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古镇探访古迹

REIVIRK

惠山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保存了众多古迹、文化底蕴丰厚的小镇,号称集中展示江南吴地文化的“露天历史博物馆”。 无锡惠山古镇,由原锡惠公园(锡惠名胜区)和惠山历史文化街区合并而成。2017年9月,整个景区范围统称为“惠山古镇景区”。 无锡惠山古镇,新石器时代建有园囿。战国时期成为楚公子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南北朝时期(420-589)这里成为文人聚集的名胜之地。唐大历末年(779年),时任无锡县令敬澄修建惠山泉。明代(1368-1644),惠山一带修建愚公谷、惠麓小隐、王园等。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曾任南京兵部、户部尚书的秦金在惠山寺旁修寄畅园。 清代(1644-1911),惠山寺旁修建有潜庐和其他大批祠堂园林。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5),惠山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在惠山寺的废墟上,建造了昭忠寺,使惠山大殿成为清代的祠堂建筑。 这里自古就是风景佳绝、钟灵毓秀之地,达官显贵、帝王将相抵锡必游之处,乾隆帝曾亲笔题字“惟惠山幽雅闲静”。 我游古镇的那一天,恰是周日,又适逢冬日暖阳天气,古镇里游人如织,竟如春日之盛。 惠山老街位于惠山直街东端。街口竖立一块石碑横额。碑立于清咸丰六年。正面篆书“九峰翠嶂”,系邵宝八世族孙涵初所书。 反面砖刻“五里香塍”四字,晚清窦承焯书。五里香塍,原为无锡西门至惠山的一条大道。1976年,京杭运河无锡段改道,五里香塍已被湮废,近惠山一段建成林荫大道,称惠山直街,街上保持着江南民居老屋。 明代歌谣云:“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满鞋香。”惠山自古都是著名的游赏之地,具有山麓水乡古镇淳朴风貌。 惠山古镇由绣嶂街、秦园街和上、下河塘等老街围合而成。 我沿着绣嶂街由东往西慢慢前行,两旁一处处古旧的老建筑,斑驳的街巷,高高的马头墙…… 古朴雅致的石雕、砖雕和木雕,透着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精湛。 砖石铺砌的道路两边几乎全是古祠堂!祠堂建筑的年代以明、清及民国各时期为主。 古镇以比邻而筑、数量百余、明清以来的祠堂建筑群和花园而著称,彰显礼义廉耻、贤良忠节的祠堂人物。 荣贞烈祠<br>祠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祀严万隆聘妻荣锡章之女荣凤林等。严万隆病卒,女矢志守节,家人欲议改嫁,凤林闻之忧郁而亡,荣严两家将她合葬于严万隆之墓。清嘉庆十九年(1814)立祠前旌“贞孝节烈”坊。原祠内有用祭祀的大理石女像残件数尊。 祠以洋为中用的钢筋、水泥建筑,为惠山祠群中最早、也是无锡唯一的早期仿古混凝土建筑实例。 祠堂及其宗祠谱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无锡惠山古代祠堂群,自公元5世纪的南朝惠山古寺、唐代的天下第二泉,几个世代连续发育分布形成了100余处古代祠堂和部分遗址,涵盖了80多个姓氏、180多个历史名人。 这些祠堂建筑与江南山水、名泉胜地组合成了吴中地域特色浓厚的古代祠堂群落,为国内外正在不断消失中的这一传统文化的唯一例证。 二戴夫子祠<br>祠面阔三间二进一院,与锡山龙光寺门相对,享堂名“二礼堂”,主祀得姓始祖,周代宋国第11代国君戴公。 商王兄微子启多次劝说王无效而出走,被周武王立为宋国国君,传至第八世孙戴公,史称宋戴公。配祀宋戴公第22世孙戴德、第23世孙戴圣。史载,汉信都太傅延君公戴德删《礼记》85篇,号“大戴礼”,其侄,汉博士次君公戴圣删《礼记》49篇,号小戴礼。戴德、戴圣整理并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使后代人能够了解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 “玉不琢不成器”为戴氏至理名言。宋戴公七十三世裔孙、唐代戴安公,居安徽隆阜,为戴氏隆阜始祖,无锡戴氏尊安公为迁锡世祖。 陈文范先生祠(又称“三忠祠”)<br>清道光十三年(1833)裔孙陈云昇等请建,主祀汉太邱令陈寔,配祀南唐太常陈乔、宋常州通判陈炤及陈炤之子、举人陈应鼋,后又增祀明湖广布政使陈礼。原祠为四间两进形制,为依山就势,精巧利用地形的山地建筑。<br> 陈寔(104-187),颍川许县(今许昌)人,字仲弓,东汉名士。出身贫贱,曾为县吏,以其好学,受业太学,后任闻喜长、太丘长。汉桓帝时,党锢事起,株连者多逃匿,惟独陈寔说:“吾不入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遇赦得出。汉灵帝初,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都曾征召他,均被谢绝。年八十余,卒于家,赴吊者三万余人。<br>陈寔任太丘长时政声斐然,深受百姓敬爱。流传有劝导窃贼改恶从善的“梁上君子”典故。 吕东莱先生祠(又名吕成公祠)<br>旧祠在惠山寺柏庭房右(黄公涧北),明正德二年(1507)裔孙吕卤建。祀宋儒著作郎开封伯、谥“成公”吕祖谦。后废。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裔孙吕南阳等呈请建堂三楹于周文襄祠右享堂前,以占周祠免粮地涉讼,工垂成而败。清嘉庆九年(1804),邑绅秦瀛、太守秦沆捐资在锡山之麓(今址)购地建,巡抚汪志伊檄县督造数年,再经吕氏后裔景山、佩声续出捐资建成,规模宏大。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隆兴进士,南宋哲学家、文学家,著名儒学家,官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主张明理躬行”,开浙东学派先声。和先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学者尊称“东莱先生”。 重建惠山古镇吕东莱先生祠堂记<br>梁溪锡山之麓有绣嶂街,昔有吕东莱先生祠祀南宋理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吕祖谦。<br>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婺州(金华)人。因曾祖封东莱郡侯,后裔即世称东莱,故学者称他为东莱先生。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官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参与重修《徽宗实录》,编纂刊行《皇宋文鉴》,在金华创丽泽书院,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与朱熹、张栻相友善,时称东南三贤。<br>锡邑吕氏,出自宋高宗南渡,伯恭昆仲子弟为避战乱,散徙吴地,于锡邑南北东西开枝散叶,吕氏宗亲感念先祖恩德,在惠山择地建祠。明正德二年(1507),由裔孙吕自始建宗祠于惠山柏庭房右,因后裔仕途式微,祠宇毁损。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裔孙南阳等呈请县署在旧地重建,虽拨款而未成。后欲改建于惠山第二泉左近白衣庵,又因基地狭隘也未建,直至嘉庆九年(1804),锡邑秦瀛为别购地于锡山之麓,巡抚江志伊檄文县府督建,阅数年,裔孙景山、佩声、桂林等始捐资成之。祠,面阳背阴,计若干楹,取其阴阳相合,高山流泉之深意。后遇洪杨之变,又年久失修,势将倾,春秋二祭,由各支派裔孙代表第荣(字云翔)、鹤群、军豹(字士伦)、吕珍(号云程)等商议捐资,遂于原址重建吕东莱先生祠,民国十八年(1929)八月动工,越数月建成。<br>斗移星转,世事沧桑,祠宇历经劫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由无锡市园林单位使用;后屋宇改建,祠貌不存。幸赖政府从2001年起对惠山古镇祠堂群进行保护性修复,在原址(原惠山直街105号)拆除重建,于2013年竣工。现祠堂三间三进(实为四进、最后一进另作他用),将军门楼,全部二层楼房。<br>方今盛世,孝道得彰,吕氏国银、德忠、平生、余忠诸宗彦,为传承理学世家精神,注重道德修身,积极筹措,几经努力,于2019年5月1日至10月底重启祠堂文化布展,耗资150万元左右,令祠貌焕然一新。今祠内有文化蕴蓄之丽泽书院,与古镇今紫阳、薇山、二泉书院相映成辉,为惠山古镇添一胜迹,亦为“申遗”加厚文化内涵。<br>惠山古镇需仰文化之滋养,然文化培育需时间积淀。吕东莱先生祠以突出展示祠堂原有陈式之精华,既彰显传统文化之魅力,又赋予新的内涵和生机,活化祠堂为现实社会服务,籍以助推惠山古镇“申遗”和文化旅游事业发展。<br>值此吕东莱先生祠重建、文化布展之际,欣然命笔。祈愿吕氏宗脉生生不息,代代蕃昌,诚望吕氏后辈继起奋进,传扬祖德。是为记。 张中丞庙之照壁 张中丞庙<br>张中丞庙,民间俗称“大老爷殿”,是祀唐“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而献身的御史中丞张巡而建。庙址原为宋‘清徽观”遗址。明成化九年(1473),无锡知县李恭于此建庙,屡有毁建。现建筑为清同治八年(1869),邑人集资重建。1990-1991年作保护性大修。 现存建筑包括前殿、戏楼、两庑、正殿及配享之许远殿等。庙貌庄严,戏楼藻井雕饰“百鸟朝凤”,木雕精美。庙内现存明代碑刻四通清康熙时碑刻一通;同治年间木匾二块,光绪年间木匾三块,均保存完好。此庙为无锡市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重修张中丞庙古建筑记<br>唐至德二年,御史中丞张巡偕太守许远拒安史兵于睢阳,阻遏贼势、保障江淮。嗣以援绝粮尽,城陷殉国。南宋建炎二年,邑于锡山北麓岳庙之西序辟祠祀巡。明成化九年,复于旧祠东之清微观废址建庙,后屡有毁建。今存者,清同治八年所建,庙基仍为明址。一九八六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该庙建筑年久失修,且一度成为民宅、工场,殿宇破败,陋屋杂错。为保护文物,各界人士吁请重修,市政府委我局董其事。一九八七年斥资百万元,搬迁民居五十四户及工场二家,以廓清外围。复拨款一百五十万元以资修复,工程始于一九九零年,越年而成。前楼、戏台、两庑、正殿、许远寝殿及旁之小鲁班殿等,咸复旧观;原埋没之古碑五通、古匾五块及石狮二座,悉归其位;又疏浚古泉、新建游廊,莳花铺地,立石点景。嗣后,另移位翻建花篮厅,改建纯清阁、紫竹庵、梦神殿等,自成一区,统名锡麓胜境。殿宇巍峨,层次井然,塔影回廊,寻胜有序,蹬道相延,直达山巅。亦风景建设之美事也。<br>无锡市园林管理局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一日 尊贤祠以其特有的内涵,别具一格,祠在二泉庭院以东,荷轩之南端,有曲桥、古玉兰、假山等遗迹。今已恢复门楼,并将原惠蒂草堂改建为尊贤祠享堂,昔日旧貌,略见一斑。 据邑人侯学愈所著《尊贤祠考略》称,尊贤祠,在惠山二泉亭门外,至德祠右旁。这里居锡山、惠山之间,绿荫蔽日,前临荷池,后倚土丘,环境清幽,原来是明代邹迪光所建愚公谷旧址的一角,是惠山名胜精华所在地。 薛三义祠(又名薛义士祠)<br>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邑人秦赓彤等请建。主祀明义士薛旦、薛灏、薛昶兄弟三人,祠有述德堂。 薛氏,家富殷实,慷慨乐施,崇尚气节。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入侵,无锡知县王其勤紧急动员士绅百姓筑城抗倭,薛氏兄弟鼎力资助,倾其财力支持修筑县城,使抗倭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百姓称颂,知县深表钦敬。薛氏兄弟还仗义上书为民请命,促使当政者采取措施,减免赋税,百姓受益。 马文肃公祠(又名马忠肃公祠)<br>祠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乾隆二年(1737)重修。主祀明甲申殉难谕德、赠侍郎马世奇。祔祀与马同殉的朱、李二妾孺人等。马世奇殉国后,其子马壬玉依据父亲生前夙愿,特购明王园太虚阁为父榇停放处,后即以阁为祠。<br>马世奇(1584-1644),字君常,号素修,无锡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自幼颖异过人,好学有文名,历官至左庶子。为官清廉,有名节、声望。甲申年(1644),明都北京攻陷,崇祯帝缢于煤山。马世奇悲痛欲绝,整肃衣冠,捧所署司经局印信,北拜辞主,南拜辞母,戒子善事祖母,与朱、李氏妾同时引帛自缢身亡。卒赠礼部侍郎,谥“文忠”。清顺治十年,赐谥“文肃”,乾隆四十年,改谥“忠肃”。 浦节孝祠(又名浦烈女祠/浦孝节贞烈祠)<br>祠始建于明崇祯中,由邑人马世奇建浦烈女专祠于其墓前。主祀明嘉靖间遇难的孝子浦邵及妻节妇过氏。清康熙年间,浦氏族人将浦烈女专祠析为两室,一祀孝子节妇,一以祀烈女,并奉檄编祭,祔祀族人中的贞节旌表者。<br>浦邵,字成德,无锡人,崇古孝子之行。明嘉靖倭乱时,父浦应虞为倭所执,邵前往诘询救父,被杀。万历四十三年(1615)以孝旌。妻过氏闻夫遇难,觅得夫尸归葬。一子幼,一子娠,励志守节,赡老抚幼,茹苦持家,年八十三卒。乡里赞其为完人,节孝同光。万历间以节旌。 救火会 东岳行庙<div>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初(923年),供奉东岳大帝泰山神黄飞虎神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庆祝黄飞虎诞辰,无锡城内有“八庙朝东岳”之民间庙会,是为惠山庙会。此庙2010年重建,并恢复了神像大殿。</div> 范文正公祠,坐落于惠山古镇横街之上,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如今所看到的这座祠堂为民国初年修葺而来。<br>门厅前有抱鼓石,穿过庭院,第二进为“敦叙堂”,内有范仲淹像。后面是后花园,长方形水池石板桥后是“后乐堂”。“后乐堂”西侧靠西墙并延伸到北的是长廊,转折处有“先忧亭”,堂东甬道沿东墙雕刻着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r>祠堂的建筑古朴庄重,后花园亭台游廊非常精致,粉墙青石,花木扶疏,亭台相间,清幽雅致。 范文正公祠<br>清乾隆五十年(1785),裔孙范章辂等请建于明谈恺的惠麓小圃故址。主祀宋相范仲淹,配祀元迁锡始祖范晞文。咸丰毁于兵灾,清末、民国初先后修葺。原祠面阔五间五进,内立范仲淹像,有敦叙堂、报本堂、还乐斋、先忧阁、有后园、浚泉亭等。<br>范仲淹(989-1052),北宋名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少时贫困力学,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有敢言之名。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副相),提出建立严密任官制,重农桑,整武备,行法制,减徭役等治国新政,未成。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行世。其《岳阳楼记》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 (左)惠麓范文正祠堂记<br>文正范公居吴郡公祠在吴肇惟皇祐有褒贤显忠之碑,康熙中圣祖仁皇帝南巡狩 亲灑宸翰赐“济时衣相”四字匾额,于烁照耀,日月同光。无锡之有范氏,盖自元时州教授拱与其兄搢始迁无锡。拱后之居天授乡堰桥者,曰安义。以康熙二十九年即其地建祠祀公。有司春秋致祭。置祠田若千方。安义孙振及今世守之张文恪,尝为之记,而其族有以天授乡距城远又于乾隆五十年裔 孙章辂章焕章乾天行惠伦镐鼎禺顺履仁等购地惠山之阳,筑堂三楹中。<br>奉公像而以忠宣兄弟四人,配并于堂后筑室,奉其始迁之。祖亦置田供祭。自是公有新旧两祠,而新祠在惠山,余以事至山中,常获瞻拜焉。呜呼,公之薨,距今七百余年,支分派别,其子孙自吴郡迁徙他处者所在多有。<br>本朝之初,文肃以佐命元老,发迹沈阳忠贞继之后,先趾美其后累有官九列者,无锡范氏,虽未显于时而能以诗书世其家,讲明于孝弟忠信之行。余少游乡校,范氏之挂诸生藉者,余每与游处皆不幸偃蹇以殁。今太学开周,诣余丐为祠堂记,自兹以往保世滋大,用鸠厥宗其在。范氏与余尝读公文,慕公之为人先忧后乐,窃有志而未之逮,碌碌数十年无所比拟,侵寻白首,将与草木同腐,为公祠记,亦滋愧矣。<br> 后学秦瀛 拜譔 (左)重修惠麓文正公祠叙略<br>我族宗祠,自乾隆间创建于惠麓,历百年,遭咸丰庾申粤逆之变,祠宇毁圮,先大夫步洲公起而鸠工修葺。殿宇增辉,享祀不忒。迄今距先大夫谢世已数十年矣,而祠宇复圮,谱牒亦历久未修,肃怆怀先绪爰于癸丑春祭日,集议修谱,得有余款藉资修祠,均表同情。用委味青信之子礼等经理其事,始以高墅桥迪吉捐银二百元作为基础,味青任重建报本祠堂享堂四间,更集各支捐补葺花厅四间,子礼信之助理之经费不足,则由味青等筹垫焉。继以兴塘义庄公款支银一百五十元。子礼任修整敦叙堂、酒厅三间左右,书房二间又不足,则由子礼垫用焉。此皆任劳任怨,勇于为事者也。惟正殿及左右共五间,工程颇巨,我侄慕陆将惠祠公曰:余款独任修理驻祠,经旬累日,躬自监督,庙貌得以焕然。殿左先忧阁,地势歆狭,慕陆百计图,维购得周姓数尺地,完先世未尽规模,亦可谓善承先志者矣。书有之既勤朴斵,惟其涂丹雘尚期各支贤裔,竭力捐资补阙,而增饰之,庶宗庙获益,焕新先灵,永以妥侑也。肃曷禁跂予望之。<br> 民国五年十一月二十五世孙肃谨识 陆宣公祠<br>祠始建于宋,由迁锡始祖陆宲建祠惠麓。主祀唐代贤相陆贽。明代祠毁,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奉檄复建,嘉庆年间再修。祠面阔四间,三进,内有戏楼、池沼、精致小桥,保存完好,祠貌依旧。 陆贽(754-805),字敬舆,唐代政论家,文学家,嘉兴人,大历八年(773)进士。德宗时参预机谋,甚得朝廷依重,号称“内相”。贞元八年(792),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敢于指陈时弊,后遭谗,贬忠州别驾。十年后被顺宗召回,诏未至,人已卒,谥“宣”,其著名的“人君立国,以民为本;整顿吏治,反贪倡廉”等治国方略,名垂青史。 龙图国学坊 倪云林先生祠(又名倪高士祠)<br>祠始建于明代,祠基系明王大益园废址。清康熙三十年(1691),裔孙倪凤来等奉檄重建,主祀元代隐士、名画家倪璜。祠历经三次修葺,内有思敬堂、雪渚斋、鹤情楼。明蔡廷槐书“倪云林先生祠”额。 倪瓒(1301-1374),初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等。无锡人,品行高洁,有洁癖,人称倪迂。隐居不仕,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为元代四大家。元未卖田散财,浪迹太湖、泖湖一带。画多取材于太湖平湖远山景色。家有清閟阁、收藏书画古物极多,声闻海外,系江南名园。著有《清閟阁集》。 乾隆第二次南巡至惠山经云林祠时,赞道:“倪高士瓒人品卓绝,享祀允宜;今祠宇完好,看来子孙还好”。裔孙倪大培在场亲耳聆听,特书“帝锡德音”额悬于享堂。 后园有池沼、假山、琴舫等建筑。 先贤施子祠(又名施公祠)<br>清同治十年(1873),由裔孙施建烈等请建,主祀圣门弟子施恒。有祠屋面阔四间二进二院,今按旧貌修复。<br> 施恒(前546-?),又名树德,《孔子家语》作“字子常”。春秋末年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东南)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乘氏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临濮侯”,从祀圣庙。在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名列第六十五位。 过郡马祠<br>祀宋郡马过孟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增祀过氏后裔、明末殉节的过俊民。<br>宋代,王的女儿称郡主,郡主的丈夫称郡马。过孟玉,淮西和州太溪村人,被徐王赵棣选为郡马,娶逍遥郡主。建炎已酉(1129),过孟玉随从宋高宗南渡,憩惠山寺白玉堂,并赋诗二首,载于《锡金续志》。郡主爱梁溪山水秀美,风俗醇厚,遂安家于无锡惠山,成为无锡过氏的迁锡始祖。 过孟玉为无锡过姓始祖,居汴京,逍遥郡主,封徐王郡马。北宋末年随高宗南迁,因爱梁溪之胜,家于惠山,卒葬马鞍坞。清梁同书撰一联,赞过祠:胜地有佳山水;善人多贤子孙。 (左)过郡马祠简介<br>过郡马祠<br>是无锡惠山118座祠堂群中唯一祭祀宋代皇亲国戚本主的祠堂。<br>主祀:宋•徐王郡马过孟玉<br>公元1127年,在淮南一带义发抗金的精忠之士任象贤,因在保护宋高宗赵构南渡过程中功勋卓著而获得御赐,恢复“过”姓。过象贤之子过孟玉以才德兼备,选配宋徽宗第十四子,高平徐王赵棣之女逍遥郡主,是为过郡马。过郡马孟玉公,因深爱梁溪山水之胜,蒙皇恩御赐郡马府邸于无锡城东南塘黄藻里(面积合现东亭镇大部和广益、坊前部分区域),成为无锡过氏的始祖。<br>惠山过郡马祠,是位于紧靠惠山寺大门前的第一家祠堂。祠门坐南朝北,有门楼、享堂、寝堂三重进深。门楼上高悬“宋郡马过公祠”泥金匾;门前,刻有飞龙、凤凰浮雕的青石鼓蹾分峙左右。请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撰并书的对联,上联是“法天象地”,下联是“尚水相土”,分列于大门两旁。两边厢房陈列历代特祭碑、禁碑和宗德芳名碑刻,并把原在郡马府中的宋代“过郡马护从宋孝宗游山诗”石碑迁来置于享堂;享堂内供奉历代先祖神主,气氛庄严肃穆。寝室内陈放先祖神像、祭器等各种文物。寝堂后有花园、池塘,东边建有二层“种德楼”。明末清初曾开办“过百龄棋院”,是著名的惠山一景。<br>过姓,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姓氏。总人数很少,分布在苏、皖、浙、赣、湘、滇、鲁、豫、京、沪等地,在无锡地区相对集中。<br>过姓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王朝,大禹封同姓姒邰之子旻灌为过国诸侯王。国人以国为姓,于是便诞生了过姓。可是,过姓的传承却曾经历惊涛骇浪。在夏王朝中叶曾遭灭国屠城之灾,族人为避祸而被迫改、托成其他姓氏。无锡过氏先人,就有三千余年姓“任”的历史。直至宋代任象贤获得宋高宗赵构钦赐恢复过姓,才有岛如今近九百年无锡过姓的传承。<br>无锡过氏郡望为“高平郡”,堂号“宝伦堂”。 该祠原建筑毁于1937年抗日战争,后经著名设计师过养默设计重建。2005-2008年进行修缮。原建筑共五间,并有清代古碑五方,系祠记和功德芳名录。 祠内原有种德楼。2005年修葺时,保留旧屋及东壁五方乾隆年间捐资修祠的芳名碑。 钱武肃王祠(秦园街1号)<br>祀唐末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王钱鏐(652-932)。 钱鏐,浙江临安人,是吴越国的创始人。吴越国地域曾包括浙江全境及福建福州、江苏苏州等十三州。钱鏐奉行保境安民的国策,兴修水利,发展农桑,修筑海塘,兴建杭城,励精图治凡四十年,开创江南繁荣富庶之地,为造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佳话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武肃”是谥号,意为“擅长武艺,做事严肃认真”。 祠筹建于清雍正年间,乾隆三年(1738)由无锡举人钱兆凤、钱基等发起在现址兴建,为浙江钱氏迁锡后裔各支的共同宗祠。嗣后又于道光丙戌和光绪戊戌两度扩建,建筑9处27楹,规模为当时惠山祠堂之最。 1925年,钱武肃王祠毁于直奉军阀齐鲁混战。1928年,钱氏山支、湖头支、中丞支后裔钱福、钱伯烔、钱伯圭、守恒等率众集资修复了部分主要建筑。 1999年,钱王祠落地整修主要建筑五王殿,殿前改建东门楼,自成院落。 惠山,天目山东西绵延的支脉,有九峰,最高峰三茅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风光。早在南朝时期惠山就得名“历山”,据《蠡溪笔记》载,晋代开山禅师、西域僧人慧照来此传播佛教,后人们用慧照的名字命山,称慧山,慧、惠相通,惠山由此得名。 惠山,被称为“皇帝常来常往的地方”。清朝时期,康熙乾隆两帝曾多次来到惠山游历,对惠山真是情有独钟,还给予惠山极大的声誉,认为唯惠山幽雅恬静,盛赞惠山为“江南第一山”。 锡惠胜境入口处“江南第一山”的匾额 唐、宋惠山寺石经幢耸立古镇中心。 位于绣嶂街与秦园街交叉口的绣嶂阁,是一座古戏台。 人杰地灵坊<br>位于惠山古镇秦园街(俗称横街)东侧小广场正中,东向面对寺塘泾龙头下。坊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以纪念愚公谷主人邹迪光,亦称“千人报德坊”。上世纪五十年代因残损严重被拆除。2008年春在原址上挖出石柱、石梁、石枋等构件,按照民国旧照片修复而成,高10.08米,宽11.54米,三间四柱五楼,气势雄威。正中额枋面西刻“人杰地灵”,面东刻“岩壑夔龙”,坊之面西石楣自右至左分两排刻:“中宪大夫福建湖广按察司提学副使邹”。是无锡历史人文景观之一。 孝友传家坊 觉知书院 绣嶂街入口,古河道关刀河旁,锡山之麓,有一组贞节牌坊。 秦孝贞女坊 马贞女坊 周氏节孝坊 松筠励节牌坊<br>重建于2011年。为锡山秦氏二十一世孙秦兆甡妻所立。据《锡山秦氏宗谱》载:秦兆甡,字叔皋。生咸丰戊午(1857)二月廿三,卒光绪丁丑(1877)二月廿五。配周氏,青年守节,孝事翁姑,诏旌节孝,建坊五里街王院,题给“玉洁冰清”匾额。民国成立,迭蒙总统嘉奖金裒章及“松筠励节、妇德咸修”等额。 贤孝之义,因时代变迁而有差异,而贤孝之道,亘古不变。以贤孝之道感化民心,以前人贤孝之名迹,示范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人,世代泽被,源远流长,水滴石穿之功可见 龙光塔<br>屹立于锡山之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4),是无锡的文风塔,也是城市标志建筑。龙光塔旁原为龙光寺,因塔建造寺庙。 1992年大修,加固飞檐和栏杆,将塔身改成深红色,使塔更加挺拔端庄。2018年10月,龙光塔再次修缮,并于2019年5月竣工,修缮后的龙光塔塔高三十多米,古塔更显端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