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养正气

lvcy-Q“觉醒者”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三家思想,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风云变化时,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纵观:儒、释、道、三家智慧,分别能带给我们什么人生启迪呢?归纳来说,就是跟儒家“<b>养正气</b>”、跟道家“<b>修大气</b>”、跟佛家“<b>化怨气</b>”。</p> <p class="ql-block"><b> 儒家养正气</b></p><p class="ql-block">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b>中正</b>做事,自省、<b>中庸做人</b>。要想做到这两点,就需要心有正气。</p><p class="ql-block">何为正气?文天祥《正气歌》中说:“<u>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u>,<u>沛乎塞苍冥。</u>”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刚之至大气;于人,<u>正气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这就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含义,他写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集义而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这里讲的“养气”就是培养精神、培养人格,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u>如孔子说:“立<b>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b>”<b style="color:rgb(237, 35, 8);"><u>家有正气家不衰,国有正气国不亡,人有正气是脊梁。</u></b>浩然正气是怎么养出来的呢?气概浩大的孟夫子也跟我们说了:“<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夫志,气之帅也…</b>…夫志至焉,气次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志</b>,是<u>气的统帅</u>,志向着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养气,先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就会养什么样的气;要养<b><u>浩然之气,必靠浩然之志。</u></b><b style="color:rgb(237, 35, 8);">立志,</b>就是<u style="color:rgb(237, 35, 8);">要在思想深处确立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明确的目标可以确定努力和前进的方向。</u>志向一旦确立,便不容易被改变。立志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除了立志,王阳明还强调,<b>“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b>”四十岁时,他与黄绾论学,说了一句颇富禅意的话:“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玄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以识得仁体矣。”翻译成白话就是,<b>凡人之心,如同生锈的铜镜,必须时时“痛刮”邪气,方可得仁体。要想让自己一身正气,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自省、自查、改过。一个人骄奢淫逸,为邪气所主、为声色所迷,又能做成什么事业?这是人生的悲剧。</b></p> <p class="ql-block">时时警惕自己的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煎销恶习,正气自然滋养。人生如此,又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读书、经商,人生各种事业有此何事不成?这是人生的大根本,本立则道生。</p><p class="ql-block">元代王冕说:“<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b>。</p><p class="ql-block">”西晋杨泉言:“<u>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u>”自省是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在不断反省自己、克制自己中,自我才能不断深化道德修养,让正气萌发。自省是为了反省自己,可是反省过后如果不改过,那么自省其实是无意义的行为。一个充满正气之人,行为应当光明磊落,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亦应当坦荡承当并加以改正。“人无完人”绝不是放任自己的借口,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它,才是对自省最好的实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