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积极心理学 T18 平衡“我”与“我们” P421~425

风无形

<b>对相似性信息的编码</b><br><br>人们根据一系列同一性维度定义自己同一性维度,被定义为具有共同核心意义的一组个人属性,在其独特性理论中施耐德和弗罗姆金,假定人们思考他们知觉到的与其他人的相似性并采用一个维度在这个维度上评估反馈,准确反映他们与他人相似性的程度,简言之人们评估他们与他人不同相似性程度的可接受性。图18.2显示了独特性维度上的这些假设性编码。<br><br><b>对相似性信息的情绪与行为反应</b><br><br>当面对不同程度的知觉到的相似性信息时,这些信息产生的可接受性编码,人们觉察到与别人高度相似,应该会有最积极的反应。布莱恩、斯奈德和弗罗姆金的研究结果与此假说一致,支持了图中所示的情绪反应,具体来说,随着相似性程度从非常轻微到轻微中等再到高,人们的情绪反应会变得越来越积极,当相似性程度进入极高相似的范围时,人们的情绪反应就会变得越来越消极。<br><br>举个例子,本书第一作者斯奈德曾经给一位名叫茉莉的女孩做过咨询,茉莉是一个在大学约会中遇到困难的女孩,他最初认为与一个兴趣爱好极为不同的男性约会将会是一件非常有趣和令人兴奋的是他的父母是大学教授,他对他们的意愿性从违抗大学的最初几次约会,后来被他戏称为卡车17,这些人都是不认真学习,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喝酒和开卡丁车上的人。大学一年级之后,他进入了另一种约会模式,他约会的对象都是和他有一些共同兴趣的价值观,认为应该重视学业和其他专业的男生,这些男生让茉莉有中等和高度的相似感。并且他表示他所感受到的快乐要比这个那些与他没有相似性的卡车男孩约会时多。<br><br>由知觉到与他人的相似性程度所引起的可接受性反应,还会导致人们改变他们的实际行为,变得与他人更相似或更不相似,更确切的说最积极的可接受程度不仅产生最高的积极情绪反应,才会导致人们无需做行为上的改变。另一方面与别人的相似性水平较低,会带来较低的可接受程度,因此人们应该做出改变,以便与别人更加相似。<br><br>此外与别人的相似性水平极高,会带来较低的可接受程度,因此人们应该变得跟别人更不一样,在这个意义上,由于人们的独特性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努力重建与他人的差异性,一些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个假设的行为反应模式。<br><br><br><b>独特性属性</b><br><br>刚才探讨了人的独特性需求,这里我们来描述一下如何通过可接受的社会过程,满足我们的独特性需求,当人们的行为偏离社会常态或者社会期望时就会受到惩罚,因此不同寻常的行为很快就会受到社会的反对和摒弃。另一方面守规矩的行为(常态行为)通常不会引起别人的反应。<br><br>那么人们如何展示他们的独特性呢?幸运的是每个社会都有一些可接受的属性,让公民可以展示其不同,这叫做独特性属性。<br><br>商品、名字、态度和信念作为独特性属性,态度和信念也可以作为界定,一个人特殊自我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