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靠谱朋友:张千载

雨田

<p class="ql-block">  关于张千载,史书上少见其记载。我们只知道他的一个身份:文天祥的朋友。祥兴二年六月(1279年7月),当根据忽必烈旨意押送文天祥去大都的船只停靠在吉安赣江码头时,有一个人靠近了船只,他恳请元兵,说自己要上船陪同文天祥一路北上,侍奉文天祥的衣食起居。这是张千载在历史上的初次亮相。不知道他是怎么说服戒备森严的元兵的,张千载由此登上了历史这艘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那是一条怎样的船呀,它已经破得不成样子。崖山之战就在不久前发生,宋军大败,二十万军民蹈海殉国,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至此宣告灭亡。作为南宋最后的孤忠之臣,文天祥此去,不过是完成一场早已注定的死亡之旅。张千载登船,不过是陪文天祥走完最后一程。</p><p class="ql-block"> 张千载随着文天祥来到了大都。他每天去菜场采购,回来洗净、翻炒,做成可口的饭菜,送到监狱给文天祥吃。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祥兴二年十月(1279年11月)文天祥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2年1月)受刑,张千载为文天祥做了三年零两个月的饭。</p><p class="ql-block"> 三年来,文天祥在大都没有食一粒元粟,他气度雍容,名节无亏。这当然都是张千载的功劳。三年来,文天祥孤身一人,驳斥包括宋左丞相留梦炎、废帝恭帝等劝降者,会见了不少慕名前来探监的崇拜者,都借着这一具被张千载精心喂养的肉身。文天祥还在狱中写下了大量诗文。那些诗作,都被张千载暗中收买狱卒后从狱中带出,其中包括他最被后人称道的《正气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张千载完全放弃了他数千里之外的家庭和事业。他也成了一名囚徒,一名被文天祥的肉身关押的囚徒。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忽必烈终于下了杀文天祥的决心。史书记载,文天祥受刑之时,天空雾霾蔽日,乌云滚动,大风呼啸,地上飞沙走石,天地间暗如黑夜,咫尺之间不可辨认。至此,文天祥的苦行终于了结,英雄最后的书写已经完成。</p><p class="ql-block"> 文天祥最后葬回了家乡吉安富田。关于受刑到落葬这段历史,史书语焉不详。而完成这一切的,是张千载。经过千辛万苦,数千里的山水跋涉,数个月的日夜兼程,张千载回到了吉安,将装着文天祥首级和骨灰的匣子送到了他的故乡富田,交给了他的家人。</p><p class="ql-block"> 之后,张千载回到了他的家乡横塘村。他中断的生活需要继续。可张千载做出了一个让后来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举家搬迁,离开故土。他删除了大量自己在横塘的印迹:履历、功名、子女……作为举人,他应该会写诗,可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族谱上没有他的一句诗。几乎一夜之间,横塘村就没有了关于张千载的记录,好像他压根没有在这里生活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去了哪里?时至今日七百多年过去,无人知晓。</p><p class="ql-block"> 他为什么这么做?张千载举家搬迁的举动,我想只有一个可能:他不仅自认为“士”,还是“侠”。所谓侠的精神,一曰“重义”,二日“舍己”。因为把自己定位为“侠者”,张千载遵从古老的法则,毅然决然地放逐了自己——他已经做完了自己要做的事情,接下来就让自己随风飘逝吧,把天地腾出来,来盛载文天祥的生命传奇与浩然正气。</p><p class="ql-block"> 然而历史并没有忘记张千载。元朝之后,陆续有人将张千载的事迹记载下来。这位民间的“侠”,推举着庙堂受难的“士”,在宋末元初演出了一场关乎家国、历史、生死的大戏,拔高了“士”的精神海拔。他的“侠”不是为酬私恩,而是为争文化、壮气节、造精神。如此,他的“侠”是以儒家的公义、天下的责任为标榜的,他的“侠”就有了更加广阔的文化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