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亲爱的家长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正值寒假期间,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健康的小长假,我们希望家庭方面能更积极关注学生在假期的心理保健。</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应该与他温和地谈话,让他倾诉苦恼,把消极情绪释放出来;当他自卑,缺乏自信时,为他寻找失败的原因,创造条件从获得小的成功起步;当孩子出现缺点时,不要首先对他的具体过失和错误作出反应,而要深入了解潜在的原因以真正解决。总之,应该通过有效手段,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p> <p class="ql-block"><b>假期亲子相处建议</b></p><p class="ql-block">1、积极进行自我调适,不向孩子传递负面情绪。</p><p class="ql-block"> 家长要合理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可随意发泄给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和紧张。多保持与外界的沟通,主动关注各种积极信息,可以通过微信、短信、电话等方式与亲朋联络,互帮互助。如果遇到确实难以应对的消极情绪,建议及时向专业机构进行求助。</p> <p class="ql-block">2.给予孩子一定空间,多一些理解信任。</p><p class="ql-block"> 假期与孩子在家里共处的时间增多,亲子矛盾和冲突可能也会增加。家长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独处空间,要尊重他们对独立和独处的需求,学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 更加包容、理解和信任孩子,多一些商量和鼓励,少一些管制和唠叨。遇到争吵,可以按下暂停键,等到双方情绪稳定后再理性沟通。</p> <p class="ql-block">3、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防止孩子沉迷网络。</p><p class="ql-block"> 家长要与孩子确定好双方都认可的电子产品使用规则,明确使用电子产品和网络的时段、时长和内容等,并要求认真遵守,保护好孩子视力和身体健康。同时,家长也要控制好自己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时间,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示范和榜样。</p> <p class="ql-block">4、坚持稳定的作息节奏,避免假期综合症。</p><p class="ql-block"> 对于孩子来说,假期综合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问题。对于避免假期综合症,就要坚持在假期当中孩子的作息千万不能紊乱,可以适度放松,但是不能够打乱原有的节奏。另外,假期不能让孩子过度暴饮暴食。父母在假期中也应该多陪陪孩子,在返校前要给孩子做好思想工作,疏导孩子心理。</p> <p class="ql-block">5、专业的平台可以随时为您服务</p><p class="ql-block"> “小冤家”APP可以提供家长需要的亲子相处知识,也可以提供倾诉服务,家长用学校下发的账号和密码进行登录就可免费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学生篇 <p class="ql-block">1.合理规划、规律作息</p><p class="ql-block"> 放假是难得的调整期,应充分休息,好好放松。无节制的玩耍和没有规律的生活,只会让你感觉更累。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读书、听音乐、锻炼、散步这些都可以让自己进入放松的状态中,既能让身心得到休息,又能让你精神饱满。同时定一个小目标,趁着假期查漏补缺,各种途径的学习实践,有利于我们开拓视野,形成知识互补。学习能力的持续保持,让我们既不会无聊,也不会在上学前焦虑和恐惧。</p><p class="ql-block"> 2.寻求帮助,调适情绪</p><p class="ql-block"> 我们需要觉察和发现自己情绪的变化,及时做一些积极的调整。当一些消极情绪出现时,记得千万不要让自己困在情绪里,一定要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调适自己的情绪,可以采用适度运动、欣赏音乐、阅读书籍、自我暗示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让心理放松,缓解心理压力,保持积极心态。如果长时间不能调整好自己心态,同学们也可以通过热线电话或微信等间接方式,寻求班主任老师或心理老师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公益心理热线:</p> <p class="ql-block">3.居家劳动,锻炼身体</p><p class="ql-block"> 家务劳动不但是一种家庭分担,更体现了我们的责任,还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技能。还应坚持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同学们在假期间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4.人际互动,增进情感</p><p class="ql-block"> 家是我们的港湾,预留一定的时间和家人相处,做一些适合的亲子互动小游戏,经常和父母交谈,增加情感交流,增进亲密关系。与好朋友保持互动,通过同伴之间的同频交流和相互支持,排解情绪,维系友谊不疏远。还有亲朋好友,社会互动,总之保持与人的交往,在交往中学会相处,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p><p class="ql-block">最后,祝各位家长朋友,同学们,新年快乐!</p><p class="ql-block">编 辑:熊丽华</p><p class="ql-block">审 核:陈 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