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村水泉沟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摇辘轳从井里汲水</p> <p class="ql-block">甘甜的井水打上来了</p> <p class="ql-block">父亲挑水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 在我村水泉沟有一口古井,说不准是何年何月前人所挖。关于古村的年龄大概有四百多年,古井的年龄应该也会相当。</p><p class="ql-block">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父亲每天早上会到井上去担水。我有时候会跟着父亲到井上担水,看到的是砖砌的井台上安装着一个木制的辘轳,上边卷着一圈圈的麻绳。麻绳的头上有一个铁制的锁扣,把水桶扣在锁扣上扣紧,慢慢的转动辘轳,把水桶放到井里,感觉到水桶挨住水面的时候提一提井绳,感觉到水桶猛的往下一坠说明水桶已经灌满了。然后摇动辘轳,慢慢的把水桶从井底缴上来。把水倒在另外一个水桶里,再把这个水桶打满水就可以了。一担水大概有六十斤左右,三担水可以把家里的水缸到满。可满足每天的洗漱,做饭之用。</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到郑州求学,工作以后回家乡的次数日益减少。每每听到他人说到“背井离乡”这个话语的时候,心里泛起了无尽的乡愁。</p><p class="ql-block">“井”字始见于甲骨文的商代,像一个方口的井,本义为水井。从“黄帝穿井”到“伯益作井”等神话传说中,反映出古人为了更好生活,便发明了水井。水井的出现,是远古农耕时代生产力进步的一大标志。有趣的是,随着汉字的发展,“井”字在东汉的许慎著《说文解字》中,演变为古代八户人家共用一口井,后来表示为人口聚居的地方,引申“乡里”。古时的“背井离乡”,指的是人们离开家乡,到外地谋生,是多么的无奈和凄凉。</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戴叔伦有五律诗一首,诗曰:古井庇幽亭,涓涓一窦明。仙源通海水,灵液孕山精。久旱宁同涸,长年只自清。欲彰贞白操,酌献使君行。</p><p class="ql-block"> 诗中所写“仙源通海水,灵液孕山精”一句真乃点睛之笔。古井中的甘泉是天地的精华所孕育,水源和大海相通。古人认为大海里有海龙王,古井中也会有井龙王管理着井水的多与少。我们村有一个很古老的习俗,谁家里添丁增口都要在井台上压一片红纸,写上孩子的名字和生辰八字,给井龙王报喜,祈求风调雨顺,井龙王给口水喝。因为山里的水源很少,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对人来说弥足珍贵。夏天来了,古井中的井水味道甘甜,冰凉冰凉的。饮一口甘泉透心凉,精神为之一振。泉水可以用来冰西瓜,冰水果。吃起来清凉爽口,防暑降温。女人们用打上来的井水衣服,男人们下地干活回来用清凉的井水洗去身上的尘埃和脚上的泥土。“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好一派诗意田园,犹存上古之遗风。</p><p class="ql-block"> 每次我回到故乡,总会到古井旁边来走走看看。她像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一样静静地在那里等待着远方游子的归来;也像一个伟大的母亲一样用他那甘甜的乳汁喂养了我,滋润我的生命和灵魂;又像我勤劳智慧的祖先一样给我以谆谆教诲。“吃水不忘打井人”让我明白我是站在祖先的肩膀上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学会感恩。我张氏先祖明代诗人,学者张九功曰:“为学犹掘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决心到底,岂得见泉源乎? ”告诉我们无论是做学问或者是干事业,都要有毅力和恒心,不到最后不能半途而废,才能学有所成,事业有成。</p><p class="ql-block">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借助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我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村的古建筑也得到保护和修缮。每次,我徜徉老家的村头巷尾,总忍不住驻足回望,透过返璞归真的古迹回溯旧时光。那些默默守护着村落的清幽古井,依然有着原生态的美,让我们这些从喧嚣城市归来的游子,找回乡愁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特别说明:</p><p class="ql-block">文中部分文字借鉴美友亦舟《漫话古井》一文,特此感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张九功其人:</p><p class="ql-block">张九功(生卒年月不详),河南陕县人(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学者、诗人。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进士,博学多才,崇尚气节,被明宪宗皇帝授为翰林学士,先后在礼部、吏部任给事郎中,官至御史。</p><p class="ql-block"> 张九功走遍全国主要省份,实地考察官吏、教育、水利等有关国计民生大事,向朝廷报告真情,提出建议,共上书三十余次。</p><p class="ql-block"> 张九功被提为太仆卿后,以全国水旱灾问题向朝廷上书,提出修水利、防水旱的重大措施,被皇帝采纳,对救国救民尽职尽责。</p><p class="ql-block"> 张九功博学多才,其句:”为学犹掘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决心到底,岂得见泉源乎?“给后人的学习留下了名言警句。</p><p class="ql-block"> 张九功心系桑梓,资助家乡修浚广济渠,造福乡民,留下了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来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