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系列:《陈奂生上城》赏析

少主

<p class="ql-block">(一)知人论世</p> <p class="ql-block">  高晓声,生于1928年,江苏武进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解约》、《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等。短篇小说系列《陈奂生系列》是他的代表作品。陈奂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p> <p class="ql-block">(二)创作背景</p> <p class="ql-block">  高晓声曾在《且说陈奂生》中写道,“写作《陈奂生上城》不是预先有了一个概念,不是为了证实这个概念,而是在生活接触到了一些人和事,有所触发,有所感悟。”作家在农村生活过二十多年,与农民患难与共,有着一致的情感,而且多年的经验和观察使其对中国农民的性格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这促使他致力于描写和反映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民命运。</p><p class="ql-block"> 与蒋子龙等作家早期的“改革文学”相比,高晓声关注的始终是最广大、最普遍的农村小人物的命运。1979年他发表《漏斗户主》,讲述了三中全会后,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农民如何解决温饱问题,开启了“陈奂生”系列,1980年,他创作发表该系列第二部《陈奂生上城》,进一步探讨解决温饱后农民的精神层面问题。</p><p class="ql-block">(注:漏斗户——指常年负债的穷苦人家。)</p> <p class="ql-block">(三)人物介绍</p> <p class="ql-block">1、陈奂生</p><p class="ql-block"> 他有着中国农民的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有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民族“劣根性”。高晓声以他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农民物质生活发生重发生变化。就其形象的主体姿态来看,作者显然带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p><p class="ql-block"> 中年农民陈奂生勤劳、憨实、质朴,干活儿不惜气力,过日子精打细算,却常年生活困难、负债累累,落了个“漏斗户主”的外号。1978年农村实行改革后,他头上的“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日子无忧无虑,肚里吃得饱,身上穿着得新,心里满意透了。但是,物质生活满足后,他又有了精神方面的需要。他特别羡慕别人能言善道、能碰到那么多新鲜事儿,能具备那么离奇的经历,能讲得那么动听。反观自身生来木讷,拙于言辞,加之经历与村上大多数人一样索然无味,自觉矮人一头、不被别人重视,因而期待能碰上一件大家都不曾经历过的事,讲给大家听,自己也神气一把。为了挣钱买帽子他来到县城火车站做小生意,意外病倒时得到县委书记的关心,却又因此损失了卖油绳所得的利润。而后从沮丧中悟出“这五块钱花得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满足。</p><p class="ql-block">2、吴楚</p><p class="ql-block"> 吴楚是陈奂生所在县的县委书记。吴楚在大队蹲点时,曾到陈奂生家吃过一顿便饭,为的是考察“漏斗户主”的生活改善情况,还给陈家的孩子们带了一斤块块糖。他到火车站乘车去省里开会时,偶然在候车室里发现了生病的陈奂生,特意扶陈奂生去了机关门诊室,而后又关照司机把陈奂生送到县招待所住,并要司机向招待所说明陈是他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四)小说情节</p> <p class="ql-block">  1、陈奂生是一位中年农民,因常年贫穷而负债累累,素享“漏斗户主”雅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放宽,他的日子好起来,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还开始做起小买卖──去城里卖油绳,赚几个零用钱买顶保暖的新帽子。</p><p class="ql-block"> 2、勤劳检朴的陈奂生决定在油绳卖完后再去买帽子。结果,油绳卖完了,满怀喜悦的他因为没戴帽子着了凉,双腿发软,浑身无力,竟一头躺在车站候车室。曾经在他们村蹲点的县委吴书记及时发现了他,并好意安排他住进县招待所。</p><p class="ql-block"> 3、第二天,受宠若惊的陈奂生在房间里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东西。但是,当结账时听说只睡一晚就要五元钱后,他大吃一惊,进而忿忿然,在房间大搞“破坏”。但是,回村后,因为坐过县委书记的车、住过一晚五元的招待所,他在村里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p> <p class="ql-block">(五)作品赏析</p> <p class="ql-block">  小说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p><p class="ql-block">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放宽,他的日子好起来,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还开始做起小买卖──去城里卖油绳,赚几个零用钱买顶保暖的新帽子。勤劳检朴的陈奂生决定在油绳卖完后再去买帽子。结果,油绳卖完了,满怀喜悦的他因为没戴帽子着了凉,双腿发软,浑身无力,竟一头躺在车站候车室。曾经在他们村蹲点的县委吴书记及时发现了他,并好意安排他住进县招待所。</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受宠若惊的陈奂生在房间里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东西。但是,当结账时听说只睡一晚就要五元钱后,他大吃一惊,进而忿忿然,在房间大搞“破坏”。但是,回村后,因为坐过县委书记的车、住过一晚五元的招待所,他在村里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者通过这一系列小说,塑造了陈奂生这样一个改革大变动时代的农民典型。陈奂生因不善经营而赢得“漏斗户”主的称号。1978年落实超产奖政策后,他尝到甜头,摘掉“漏斗户”主的帽子。为搞副业,他上城卖油绳,患感冒被县委书记的轿车送到县委招待所,花5元钱住了一宿,心理不平衡,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回村后,担任大队采购员,由于与地委书记的关系,不仅完成采购任务,而且得到600元奖金。</p><p class="ql-block"> 发财后,平添许多烦恼和“惶恐”,便决计辞职干老本行。他一门心思种田,当年获得丰收。想造屋又舍不得钱。别人劝他搞副业,他怕担风险,就大包产,成为种田大户。一次偶然的出国机会,又逢到种种奇遇。</p> <p class="ql-block">  陈焕生善良、正直、勤劳、憨厚,“干起活来,像青鱼一样,尾巴一扇,向前直穿,连碰破头都不管”。正是千千万万个陈奂生,以辛勤的劳作养育着国家、民族,他们事实上,是我国农村乃至民族的中坚。但是,陈奂生并不懂得这一点,长期的“漏斗户”这个经济上的弱者的地位,决定了他在思想、政治上也是个弱者。</p><p class="ql-block"> 除了他和李顺大有一脉相通的惰性之外,“祖传”的“精神胜利法”的某些东西也从陈奂生的性格深层凸现了出来。他的名言是:“只要不是欺他一个人的事,就不算是欺他”。更为可悲的是,在经济地位有所改善以后,他性格中那种自欺、自我安慰的因素并未随着过去的时代一起逝去,而是在更高的需要未能满足时,向自我陶醉、自我麻醉演进。作者对他用五元钱买了个“便宜货”,得到了精神满足的细致描写,令人忍俊不禁,继而引起深思。</p> <p class="ql-block">  作者无意写出阿Q第二,陈奂生的经济、政治地位以及时代给他带来的变化都是阿Q所不能比拟的。但是作者确实继承了鲁迅的传统,看到了国民性远非完美,陈奂生们“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在他的性格里,多少留有阿Q精神的遗传因子”。陈奂生们的悲剧在于“他们生在做主人的时代,却不是当主人的材料”。令人欣慰的是,在农村普遍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之后,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陈奂生终于从历史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寻找自己和自己的位置。陈奂生是一个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p> <p class="ql-block">  “陈奂生性格”已经成为历史和国民性格中的美德与弱点的一面镜子,同阿Q一样将愈来愈显示出普遍的意义。“陈奂生”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农民身上存在的复杂精神现象,包容着丰富的内涵,具有深厚的现实感和历史。</p><p class="ql-block"> 作者以轻松的笔调,幽默的语言,悲喜交集地写出处于改革时代的中国农民终于迈出改革的第一步,又由于传统的精神重负使这一步走得极为艰难,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沉思考。陈奂生这个形象塑造得很成功,陈奂生性格已成为国民性格中美德和弱点的一面镜子,越来越显示出普遍的社会意义。</p> <p class="ql-block">附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1、典型的情节设计</p><p class="ql-block"> 作家先定下了“刚刚填饱肚皮、刚刚站起来还没立稳,自卑又自尊的前‘漏斗户’主上城住进高级招待所闹笑话”的大框架,然后为了使这种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能够“合理”发生进行了周密布局。</p><p class="ql-block"> 陈奂生绝对住不起招待所,一定要有一个很有力的介绍人,介绍人之所以要介绍他进去,是因为他生病了不能回去,之所以生病是因为他受了凉,之所以受凉是因为没买到帽子戴。而没买成帽子,恰是陈奂生既精打细算又有点莽撞冒失的性格使然。他算计着用卖油绳的利润买帽子,因此没有带钱,但是他千算万算却没算到等油绳卖完时商店早已关门,第二天才能买到,于是,他只能卖完油绳后在火车站候车室凑和一夜,正好碰上吴书记,被“理所当然”地送到了招待所。</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作家以倒推法,巧妙地进行了情节构思,合理的布局牵连出一串有趣的故事,同时典型的故事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2、巧妙的叙事方式</p><p class="ql-block"> 在《陈奂生上城》中,作者大量运用了“自由转述体”的叙事方式(即表面上运用第三人称客观叙事,实际上是叙述人转换到角色的视点,模仿角色的语气进行事物描述或心理描写),灵活变换的叙事视角与人称。在描写陈奂生运用“精神胜利法”达到心理平衡并满足虚荣心的段落中,作者这样写道:“他自问自答,左思右想,总是不妥。忽然心里一亮,拍着大腿,高兴地叫道:‘有了。’他想到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钱花得值透。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p><p class="ql-block"> 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5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他可要讲给大家听听,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讲的!看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看谁还能瞧不起他,晤!……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老婆已不在他眼里了,他有办法对付,只要一提到吴书记,说这5块钱还是吴书记看得起他,才让他用掉的,老婆保证服帖。”一开始的“自问自答”表明是叙述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下面“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p><p class="ql-block"> 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叙述的视角就变得模糊起来,既像是叙述者在叙述,又像是人物的自言自语。“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讲的!看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了?看谁还能瞧不起他,唔!”一句又用了第三人称叙述,像是叙述者采用零视角叙述。</p><p class="ql-block"> 最后的拟声词“晤!”更增加了直接引语的感觉。叙述人以隐蔽的方式取代了人物角色,把这些与直接引语有同样效果的心理活动从引号中剥离出来,形成了流畅的叙述,主语的省略又成功地抹去了转换的痕迹,叹号的保留又让间接引语保持了直接引语的现场感,这一切共同制造了“客观”的假相,让读者把陈奂生心理活动的部分也当成了叙述人的客观陈述,大大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p> <p class="ql-block">3、生动的心理、行动刻画</p><p class="ql-block"> 作者以风趣的语言通过心理活动变化和细致的动作捕捉,塑造了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陈奂生有着农民的淳朴、善良,他在被窝里缩成一团,知道自己身上不大干净,生怕弄脏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拎着鞋子,光脚走出门。这时,他还不敢去坐坐那个沙发椅,怕压瘪了弹不饱。一个不知豪华的城里生活为何物、战战兢兢又有点自卑心理的农民形象在这段描写中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陈奂生也有着农民的狡黠、狭隘和暴殄心理,当他得知住了一夜竟要出五元钱的大价钱时,他不禁忿忿然,他再不怕弄脏,穿着鞋大摇大摆又走回房间,一屁股坐在刚才还敢看不敢碰的沙发上:“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想找块毛巾洗脸,却没有。心一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他要充分享受这个暂时属于自己的高级房间,既然可以往到十二点,他就索性住满这几个小时,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子睡了,这回他再也不怕弄脏什么,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干他事,反正出了五元钱呢。</p><p class="ql-block"> 然而,仔细一琢磨,“再在这床上困下去,会越来越饿,身上没有粮票,中饭到哪里去吃!到时候饿得走不动,难道再在这儿住一夜吗?他慌了,两脚一踹,把被头踢开,拎了入旅行包,开门就走。此地虽好,不是久恋之所,虽然还剩得有二三个钟点,又带不走,忍痛放弃算了。”这种一波三折的心理刻画和动作描写,使主人公有血有肉,整个袒露在读者面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