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访谈公益人陈行甲总结(上)•朱若水分享第659次。2024年1月16日

若水如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午间我用午休的时间,整理并订正了昨晚“与辉同行”直播间访谈公益人陈行甲,董宇辉最后的小黑板总结。整个总结金句迭出,精彩烧脑,俞敏洪说董宇辉的总结无人能比。确实是,每次访谈总结都是次次封神一样的存在。现在保存下来慢慢学习,细细品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b style="color:rgb(1, 1, 1);">今日金句:我扶起了泥泞中的花朵,所以我闻到了近处的花香。 ——董宇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董宇辉:请大家给我一次见证自己的机会啊。我写的第一个就是做这世间的善事,很多时候是天性使然,是一个有爱的家庭,赋予你的内心正直善良。有的时候是出于一种读书人的执念。其实幸运的是,俞老师在直播间说过很多次,就是这个国家自古以来这些士人们,他当然也会有人性和自私的部分,他想让自己锦衣玉食,想要飞黄腾达,但他们读书最终的落脚点,其实还是达则兼济天下,所以是有美好的部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无论身在何处,都目不转睛的注视这片土地。无论是当年的巴中,还是现在奔走于全国各地,可能就是因为由衷的热爱,所以总是满含热泪,从而全力以赴,由衷的希望每一个人好,我觉得这份善念是能够被同样善良的人去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个我的感受就是为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立传。你没有看到他们人生的亮,但不代表他们从来不曾发光。萤火之光也是光,虽然不如太阳之光那样的刺眼,但是他们也在发光,它有自己的美,生命的光最耀眼,就是即使他最终可能经历一群人的努力,还是像花瓣一样掉落了,枯萎了、消逝了,但是空气中仍有暗香,那个就是生命的亮,生命的亮就是给所有闻到这股暗香的人一些感动和勇气,让他们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对自己的人生。所以生命是一场接力赛,我们接过的不是一个接力棒,接过的是勇气和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三个,离去不能否定存在,就像花儿虽然会落,但花还是要开。我是花儿,所以我要开。之前曾经跟大家说的,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黄金而非腐朽的铁石,即使你身置泥泞之中,请依然按照金子的标准去要求自己这一生。你只是没有发光,没有被冲刷到海岸上,被人看见而已。但你仍然是黄金,你不是腐朽的铁石,不要自污,不能因为最终事与愿违,就不去努力。这个也是大家读完陈老师这本书里头可能那种非常强烈的一种感受啊,及时的援手给予了那些生命与尊严,给了人生以完整,就是他最终仍然离去。但他平静的躺在母亲的怀里离去了,好多年后,我们在回忆起那个人的时候,我觉得做了该做的,就那一刻,我不曾令一个生命如此的卑微和绝望。然后再下一个说真实的生活可能不光鲜,甚至是粗粝的。很多时候大家越往社会的细节处走,人的生命会越粗粝。它甚至有的时候让人有一些像吞咽的沙子一样的食物一样难以下咽,但它很真实,就是既不光鲜也不亮丽。他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对不起,那是真实的啊,那些人的生命可能是平凡的,但他绝不卑微。因为生命之间没有贵贱,身份上可能有区别,但生命绝对没有卑贱之说。第五个说走投无路之时,前路只要被光照亮,那就是希望。大家想象一下,那个躺在病床上,每天痛哭,然后想念母亲的人。最终母亲来,他抱着母亲,即使最终离去,在母亲怀里的那一刻,你说母亲你现在出现,不就是他生命最后的几步路由黑暗变成了光亮吗?虽然哪怕只是萤火之光了,哪怕只是人生最后的几步光,你也不能否定你的光。因为这句话可能只有曾经经历过或者见过别人黑暗的那些人,他会理解这个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然后第六个说你可以不相信正直或善良。我们当然知道这世间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这些,你可以不相信正直或善良,但是请你不要轻易的嘲笑任何一种人性的力量。我觉得对,这句话很重要,因为现代社会中可能一些常常所被传递的一些成功的故事里头,甚至有时候是否定人性的,或者有时候是否定人性的善和正义。甚至我们现在有时候在网上见到一些事情,会让你怀疑,这难道这样的人没有人来治吗?那些人不相信正直和善良,但是不要轻易的嘲笑任何一种人性的力量。你嘲笑了你有一天会因此翻车的。人类历史无数黑暗的角落都曾经被那些东西所照亮。你只是命运太短,时间太短,你没有见证过这个,你要活着三五百年,你最终就知道人间正道是沧桑。你活的越久见的越多,你越相信这句话:人间正道是沧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然后第七个就是刚刚陈老师讲到的是他做那个事情,不是自上而下的同情,而是并肩而立的一种共情啊,同情可能是我比你好,我希望你好;共情是我知道你很难,所以我想帮你化解这份难。我帮助了你,但你丰富了我对生命的理解。确实那些人他们生命中所展现出来的力量,让陈老师知道他自己如何应对自己生活中的那些突发的事情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