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苍山低垂云雾薄,洱海涟漪烟波阔”,大理的碧水蓝天引无数人神往,而聪慧的大理白族则用他们传统的技艺——扎染,将这一片“蓝天白云”印入棉布留存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距洱海大约二十几公里,车程半小时的喜洲镇周城村,是被誉为“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的扎染之乡,璞真扎染博物馆就坐落于此。</p>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是在周城最能完善了解和体验扎染的地方,更是中国第一个白族扎染博物馆。 博物馆门面不大,一个正门一个侧门,由白族民居建筑“三坊一照壁”、”扎染源流”、“扎染世家”、“精品展示”、“繁花似锦”、“扎染体验馆”等构成基本陈列。 <div><br><div>正门</div></div> <p class="ql-block">侧门</p> 具有白族建筑特色的三坊一照壁,院子上空横拉着的几个扎染。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扎染源流</p><p class="ql-block"> 两汉时期,生活在大理地区的白族先民已经有了纺织业和使用植物染料染制纺织品,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白族扎染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艺。<br></p> <div><br></div> 扎染世家<br> 世居大理周城的段氏与宋代 (大理国) 王族同出一脉, 据传其始祖段陇曾在大理国王府管理过织染业,明代开始段氏后裔承袭先祖的纺织和扎染事业,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至今已有近500 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段氏子孙不畏艰难困苦,一直守护和继承着祖传的扎染技艺,并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得到传承和发展。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段银开<div>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族扎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div><div>2006年,白族扎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 精品展示 馆内的两幅作品“飞天”和观音像,扎制的过程最为复杂,四五十颗针同时在一块布上缝扎,其技法几乎集合了扎花的绞、撮、绉、叠、挑和捆、绑、包、裹等等针法和扎法。 <p class="ql-block">白族扎染的冷、热两种染法在这些作品上均得到运用,而且根据不同色彩的需要,反复多次的浸染,才达到现在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老式织布机</p><p class="ql-block"> 穿过织布机旁边的小门就来到了扎染体验馆</p> 扎染体验馆 <p class="ql-block"> 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白族扎染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其中以扎花和浸染两道工序最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采用板兰根、蓼蓝、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制品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p> <div> 一件精美的扎染作品要经过绘图、制模版、印花、扎花、脱浆、染色、拆花、漂洗、凉晒和熨烫等工序制作完成。<br></div> <p class="ql-block">扎花</p> <p class="ql-block">浸染</p> “扎染以绳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绳。”蓝白相间的作品影射出大理苍山洱海的蓝,炫美至极!<br> 如果你去到大理,别忘了去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去触摸一下那嵌入棉布里的“蓝天白云”,体验一下扎染制作,感受“布”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