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创作背景

雨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解开自己疑惑,他经常仰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诚然包括《易经》。”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道德经》是老子对《易经》入世的应用。此时老子已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吏,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p><p class="ql-block">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p><p class="ql-block">年代考证</p><p class="ql-block">1973年12月在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甲乙《道德经》抄本,分别成书于高帝和文帝时期。此外,1993年10月,湖北荆门市郭店村一号战国楚墓出土了竹简《道德经》抄本,经过文化工作者们的整理与诠释后,得到《道德经》的三种版本共2046字,称为甲组、乙组、丙组,与人们今天所见的《老子》内容有不小的出入,可见今天的《道德经》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演变才定型。</p><p class="ql-block"> 湖北郭店楚墓竹简本的抄定年代,上限晚于公元前316年,而早于墓主的入葬时间(战国中期稍后),由此可见,梁启超、冯友兰、顾颉刚、钱穆等人认为《道德经》成书于战国以后至汉初的说法已经站不住脚,同时也否定了民初《古史辨》学者论战以来的“老子(《道德经》)晚出说”。即《道德经》的成书至少在战国中期以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