去买点小鞭炮,摔炮。鞭炮2毛1一包,100响的,摔炮1毛一大把。买回来后,迫不及待将鞭炮拆散,找根油绳点燃,到院子里放几个,听着鞭炮清脆的爆呜,便心满意足,去找小伙伴弦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老家的习俗是三十晚上和初一早晨都要吃饺子,象征着一年到头,团团圆圆,富足安康。年三十上午,母亲会指挥我们择菜,洗菜,剁肉馅,做准备工作,下午,母亲便开始包饺子,哪时的饺子馅不是猪肉白菜,就是猪肉萝卜,很少吃到别的馅,也吃不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初一一大早,父亲就会叫我们起床吃饺子,哥姐穿的是不是新衣服我记不得了,但弟弟穿的肯定是新衣服,弟弟比我们小很多,自然是受宠溺的,而我从记事以来,是没有新衣服穿的,都是哥姐穿过的旧衣服,但我是快乐的,有饺子吃,有干净衣服穿,不用写作业,不用被父亲呵斥。听着窗外阵阵传来的鞭炮声,我幼小的心灵中全是满足和幸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 长大工作忙 岁未偷闲陪父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长大后,来到省会城市工作。离家远了,结了婚,生了娃,陪伴父母的时间就少了,我是在国企工作的,上倒班,逢年过节,领导们放假,我们一线职工是不放假的,到了年三十,如果赶上上班,就只能请一天倒休,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是一定不能错过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带着老婆孩子,勿勿忙忙赶回一百多里地外的父母家里,吃完午饭,便一头扎进厨房,剁馅切菜,煎炸烹炒,此时我已顶替了父亲的角色,成了年夜饭的掌厨。母亲的瘫痪已痊愈,跟姐姐和媳妇们包着饺子聊着家长里短,,父亲和大哥,弟弟下象棋,不时传来悔棋争执的声音,孩子们嘻戏笑闹,让这七十平的房间里嘈嘈切切,欢声笑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吃完年夜饭,弟弟带着弟媳去找同学喝酒,哥哥也跑出去和朋友们聚会,媳妇孩子打开电视看春晚,此时的春晚还是深受百姓喜欢和爱戴的,这届春晚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陈朱两人的小品《邮差》,那英王菲的《相约九八》,确实好。我和姐姐收拾好餐桌,沏上一壶茶,摆上麻将,陪着父母,打牌唠嗑,看着父母蠃钱时兴高采烈,输钱后唉声叹气的样子,我的心里满是愉悦,此时工作时的苦累,生话中的疲惫,都消失的无影无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年初一,辞别父母,又开始新的一年里的忙碌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 回忆如醇醴,百般滋味酒杯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如流沙,在不经意间缓缓地流失,我们也渐渐地老去,此时的我们,应该不是盼过年,而时怕过年了,因为每一次新年钟声的敲响,也就意味着我们向终点又临近了一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们都说,现在的年味淡了,春晚也一年不如一年,政府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初夕夜显的冷冷清请的。随着生话水平越来越高,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精神双文明的丰富,现在企盼的,不再是过年时的饕餮大餐,新衣革履。而是亲人相聚,家庭团圆的温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过年,也不再是忙忙碌碌一整天,摆上七个盘子八个碗的,也吃不了多少。不如在酒店订上一桌,现在都有钱了,也都懒隋了,花不了多少钱,省心省力,一家老小,四世同堂。‘把酒三五盏,微熏意兴飞”,几杯酒入肚,话闸子打开,插科打浑,吹天打屁,自有快乐在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老母亲已去世,父亲也是年近九旬的耄耋老者,有道是,父母在,家就在,如果父母都走了,又该去哪里过年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二零二四年元月十八日夜于井矿出租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