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一中记忆(下)

以玩为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中记忆(12)。</p><p class="ql-block"> 五年改六年升入高一,即高 19 级 5 班 6 班。原班学生因各种原因只剩下三十几人。学校用高一新生补齐班额 48 人。不久因课程进度过快,新生转到了 3 班 4 班,仅有一位同学留在了 6 班。不觉元旦快到了,先谈过年吧!</p><p class="ql-block"> 元旦也是年,咱也要吃饺子。白面虽少,但大操场种了几年麦子,学校里有。 其他的可要自己动手了。元旦当天,教室已整理一新,市区同学带来盆、板、杖、 筷、匙......,面、莱、料早已备好。和好面拌好馅,全班下手包饺子。水平不一, 饺子也不同。大的、小的、胖的、廋的、长的、圆的,反正吃到肚里一个味。包 好的饺子送伙房煮熟,捞到大笼屉里抬回教室开吃。围着笼屉吃饺子,这场面这 滋味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饭后把桌凳搬到四周,中间是舞台,新年晚会开场了。会唱的会跳的带头献 技,不会的也得来一段,这可是锻练的好机会。这其间校领导、老师会到各班祝贺新年。老师走后同学们闹地更大、更欢、更晚......</p><p class="ql-block">一中记忆(13)</p><p class="ql-block"> 留在 6 班的同学叫张胜利。他自幼酷爱音乐,进校后在杜祖良老师教导培养下,音乐素养迅速提高。在他的影响下,6 班学乐器成风。二胡、笛子、洋琴、 阮、月琴、低胡......一个不错的民乐队形成了。这不仅使 6 班成为全校文艺活动 最强的班,也促成了一中文艺史上的一件大事。</p><p class="ql-block"> 64 年国庆,大型歌舞《东方红》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首演。受这一大事的影 响,在校领导支持,杜老师指导下,由张胜利提议並亲自策划、编导、指挥的 大型《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于 1965 年 10 月在校演出。它集独唱、合唱、舞 蹈、朗诵等形式于一体,从序曲《国际歌》至闭幕曲《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 来》共 15 幕,歌舞曲 34 首。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热烈,轰动之广空前,创 造了当时一中文艺史上的顶峰。你可以从当年的节目单(照片)想像出来。</p><p class="ql-block">一中记忆(14)</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 60 年代,学校运动会每年举办两届。不仅有大操场上的田径比赛,还有篮球场地上的体操项目。百米跑道上,运动员冲刺的瞬间让你屏住呼吸,400 米接力你追我赶的场景使你心跳加速,长跑运动员提着短裤坚持到底的样子引得 你捧腹大笑。打破男子 100 米校纪录的成绩让你记住了运动员的名字于子龙,女 子 400 米的纪录应该一直保持到了现在。</p><p class="ql-block"> 体操比赛场地上,自由体操、平衡木、跳马比赛赏心悦目。大小两个杜在美 的佳话流传至今。数学老师韩继尧练过体操,他在双杠上那惊险动作真的会吓你 一跳......。</p><p class="ql-block"> 篮球是一中的传统项目,男篮、女篮,市级、省级、全国比赛获得的奖状、 奖杯、奖牌年年有,多得数不过来。顺便咱也回想一下教师篮球队的老师们吧: 巩宪斌、赵通传、杨国斗、赵树林、张万生......</p><p class="ql-block">一中记忆(15)</p><p class="ql-block"> 记得上高中的某年,却忘记了什么原因,潍坊的中小学掀起了一场学游泳的热潮。一中当然不能例外。教室里,学生一个个俯臥在长桌或长凳上伸胳膊蹬腿。 别笑!那是在认真地学习蛙泳。那年代就没游泳池游泳馆一说,到哪儿去实练呢? 下河。张湎河是学校附近的一条小河,河水长年的自然流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浅 水池和深水潭。结核院后墙外就有两个。东边的大,水深不足一米。西边的小, 水深两米多。下午课外活动我们就去那里。小时候下过水的,不管会狗爬式还是 打澎澎,都敢在西边深处玩。其余的旱鸭子就在东边浅水处练蛙泳。用不了几天 就能在水里游一段,高兴极了。</p><p class="ql-block"> 这其间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孙长斌同学领我们几个去捉鱼,怎么捉呢?沿河 找一段水不宽中间洼的地方。先用石块和泥围起来,两边流着水没关系。然后用 盆子把里面的水刮出来,鱼儿就乖乖地被俘虏了。收获真不小,满满的一盆鱼, 还有一只不小的乌龟。带着胜利的成果回学校,传达室的董大爷看见了说:给我 吧,儿媳正过月子,可以补补身子。行啊。我们爽快地答应了。鱼没了,“高兴” 却永远留在了 心里。</p><p class="ql-block">一中记忆(16)</p><p class="ql-block"> 校史馆里有一张照片,那就是 19 级 6 班的生物研究小组合影。坐前排右二的是生物老师孙夕纯。一中的课外小组多,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都有, 这个小组可是出了名的。</p><p class="ql-block">6 班的学生才三十几个,教室里是不是空荡荡的?不, 教室后面摆满了盛开的菊花。红的、黄的、白的,花瓣圆的、长丝的真好看,那 可是生物研究小组的功劳。从春季扦插、移盆、打头到秋季长高开花可真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另一件事是打农药,就在大歺厅前的棉花地里。兑好药,揹着喷雾机,手拿 长喷头,逆风倒退走,还真有点样。不过最后我在井台上冲洗工具,站起时差点 晕倒,那可是剧毒农药啊!</p><p class="ql-block"> 再一件事是小麦杂交,就是袁隆平院士干的那事。首先要种两品种的小麦。 小麦即将开花时,把一个麦穗上的麦粒一一拨开,用摄子取出里面未成熟的花粉。 过几天小麦开花了,就用另一品种的花粉给这个麦穗授粉。这可是个细心的活, 结果呢?没成功。唉!生物小组的事还真多,就说这些吧。</p><p class="ql-block">一中记忆(17)。</p><p class="ql-block"> 1966 年 6 月 X 日,课程已结束,高考志愿已填完。教室里静静的,都在复习功课准备高考。忽然外面吵吵嚷嚷起来,人越来越多,一中第一张大字报就贴 在传达室北边那大墙上,文革的风已吹到了我校。后来呢?给老师贴大字 报......“牛鬼蛇神”戴着高帽子唱《我是牛鬼蛇神》......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接见......你 造反我保皇......武斗......步行串联......复课闹革命......军宣队进驻......渐渐静了......。</p><p class="ql-block"> 学校招了新生,教室不够用了。我班就在一间 12 平米教师宿舍里活动(啥 事不干)。发毕业证了,背面写着“因文化大革命 1968 年 1 月毕业”。八年了,你 看看我,我看看你,说什么好呢?照张像吧......</p><p class="ql-block"> 郎益瑁 2023 年秋</p>

一中

教室

记忆

老师

小组

同学

学校

小麦

饺子

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