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听说辽博举办了墨西哥古代文明展,想到曾张罗去墨西哥旅游未能成功,看看这个展览也算了却一桩心愿吧。于是选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出发去辽博。这一天是2024年1月10日。</p> <p class="ql-block"> 自从辽宁省博物馆从市府广场搬到浑南后,我还没有来过。前三天(周日)下午按导航来到这里时,不仅是院内无车位,连周边的马路边都停满了车,有好几辆城管车和人员在维持秩序。一对家长带着孩子苦苦哀求城管帮助挤出一辆车的停车位。看到如此艰难,我就返回了。</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是周三,早9点刚过我就到了,顺利进到院内。它的停车场在大门两侧,一侧仅能供20左右辆小车,另一侧为大客车停车位,也不多。怪不得周边及附近的马路两侧都成了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 新博物馆看来比在市府广场的原馆大了许多,外饰装修采用了齐白石的画作——丹青万象。估计那是镇馆之宝,用它来彰显辽博的风采、收藏的实力。</p> <p class="ql-block"> 开放时间</p><p class="ql-block">4月1日-10月31日 9:00-17:00(16:30停止入场)</p><p class="ql-block">11月1日-3月31日 9:00-16:30(16:00停止入场)</p><p class="ql-block">星期一闭馆(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除夕日闭馆 </p><p class="ql-block">遼寜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LIAONING PROVINCIAL MUSEUM</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0岁及70岁以上免费、免预约<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展览馆一层大厅宽敞明亮。厅中间设导览台,各层展区展览内容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 大厅尽头的隔断墙前,又是一巨幅齐白石的水墨丹青画屏。大家之作,就是拍案叫绝。看那小鸡软软的绒毛、看那大虾细细的长须!但那多出来的淘气的红衣小儿,是谁安排的呢?</p> <div><br></div> 绕到隔断墙后面就是墨西哥特展。 <p class="ql-block"> 依墙设有服务处,有有关墨西哥古文化的纪念品卖,有免费使用的文物纪念印章及印台,可自己带本子或在这里买纪念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特展入口的设计,充满了浓郁的玛雅文明色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自19世纪中叶,探险家们发现了湮没于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马拉热带雨林中心的宏伟遗迹以来,充满神秘色彩的墨西哥与中美洲古代文明就不断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令学界和热衷于人类文明遗迹的人惊艳。早在3200多年前,古墨西哥人就已经建立城邦,种植玉米,创造了历法和计数符号。考古学家在这片丰饶且复杂多样的土地上发现了雄伟的金字塔、壮观的巨石头像、色彩斑斓的壁画,以及令人惊叹的玛雅古文字等等。奥尔梅克、玛雅、特奥蒂瓦坎、阿兹特克等这些形态多样、既相互交织、又互为影响的非凡的文化遗产,无不彰显着令世界震撼的文明成就。</p><p class="ql-block">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墨西哥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 墨西哥合众国,简称“墨西哥”,位于北美洲南部,中美洲北端,首都是墨西哥城,是美洲大陆印第安人古文化中心之一。北邻美国,南接危地马拉和伯利兹,东濒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和加利福尼亚湾。东、西、南三面为谢拉马德雷山脉所环绕,中央为墨西哥高原,东南为地势平坦的尤卡坦半岛。墨西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部分地方四季万木常青。152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被统治了300年,1821年独立。现在的墨西哥是一个代议制民主联邦共和国。</p><p class="ql-block"> 人种:印欧混血人和印第安人占总人口的90%以上</p><p class="ql-block"> 语言:西班牙语为主要使用语言</p><p class="ql-block"> 宗教:8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5.2%信奉基督教新教</p><p class="ql-block"> 重要节日:独立日:9月16日</p><p class="ql-block"> 首都:墨西哥城</p><p class="ql-block"> 国花:仙人掌</p><p class="ql-block"> 国鸟:金雕</p><p class="ql-block"><br></p> 邂逅 美洲文明<div> 在被欧洲探险家发现之前,美洲大陆一直是独立发展的人居大陆。考古资料表明,远古时期美洲大陆的人类是追猎者,他们大约于15000年前从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并由北向南发展。初期以渔猎和采集为生,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源;后随着气候、地形、植被和动物群的改变,人类对食物的需求发生了改变。磨石等研磨石器逐渐被加入到了古印第安人以底部带凹槽的尖状器、石刀、刮削器等打制石器为主体的工具组合,出现了半定居村落。公元前2500-前1200年间,墨西哥各地进入农耕时代,出现了长期定居的村落和玉米、南瓜等植物的培育,以及动物的驯养,进而在种植、打猎、捕鱼等生产、生活关系中相互协作、产生分工。随着物物交换需求的产生,村落与村落之间又出现了贸易往来。早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早期的美洲文明逐渐形成,其发展主要集中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在墨西哥和古代中美洲地区,奥尔梅克、特奥蒂瓦坎、玛雅、萨波特克、阿兹特克等多种文化绵延生息并基本独立发展。<br><br></div> <p class="ql-block">古代墨西哥主要文化区域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奥尔梅克文化 </p><p class="ql-block"> 特奥蒂瓦坎文化核心区域 </p><p class="ql-block"> 玛雅文化 </p><p class="ql-block"> 萨波特克文化 </p><p class="ql-block"> 阿兹特克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h1><i style=""><font color="#ff8a00" style="">*奥尔梅克文化</font></i></h1>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奥尔梅克文化是日前已知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最古老的宗教文明之一,中心地带位于墨西哥湾沿岸的特万特佩克地峡的沼泽低地地区。年代约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500年,奥尔梅克人用石头建造巨大的宫殿和金字塔,并在石头上进行精美的雕刻,它对中美洲文明最主要的贡献体现在玉米种植、房屋建造天文历法、零的概念,文字创造、雕刻艺术、豹神崇拜,球赛仪式等许多方面,且影响范围很大。对中美洲后来的诸多文化,如特奥蒂瓦坎文化,玛雅文化、托尔特克文化、阿玻特克文化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奥尔梅克文化被公认为是中美洲文明的母文化。</span><br></h1><p class="ql-block"> 墨西哥中部的圣洛伦索遗址(公元前1200-前900年)、墨西哥沿岸塔巴斯科州的拉文塔遗址(公元前900/800-前500/400年)、以及韦拉克鲁斯州的特雷斯萨波特斯(公元前300-公元1年),是奥尔梅克文明最重要的三处遗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利马王"雕像。</p><p class="ql-block"> 绿石材质,维拉克鲁斯出土,其年代可以追溯到前古典时期中期。描绘的是一位统治者手中抱着豹人。“豹人”或称人形美洲豹、奥尔梅克雨神、奥尔梅克玉米神。它的形态特征包括开裂的头部、杏仁儿眼、和呈咆哮状的嘴。</p> <p class="ql-block"> 奥尔梅克文化时期的出土文物有不少大型的人物头像石雕,都是正常人相貌。这个石雕高3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美洲的精灵</p><p class="ql-block"> 在中美洲茂密的丛林和广袤的原野上,总有精灵漫步其间,它们就是美洲大陆独有的猛兽--美洲豹。在古墨西哥人生活的世界里,丛林之王美洲豹是自然界的主宰,精神世界的守护神。在奥尔梅克人眼中,美洲豹金色带黑斑的毛皮被视为“白昼的太阳""夜晚的星星”,它支配着生命的生与死,拥有穿梭于人、冥两界的超能力。在玛雅人眼中,美洲豹是萨满的灵伴,是展示其超自然力量的最佳载体。阿兹特克人认为美洲豹是战士的象征,其强大的攻击力能够帮助军队和士兵所向披靡。</p><p class="ql-block"> “豹人”的概念与神话早在古老的奥尔梅克文化时期便已流传,该形象的出现体现出一种融合、希冀和抽象的力量。为保有这股力量,古墨西哥人举行了一系列向美洲豹献祭的祭祀仪式。可以说,从奥尔梅克到阿兹特克时期,数千年的时间里,美洲豹始终是中美洲地区宗教、艺术表现的重要题材,其材质(如皮毛)、形象和符号意义广泛存在于日常行为和仪式活动中,是探索中美洲地区古代人群宇宙观和信仰体系的一把钥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美洲豹战士</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中美洲文化中,战士常常与凶猛的动物,尤其是美洲豹联系在一起。他们通过参加战争,来展示和证明自己的品格和能力。古代墨西哥战士通常选择勇猛的美洲豹或雄鹰代表自己的形象。从现在留存的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美洲豹战士和雄鹰战士的记载。阿兹特克战士团体主要分为两个军团--鹰战士军团和美洲豹战士军团,并制定了军队资深战士的着装和相关法律。战场上表现出色的精英战士们可以赢得各种服饰、装备,甚至有梳理某种特定发型的权利。《门多萨手抄本》第67页显示了经验丰富的阿兹特克战士及其俘虏,每个人衣服背后都有一个附属的、清晰可见的徽章,它可以帮助战士们寻找所在军团的作战位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墨西哥的守护神</p><p class="ql-block"> 在古墨西哥人心中,美洲豹因其健壮的体魄和美丽的外装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膜拜,成为古墨西哥人和古代中美洲地区民众膜拜的动物之一,成为古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古印第安人诸多文化中经久不衰的象征。丛林之王“美洲豹”是自然界的主宰,精神世界的守护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洲豹幼崽石雕</p><p class="ql-block">前古典时期,公元前1200-前400年</p><p class="ql-block">奥尔梅克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玉米的种植</p><p class="ql-block"> 玉米源于生长在墨西哥南部的野生黍类,古墨西哥人对之持续驯化。5000年前,他们就开始种值现代玉米,并不断培育和选种,提高玉米颗粒产量,他们在玉米种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了不少成就,发明了一种称为“三姐妹”的种植方式,即将玉米,豆类和南瓜一起种植,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利用士地,同时促进作物之间的生长。</p><p class="ql-block"> 玉米的驯化</p><p class="ql-block"> 玉米的驯化在美洲中部和南美洲有若干个起源地,美洲中部的玉米驯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墨西哥先民驯化了墨西哥中部瓦哈卡高地及其西南巴尔萨斯河谷的野生玉米。最初的野生玉米1株仅能长出1根2.5厘米长的玉米芯,通过数世纪的选种培育,野生玉米逐渐变成了容易收获且壮实的玉米棒。</p><p class="ql-block"> 墨西哥高地地区所培育出的各种玉米,后沿着两条路线,逐渐传播至美洲各地。基因研究显示,大约在6000年前,玉米传播至中美洲中部及安第斯山脉;约4000年前,传播至美国南部;約2000年前,玉米传播至南美低地。至此,玉米已遍及大半个美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装饰玉米田纹饰的人形石雕(圣洛伦索10号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前古典时期:公元前1200-前900年</p><p class="ql-block">奥尔梅克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尊典型的奥尔梅克文化石雕像,具有人形与美洲豹相结合的特征,出土于中美洲地区最为重要的圣洛伦索,特诺奇蒂兰遗址高台斜坡上的沟槽中。此尊美洲豹人首雕像体量巨大,有着深刻的寓意:头部中问有一个“V”形的沟壑代表着犁沟,寓意雨水顺着犁沟流入田地。方形脸则代表玉米田,胸前雕刻的大型“十”字代表着向四个方向延伸的肥沃玉米地。</p><p class="ql-block">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豹人的双手上还套着“指节套环”,这种“指节套环”虽见于艺术品中,但并未在奥尔梅克遗址中发现实物,它们的用途目前还不清楚。学者们认为可能是用来加工木材的工具,或者是用来搏斗的装备。</p> <p class="ql-block">玉米与美洲豹石雕</p><p class="ql-block">前古典时代晚期,公元前600一公元200年</p><p class="ql-block">玛雅文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件来自玛雅文化的石雕被塑造为头顶玉米的美洲豹造型,展示了美洲豹作为玉米守护神的形象。古墨西哥有不少关于玉米与人类的神话故事。玛雅神话中,双胞胎兄弟战胜冥界之神,复活了父亲,父亲成为玉米神,庇护着这片土地。在阿兹特克神话里,人类的先祖化身为黑蚂蚁,找到了红蚂蚁藏匿的玉米,有了玉米,生命和文明得以延续。</p> <h1><i style=""><font color="#ff8a00">*特奥蒂瓦坎文化</font></i></h1> 众神之城--特奥蒂瓦坎<br> 特奥蒂瓦坎位于墨西哥中部盆地的特斯科科湖附近,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末,约在4到5世纪达到全盛。人口最多时至少有近50000居民在此居住,在7世纪上半叶突然消亡。几个世纪后,阿兹特克人发现了这片广阔的废墟,他们叫它特奥蒂瓦坎(神创造的地方),认为只有神才能建造出规模如此雄伟、布局如此和谐有序的繁华大城市。考古发现证实这里曾经是整个中美洲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宗教和政治中心,是一个依靠贸易发展起来的等级森严的社会,由神权政府管理,不同族群、不同阶层的居民分别居住在城市的不同地区。<br><br>特奥蒂瓦坎古城想象复原图<br> <div> 特奥蒂瓦坎古城被称为“众神之城”,是影响整个中部美洲的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其代表建筑是太阳神金字塔、月亮神金字塔、羽蛇神殿等。该古城遗址出土的壁画是其最卓越的艺术品之一,折射出该地区的宗教观念、精神内涵和社会面貌。特奥蒂瓦坎古城遗址至今仍是墨西哥的主要旅游胜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div><br></div></div> 羽蛇神殿<br> <div> 羽蛇神殿是特奥蒂瓦坎古城装饰最为丰富的神殿之一,曾是城堡内最雄伟壮观的棱锥形建筑,现只剩下神庙的底座,底座的每一层都有众多的羽蛇头像。<div><br></div><div>太阳神金字塔</div><div><br> 太阳神金字塔是特奥蒂瓦坎古城诸多建筑中最大和最古老、最宏伟的工程之一,是古印第安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它建XXX迹的洞穴上,这些洞穴以某种有规则的形式排列,可能与水XXX...<br><br>月亮金字塔</div><div><br> 月亮金字塔坐落在特奥蒂瓦坎古城城北,是仅次于太XXX...<br></div><div><br></div></div> 上 特奥蒂瓦坎遗址壁画线图<br>下 特奥蒂瓦坎遗址神庙内部复原示意图<div><br></div> 网状美洲豹纹泥质彩绘壁画<div><br> 特奥蒂瓦坎许多宫殿中精美的壁画往往是红色的单色画,仅在线勾的图像轮廓里,以深浅不同的色调加以表现。这种用色营造出了热烈而紧张的气氛。<div> 这里展示的这幅壁画,描绘了两只蹲在地上的网纹美洲豹形象:标志性的美洲豹尾巴与健壮的身躯、豹掌凸显了其作为捕猎者的特征、而其头部似乎带着古代美洲文明的典型羽毛头饰、身上的斑纹形似“渔网”,口中吞吐出淅淅水流。这样的美洲豹造型,体现了中美洲普遍的、传承已久的美洲豹与水的信仰。<br><div><br></div></div></div> 拥抱龙舌兰的美洲豹形象泥质彩绘壁画<div><br> 特奥蒂瓦坎宫殿和神庙壁画上的美洲豹形象或抽象或写实,这幅壁画遗存描绘了一只与龙舌兰共存的美洲豹。龙舌兰是特奥蒂瓦坎谷地的典型植被,生命力顽强,耐寒也耐早,是唯一不会歉收的作物。它可以植株移栽,采食者甚至可以携带着未成熟的小植株迁徙。早在远古时期,龙舌兰的叶片汁液和内芯中的果肉就可以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能量和维生素。龙舌兰的纤维还可作绳子、网、陷阱圈套、篮子和其他重要的编织品。根据历史学家考证,公元300年左右的时候,龙舌兰在墨西哥古印第安人的文化中就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把龙舌兰植物视作掌管生育繁衍的女神在人间的化身。可见,龙舌兰在中美洲地区的文化史上,从远古时期直至今日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br><br></div> <h1><i style=""><font color="#ff8a00">*玛雅文化</font></i></h1> <h1> 玛雅文明是墨西哥古印第安人创造的辉煌文明,其遗迹和遗物分布于现今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利兹国家的热带雨林和山地中。这一文明最初的痕迹可以追溯到前古典时期晚期,也称形成时期,部分玛雅文明受到了奥尔梅克文明的影响。古典期是玛雅文明最辉煌的时期,此时期文字的使用、纪念碑的设立、建筑的兴建及艺术的发挥均达到了极盛。后古典期,玛雅文明虽逐渐式微,却也深深影响了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化在天文、数学、农业、建筑等方面均取得了极高成就。</h1><div><br></div> 现今流传的玛雅刻本<div><br> 神灵图像和彩绘象形文字点缀着《马德里手抄本》的这几页残篇。《马德里手抄本》是四本著名玛雅手抄本中的一本。<div><br></div></div> 玛雅文明这个展板内容丰富,还有以下4部分重要内容: 1. 玛雅数字0-19的表示<br> 玛雅人在数学上有重大突破,最早知道“零”这一复杂概念,使用点表示1,横线表示5,贝壳形状表示0。而且每一个数字也可以用一个圆画式的变体符号来表示。他们采用二十进制,从下往上移位叠加数字,并将数学应用于天文历法中。<div><br></div> 2. 玛雅象形文字<br> 玛雅人使用象形文字。这种文字由图形和抽象符号组合而成,既能表意又可表音,已发现八百多个字,两万多个词汇。这些象形文字以椭圆形为主,或刻或写在石碑、石器、建筑物、泥塑、树皮、纸张、布匹、木板、陶器和壁画上,记载玛雅的辉煌历史、王的丰功伟业和天文历法等内容。<div><br></div> 3. 墨西哥奇琴伊察天文台遗址<br> 玛雅人在天文学上成就很高,修建天文台,精准测定了太阳、月亮和金星等行星运行的轨迹和周期,准确预报日食和月食。玛雅人开创了复杂的历法系统,有以260日为周期的卓尔金历、6个月为周期的太阴历、29日及30日为周期的太阴月历、365日为周期的太阳历和长纪年历等不同周期的历法。玛雅人测出一年是365.2420天,与现代测值仅差18秒。<div><br></div> 4. 玛雅的两种主要历法组合应用示意图<br> 最大的齿轮代表太阳历,用于农业,一年365天,分为18个月,每个月20天,所剩5天被称为晦日。较小的两个齿轮代表卓尔金历,用于卜卦,一年260天,分为20个月,每月13天。两种历法组合应用形成一个较长的周期,为18980天,即52年为一个轮回。<div><br></div> 亚斯奇兰26号门楣石雕 <br>古典时期<div> <div> 这件石雕是玛雅艺术历史中最精致的作品之一。它雕刻的是古典时期玛雅国王伊扎姆纳巴兰二世及其妻子,国王的妻子正在为他递上一顶豹头形头盔。<div><br></div></div></div> 中美洲的球赛<br> 球赛是墨西哥和中美洲古代文明的一项独特的“体育赛事”,从墨西哥中部一直延伸到整个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并一度在玛雅、阿兹特克及相邻文化中十分流行。这些“体育赛事”与现代体育有很大的差别:正式的球赛是宗教和政治事件,是再生与保证大地丰产的神圣活动。球场被视为大地的开口,是自然与超自然、死亡与重生之间的过渡地带。《波波尔·乌》中记载了双子英雄与冥界之神的博弈传说。球赛仪式正是为了确保神灵和玉米生长的持续性。中美地区最早的球场发现于公元前2000-前1200年的太平洋沿岸的莫卡亚文化的中心聚落:帕索-德拉阿马达遗址。考古发现最大的球场则是奇琴伊察的大球场:长146、宽37米。<br>上:橡胶球赛场景壁画(公元前1000年~前600年)<br>中:橡胶球赛场遗址<div>右:橡胶球击球部位示意图<br><div><br></div></div> <div><br></div> <h1><i style=""><font color="#ff8a00">*阿兹特克文化</font></i></h1> <h1></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 阿兹特克文明是14世纪-16世纪的墨西哥古文明与印加文明、玛雅文明并称为中南美洲三大文明,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和南部。阿兹特克文化吸收和继承了特奥蒂瓦坎文化、托尔特克文化、玛雅文化等各种文化成就,农业发达,建筑宏伟,使用象形文字,有精确的历法系统且崇奉多神教。</span><br></h1><h3><br></h3><h3>特诺奇蒂特兰城<br> </h3><h3> 特诺奇蒂特兰是阿兹特克帝国的首府,是阿兹特克文化的中心城市,是占地13平方公里的湖中之城,被埋藏在今天的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的地下。城市中心是以35米高的金字塔大神庙为主的建筑群,是主要宗教礼仪区。城内包括球场院、祭品台、头骨祭坛、礼仪净洗池、祭司宅邸等大小建筑物共78处。岛城四面环水, 市内河道纵横,景色富丽,殖民者为之倾倒,惊呼为“世界花园”。但1519年为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攻陷,城市被付 之一炬。新墨西哥城在其废墟上建立起来。</h3><div><br></div><h3>特丽库女神石像(公元1200-1520年)</h3><h3>墨西哥城出土</h3><div><br></div> 玉米神<br>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墨西哥古代神话中都有玉米的影子。阿兹特克的神话中,人类的先祖化身成为黑蚂蚁找到红蚂蚁藏匿的玉米才得以延续。玛雅的神话中,战胜死神的兄弟复活了他们的父亲,父亲从此成为玉米神,教会人们种植玉米。重生的玉米神象征着每年可再次播种收获的玉米,也象征着新生与死亡的轮回观念。玉米是墨西哥农业文明重要性的文化体现。<br> 神话中,最初的人类是由玉米制作的,因此墨西哥人也会称自己是“玉米人”。“玉米人”既是玉米创造的人,也是种植玉米的人,真正的玉米传人。墨西哥人认为,祖先传承下来的,不只有玉米的种植技术、肥沃的玉米地,还有祖先们与神灵之间的契约。<div><br></div> 玉米神石雕<div>后古典时期晚期,公元1325至1521年</div><div>阿兹特克文化</div><div><br></div> 米尔帕耕作轮回系统<br> 农田使用年限由其土壤肥力决定,如定期掺入富含矿物质淤泥的农田,即可每年耕种。而在大部分缺乏肥力的土地上,农田的使用时间相对较短。一般耕种经济作物2-5年后,休耕5-7年。在此期间,人们种植树木,随后砍倒并焚烧树木和植被,将焚烧后的草木灰混合到土壤中,从而为农田增加肥力。“砍伐一种植-休耕-砍伐”形成耕作轮回,称为“米尔帕耕作轮回系统”。这种耕作方式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日常饱腹所需的玉米和其他食物。在人口增长缓慢的时代,这是一个可以持续的模式。<div><br></div> 玉米加工与饮食<div><br></div> 祭祀与庆典<br> 墨西哥一年分两季:雨季和旱季。他们观测天体运行,掌握了精确的太阳历,并依据太阳历从事播种和收割等农事活动。古墨西哥人的农事耕作无畜力,全靠人力,农业生产季节性又很强,从而导致农业收成完全取决于天气。因此,他们常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庆祝丰收,祈求美洲豹神、玉米神和祖先保佑农业丰产。<br> 音乐和舞蹈是古代墨西哥人生活和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国王。祭祀和贵族们扮演超自然神灵并与之沟通的方式。歌曲是献给祖先和其它超自然神灵的祈祷词或献祭品,而音乐和舞蹈则使统治者们运用和呈现了超自然的力量。他们以特定的舞蹈形式向玉米神献祭,通过美洲豹的哨音向雨神祈求充沛的降雨。<div><br></div> 风雨之神<br> 水的各种形态--雨、风暴、云、湖泊、溪流、地下水,以及雷、电等现象相互关联,对于平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分与洪水、飓风、冰霜和干旱等破坏性力量至关重要。中美洲古代文明中的水与降雨密切相关。由于墨西哥地理和气候的特殊性,雨水的多少与季节密不可分。因此,祈风祷雨便成为古代墨西哥人最重要的宗教仪式之一,古代墨西哥因而也出现了特别的雨神崇拜。在众多雨神之中,特拉洛克备受各个文化族群的敬仰。祂掌管着雨水、肥沃和农业,是人们追求稳定生活最直接的精神表达,是中美洲古代文明中至关重要的古老神祇之一。<br><br> 雨神崇拜<br> 由于墨西哥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降雨,因此雨神的形象很早就出现在墨西哥古代艺术之中。雨神特拉洛克是托尔特克和阿兹特克的雨神和风暴神,也是中美洲最古老、影响最广泛的神灵之一,负责监督作物生长,以及季节的规律性循环。人们认为特拉洛克生活在山顶被云层覆盖的地方,从那里祂向人类降下复兴的雨。特拉洛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奥尔梅克和特奥蒂瓦坎时期,奥尔梅克时期兼管雨水的美洲豹神演变成了特奥蒂瓦坎的风暴神(雨神)特拉洛克。传入玛雅地区后,被称为查克。瓦哈卡州萨波特克人的雨和闪电神则称为科奇乔。尽管不同文化中的雨神拥有着不同的名字,但是那副遮盖双眼的圆形眼罩与长而尖的獠牙在各种文化图像中都高度一致。正是如此独特的外形特征使其成为神殿中最好辨认的神祗之一。祂常手持闪电、水罐和玉米。<div><br></div> 戴美洲豹头盔的雨神<div><br><div> 这是一张前哥伦布时期的中美洲图画手稿,可能来自米斯特克地区的普埃布拉地区,带有宗教仪式和日历内容,描绘了戴着美洲豹头盔的雨神特拉洛克形象。<br></div><div><br></div></div> 看了关于雨神的介绍,才理解到,展厅小屏幕循环播放的皮影戏,是雨神手持闪电、水罐在行云布雨,滋润万物生长。<div><br></div> <p class="ql-block">完整视频(1分14秒)</p><p class="ql-block"><br></p> 雨神像<div><br></div> 洞穴与水 <div> 墨西哥位于火山地震带上,形成了不计其数的石灰岩洞穴。这些洞穴与地下水相连。不仅是古墨西哥人重要的水源,更塑造了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在古代墨西哥人的宗教信仰中,洞穴和山脉是雨神,雷神,闪电神的家园,也是人们举行求雨祭神祭祖的活动场所。阿兹特克人认为,洞穴是大地的孔窍,是通往地下世界的入口,而水被视为生命和死亡的象征,水的源头与地下世界的入口相关。被称为夜晚太阳的“美洲豹”是掌管地下水源和地下世界的超自然神灵,它的血盆大口便是进入地下世界的入口。......</div><div><br></div> 神灵形象陶香炉架<div><br></div> <div> 圣水与祭祀</div> 古代中美洲地区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对其陶器工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陶器工艺美术表现的重要内容。雨神祭祀仪式中所用于承接圣水儿的陶质容器,是祭祀仪式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用具,而这些陶器的造型与纹饰,也反映了祭祀活动中,当地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div><br></div> <div> 美丽的雨水<br></div> 古墨西哥人在对雨神的祭祀中,有一种特殊形式:祭司们将一种由绿石制成的串珠放置到圆形的陶罐中摆放成倾倒的样子,用来再现倾泻在大地和农田上的水。古代墨西哥人将这种绿石串珠称为“Chalchihuites",意为“美丽的水”。它被认为是水最抽象的概念,是雨水和丰饶的象征。<div><div><br></div></div> 大神庙位于阿兹特克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始建于1325年,建造目的是为了供奉雨神特拉洛克与战神维齐洛波奇特利,整体建筑高约50米。该神庙在1521年被西班牙人摧毁。如今,大神庙的考古遗址在墨西哥城市中心宪法广场的东北侧。<br> 大神庙的平台顶端建造了高约30米的双阶梯金字塔。该金字塔正面有两座阶梯,分别通向一个巨大的平台,平台上建有双子圣殿。双阶梯金字塔象征的是古墨西哥文化中的两座神山:托纳卡特佩特尔山和科特佩克山。根据阿兹特克人的信仰,前者与雨神特拉洛克有关,神灵在这里储存了玉米、豆类等粮食提供给人类,所以也被称为“粮食山”。后者则是战神维齐洛波奇特利的出生地。大神庙遗址是墨西哥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8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div><br></div> 雨神特拉洛克神殿<br>战神维齐洛波奇特利神殿<br>查克穆尔祭台<br>献祭石<br>骷髅墙<br>夹层中供奉的君主石雕<br>月亮女神柯约莎克浮雕圆石<br><div><br></div> 1、2 雨神形象石雕<br>后古典时期晚期,公元1325-1521年 <div>阿兹特克文化</div><div><br><div> 雨神特拉洛克象征着神圣的水,对她的膜拜往往通过壁画、陶器、雕塑和装饰性的建筑元素表现出来,这2件雨神头像石雕,呈现了雨神特拉洛克的典型面都特征,应是神庙的建筑构件,或许与大神庙中的雨神祭祀有关,由于此类石雕坚固耐久的特性正好符合宗教崇拜,献祭、纪念性雕刻作品长久保存的条件,也使阿兹特克文化的石雕成为世界上最具浓郁宗教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的艺术品。<br></div><div><br></div></div> 各时期的陶制品 (曾经有人质疑:公元600年就有轮子?) <div><br></div> 古墨西哥人已经掌握里高超到不可思议的雕刻技艺。 <div><br></div> 玉米加豹人图案 ——想来它是现代美术创作品。图案给人美的感受:对称平衡美、夸张造型美、色彩古典美。形式与主题完美结合。<div><br></div> <div> 展品丰富(尽管多是仿制品)特色鲜明;展板布置匠心独运;灯光柔和光照适度;文字说明简明扼要,还有几个电子屏幕滚动播放视频。多种展出方式保证了展览的圆满成功。</div><div> 走过展览,收获颇丰。幸运的是,没撞见到挖活人心脏祭神的残酷场面。遗憾的是,没寻找到关于玛雅预言及水晶头骨的只言片语。也许是没能观看完整的视频的原因?</div><div> 匆匆观展大约2小时,太累了。展区内外里没有供参观者休息的座椅。后来听说,托火遍全国的哈尔滨的福,一夜之间大厅中长出来各种样式各种花色的凳子、椅子。真希望能它们能得到暖心的照顾,当我下次去时,能看到它们生机勃勃的样子。</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