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不见底的迷茫,荒谬的战争与虚幻的爱情 一海明威《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渔歌子

<p class="ql-block">又是一部丧到让人窒息的小说,直接击中我脆弱的神经,失眠症发作,郁抑症也不远了!</p><p class="ql-block">最近连续读完好几部丧小说,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贾平凹的《废都》、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再到今天这部《永别了·武器》都是无奈、空虚、失落、孤独、悲观、绝望的情绪笼罩整个小说,让人怀疑人生,看空世界的一切,我们的生、我们的死,活着真的有意义还是无意义?</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个自杀毁灭自己的作家。海明威,在我的记忆里是一个阳光一样男人,《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给我的是一个有钢铁般意志的硬汉男人印象。结果也象太宰治一样英年自杀了,那年海明威62岁!</p><p class="ql-block">海明威经历过“一战”和“二战”,结过四次婚,标签很多:美国“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文坛硬汉、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他在家中将猎枪伸进嘴里,炸飞了大半个脑袋……他用惨烈的方式结束传奇的一生!二十世纪初到底发生了些什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啊!</p> <p class="ql-block">《永别了,武器》以海明威亲身经历为基础,展现“一战”情景,贯穿战争英雄主义和爱情一同幻灭两条主线。小说将“迷惘一代”与战争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展现了反战思想,还展现了人们在战争中无奈、苦闷、失落、孤独、空虚、悲观、绝望的情绪,深刻描绘了战争给人造成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创伤。</p><p class="ql-block">这是动荡岁月寻找人生意义的悲歌,这是“迷惘一代”精神支柱崩塌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海明威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1929出版的长篇小说,其创作主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受当时社会动乱与不安氛围的影响,《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中充斥着悲剧与迷茫,不仅充分地反映了战争给那一时期人们情感精神带来的毁灭,同时更是对战争残酷及荒唐的揭示。</p> <p class="ql-block">小说主人公亨利对战争的态度经历了由积极参战到对战争深恶痛绝的过程。在爱国主义和民主观念的蛊惑下,满怀“使命感”和“英雄梦”的亨利志愿以美国红十字会救护车驾驶员的身份加入一战意大利战场,希望在战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一开始,他对战争充满信心,对工作尽职尽责。亨利休假回到前线时到汽车间视察,他看到士兵们整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当亨利的腿被迫击炮弹炸成重伤,目睹战争使很多人失去了生命时,他意识到:“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是迷惑人们为帝国主义战争卖命的幌子,战争是统治阶级实现自己野心、军官们争功夺利的工具,是罪恶的、残酷的。”腿伤治愈后,亨利接到命令返回前线,但他发现意军不仅士气大跌,而且整个部队充斥着绝望的情绪,在德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天气又冷又湿,亨利日渐滋长反战情绪。对于夜间打仗的情形,作者只用客观的语调进行叙述,只是告诉我们伤员来救助站的方式:“有的由人用担架抬来的,有的自己走,有的由人家背着越过田野而来……装满了两部救护车。”可以推测出伤员数量一定不少,送来的都是那些还活着的,死了的,自然就不必送救助站了。亨利返回战场时正赶上部队大撤退,混乱中他被盟军抓住,因为口音问题被误认为是“德国间谍”,差点被“自己人”枪决。亨利对战争彻底绝望了,此时他看清战争荒诞的本质。离开部队后,亨利不再想知道战事,不再谈战争。战争对他个人来说,已经结束了。战争使亨利身心受到双重摧残,他失去了价值观、理想、信念,沦为一个虚无主义者。</p> <p class="ql-block">战争是导致亨利悲剧和产生虚无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因。个人原因也是迷惘和悲剧交织的重要原因,在《永别了,武器》中之所以会迷惘和悲剧交织与主人公亨利的思想观念之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战争中亨利自身理想和信仰的逐渐缺失是造成迷惘和悲剧交织的重要原因。海明威在小说的结尾部分通过“蚂蚁赴火”对生命的本质即是死亡进行的揭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主人公亨利人生的悲剧实际上就是因为自身选择而造成的悲剧,因为亨利本身有着自身的弱点,且在认识方面也显得非常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亨利自凯瑟琳去世之后并失去了自己全部的勇气与希望,可将亨利在战争中不断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又在凯瑟琳离开之后失去了今后生活的方向,这也充分凸显了其本身的消极意识,而这也是迷惘和悲剧交织的重要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一战”之后的“迷惘一代”大多是志愿参军,在战争中身心受创,怀疑一切、厌恶一切,鄙视高谈阔论,几乎否认一切传统价值。亨利就是玩世不恭的中尉,到处泡妞、酗酒、赌钱。</p><p class="ql-block">亨利开始只是游戏爱情的花花公子,没有爱上过任何人,他和凯瑟琳在一起只是填补心灵空虚。相比之下,凯瑟琳的爱无私、顺从、热烈,甚至在难产时还一再提醒亨利出去吃饭,不要担心。</p><p class="ql-block">亨利憎恨战争,爱情拯救了他,但爱情又因凯瑟琳的难产死亡而画上悲情句号。他主动告别武器,被迫告别爱情,他再次陷入迷惘与空虚之中,何去何从?</p> <p class="ql-block">小说以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为主线,这是小说浓墨重彩的部分。在战火纷飞的岁月,爱情让亨利重新找到生活的支撑点,感受到希望和温暖。</p><p class="ql-block">战争男女,“今朝有酒今朝醉”,凯瑟琳也看穿了亨利,“你犯不着假装爱我。晚上这场戏已经演完了。”</p><p class="ql-block">亨利受伤被送去米兰,凯瑟琳也调来了。这次重遇,亨利心花怒放,感觉自己爱上了她。</p> <p class="ql-block">凯瑟琳大概是男人心中的完美情人了,她和亨利说:“你要我说什么我就说什么,你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那样你就再也不会要旁的姑娘了吧?”</p><p class="ql-block">故事在凯瑟琳死去之后戛然而止,就像没有结尾一样。我反复咀嚼,收尾是不是太草率了?原来,这是海明威创作的“冰山风格”,有意留白。为了达到“空白”的最佳效果,他对结尾进行多次修改,设计了多达47种收尾!</p><p class="ql-block">“那简直像是在跟石像告别”,看似冷漠但痛彻心扉的一句话,让你感受到亨利无法接受爱人离去,甚至忽略爱子夭折的不幸。</p> <p class="ql-block">战争是荒谬的,爱情是虚幻的,命运是无常的,死亡是必然的。海明威用大量的生活细节描写和看似无关紧要的极富现场感的海量对白,让人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同主人公一起喝各式各样的酒、吃不同种类的食物、和风格各异的人聊天,即时行乐,好象战争和不幸并不存在一样。既然生命的结局已定,我们何必选择痛苦呢?既然悲剧无法避免,淡定和从容不是最好的选择吗?</p> <p class="ql-block">我对海明威的印象还停留在《老人与海》的“强悍”,《永别了,武器》反而“感觉平淡”,平淡中还有大量留白。这是他的早期代表作、自传体色彩很浓的小说,多次改编成电影,给他带来巨大声誉。</p> <p class="ql-block">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青年常被称为“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这些人消沉迷惘、悲观绝望。受当时动乱社会的影响,他们身心大多遭受过创伤,几乎否认一切传统价值,又找不到新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来充实生活,内心深处被永久地打上了悲观和无奈的烙印。海明威塑造的亨利有着“迷惘的一代”典型的人生经历和精神状态。</p> <p class="ql-block">海明威长期失眠,晚上要点灯睡觉,入睡后也备受噩梦折磨,战争创伤伴随着他。他经历了战后的迷惘和反思,深知战争的残酷,在创作上强调现实性和真实性,作品素材也大多取自个人经历和切身感受。</p> <p class="ql-block">小说将“迷惘一代”与战争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展现了反战思想,还展现了人们在战争中无奈、苦闷、失落、孤独、空虚、悲观、绝望的情绪,深刻描绘了战争给人造成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创伤。</p><p class="ql-block">这是动荡岁月寻找人生意义的悲歌,这是“迷惘一代”精神支柱崩塌的真实写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