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陕西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陕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常务副主席詹德旺资料汇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蔺安兴</b></p><p class="ql-block">1:詹德旺的老体协情结</p><p class="ql-block"> 陕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是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自1983年对外开展工作以来,至今已经四十年了。</p><p class="ql-block"> 宋友田老省长担任首届老体协主席,干了两届;李溪溥老主任接任后,也干满了两届;潘连生老省长担任第五、六届主席,在任期间,尽心尽力,任劳任怨,争取资金三千多万元,建起了带有标志性的建筑即“陕西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开创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业绩,不论是老年人体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工作都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受到国家老体协和各省同行的一致好评。 </p><p class="ql-block"> 2017年换届后,黄玮老主任担任第七届老体协主席至今。</p><p class="ql-block"> 我从事老体工作,纯属预料之外。当时还在任上,担任省委老干局的局长,兼任组织部副部长。按照规矩,不能兼任社会组织的职务。但是潘连生主席亲自找我谈话:</p><p class="ql-block"> “希望你能来老体协兼任省老体协常务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并且告诉我:</p><p class="ql-block"> “这个事情已经征得省委主要领导同意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情况下,我欣然接受。就这样,从2011年第六届算起,陪同潘主席干满了一届。我打心底里敬佩他的“官品好、能力强、水平高”。后来又与黄主席共事。前后一共干了十二年的老体工作,与老体协、老体工作者及老年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目前面临着换届,恰逢今天又是党的诞辰纪念日,我这个古稀之人,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陕西的老龄化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达到20、5%,已有811万多人。</p><p class="ql-block"> 如何应对这一社会难题?省政府也出台了诸多政策。</p><p class="ql-block">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教训,我认为:发挥老体协作用,增强老年人体质,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这是应对“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的有效措施。</p><p class="ql-block"> 正如一些老年朋友说的那样:</p><p class="ql-block"> “自己不受罪,家人不拖累,省了医疗费,有益于全社会。”</p><p class="ql-block"> 实际生活中的确如此,许多老年人通过参加各种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增强了身体素质,提高了免疫力,不仅促进了家庭和睦相处,而且自己的晚年生活也过的比较开心快乐。</p><p class="ql-block"> 因此,作为一名老年体育工作者,能为全省几百万老年人服务多年,我也是倍感荣幸。</p><p class="ql-block"> 同时想借此机会,谈几句心里话:</p><p class="ql-block"> 一是抓好各级老体协的组织建设,这是搞好老体工作的基础。目前的现状是从省市县到乡村社区基本上都建立了老体协组织,这对开展老体工作、应对老龄化社会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有些市县老体协主要领导缺位多年,这对开展工作十分不利,如咸阳等市;有些市县老体协主要领导超龄多年,后继乏人,如杨凌等市区。下一步应该协助这些市区的老体协选配好“一把手”,为搞好以后的老体工作打好基础。</p><p class="ql-block"> 二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老体赛事活动,这是搞好老体工作的要义。“生命在于运动”,而老体协的“活力”在于组织各种体育赛事活动,这是被老年朋友普遍认可的好经验。在疫情期间,不能组织大型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我们从实际出发,坚持组织小型分散的老年人体育赛事,或者是经常组织线上的体育活动,受到了老年群众的欢迎,并且积极参与,效果不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组织活动还不够经常,形式比较单一,布置的多下去督查的少,专项委员会的作用发挥的还不到位等等。下一步要注意除了组织传统体育项目比赛以外,还要不断开拓创新,结合旅游、休闲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老年人投身到健身活动之中。</p><p class="ql-block"> 三是争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是搞好老体工作的保障。老体工作涉及面广,需要体育、财政、民政等十多个部门的关心与支持,如业务指导离不开体育部门,经费支持离不开财政和体育部门,监督管理离不开民政部门,党的建设离不开组织、老干及社会组织党委的领导,等等。所以说,主动汇报请示,及时沟通信息,争取有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比什么都重要。当下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努力学习新的政策规定,编制年度项目经费投标文件,以保证日常经费的开支和老年人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p><p class="ql-block"> 四是加强自身建设,这是搞好老体工作的关键。俗话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省老体协领导班子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全省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因此,在这次换届中,必须按照组织部门的有关要求精神,选配德才兼备的、符合条件的退休老干部担任新一届老体协班子成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省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老体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老体工作十几年,</p><p class="ql-block"> 甘心情愿作奉献,</p><p class="ql-block"> 服务老人积功德,</p><p class="ql-block"> 乐在其中笑开颜。</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2:詹德旺爱临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临潼是一座南依骊山北邻渭水的小城市,这个地方不仅有着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故事,也是一个颐养天年的好地方。因此,我退休以后,经常居住在这个曾经生活和工作过二十多年的第二故乡,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每当回想起过去的往事,总是历历在目,余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那是1970年的夏末,我带着强烈的求知愿望,离开了父母亲,告别了从小生活在渭南火车站大杂院的同学朋友,只身一人,带着行李,来到临潼铁中上高中。那一年我不满17岁。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当时选择上高中的决定是何等的正确。我打心底里感谢父母亲的无私奉献,感恩大爱无疆的父母之情。</p><p class="ql-block"> 现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父母亲不顾家人的反对,全力支持我上高中的话,我可能也像绝大多数的初中同学一样,寻找工作,上班挣钱,娶妻生子,忙碌一生,默默无闻。</p><p class="ql-block"> 正是高中这两年,让我赶上了“复课闹革命”的机遇,补上了中学生应知应会的文化知识,同时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为我以后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又回到渭南,干了半年的临时工,记得第一次拿到工钱时的情景,一口气跑回家,把30多元钱交到妈妈手里,颇有些男子汉气势地说:“妈妈,我挣钱了。”至今回想这一幕时,还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在待业期间,有门路的同学找关系,走后门,想当兵的进了部队,想当工人的进了工厂。而像我这个普通铁路工人的孩子苦于无门,只能是耐心等待, 一直到了1973年5月初,临潼县召开上山下乡动员大会,我积极响应号召,和几个同学一起来到何寨公社皂张大队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 由于在学校班主任代宗儒老师的关怀帮助下,上学时加入了共青团组织。所以一下乡就成了大队党支部的培养对象,经过郭金城书记的努力,在下乡的第二年就加入了党组织,先后担任大队团支书和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又被县委提拔为何寨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不久又调任县五七干校副校长。这里特别需要提起的两位好领导,一位是公社书记王百虎,一位是干校校长陈维正,他们俩人的言传身教成为我初入仕途的学习榜样。</p><p class="ql-block"> 1978年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从此,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p><p class="ql-block"> 按照当时的政策要求,我被免去了领导职务,成为县计划委员会的一名干部,后又划归到县统计局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9年9月29日,我与高中同学、知青战友赵书琴在县委会议室喜结连理,成为夫妻,第二年又喜得贵子,起名为詹盛。</p><p class="ql-block"> 1983年初,县委组织部部长冯彦成找我谈话:</p><p class="ql-block"> 干部要求“四化”,组织上推荐你去党校脱产培训。</p><p class="ql-block"> 尽管冯部长代表的是组织,但我还是由衷的感谢冯部长的关怀。</p><p class="ql-block"> 经过考试,我进入渭南地委党校学习。此间,临潼与蓝田县划归西安市管辖,于是我们几位学员又到西安市委党校继续学习。到了1985年,经过陕西省委干部教育委员会组织的统一考试,终于拿到了大专学历证书。这也算是圆了我的一个上学深造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原本可以留到市委组织部工作,但是我坚持回临潼,因为临潼是我的成长地,我要为临潼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 先是任县计委副主任,后又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这两个重要部门的历练的确是意义非凡,对我以后的仕途帮助很大。</p><p class="ql-block"> 在这期间,父亲病重,我把父亲接到临潼县医院治疗,最后还是不幸病逝。在同事们的帮助下,父亲的丧事在临潼料理,一切皆随父亲的遗愿。</p><p class="ql-block"> 1990年初,我升任县计委主任。县人大主任李学玉让我代表新一届政府部门领导表态发言,我特别提到:</p><p class="ql-block"> 我在临潼生活工作了二十年,不仅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更加热爱临潼的人民。此话搏得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p><p class="ql-block">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会议结束以后,水电局长韦发奇问我:“德旺,你在临潼没有20年。”</p><p class="ql-block"> 我回答:“从1970年上学到现在,整整20年了。”</p><p class="ql-block"> 听了我的话,韦局长说到:“对不起,我忘了计算你上学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在县计委主任的任上干得红红火火,这主要得益于高信韩县长的鼎力支持。到了1993年,又升任临潼县副县长兼开发区主任。</p><p class="ql-block"> 面对一张白纸的开发区,我挑选了一名得力干将张高社任常务副主任,通过俩个人的精诚合作,硬是把一个没有名份的开发区建成了名符其实的新区,如今早已成为临潼区的中心城区。</p><p class="ql-block"> 按照高县长的意见:准备让我接任县长。我则当面表示:难以胜任,应选他人。</p><p class="ql-block"> 时任市委书记的程安东亲自到县上考察我,事后表示:高县长推荐的人选是合格的。</p><p class="ql-block">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由于我的老部长卜柳霞条件优越,先我一步当上了县长,而我在半年之后,即1995年初调到阎良区任区长。</p><p class="ql-block"> 先在阎良区,后又到碑林区任区长、书记。</p><p class="ql-block"> 期间,母亲大人在西安病逝,令我悲痛万分。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遵照老人的遗言,将父母亲合葬在渭南南塬之上,让俩位老人家可以天天看着东来西往的火车。</p><p class="ql-block"> 2005年6月,我调任省委老干局局长,兼组织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 2013年初退居二线,在省政协任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 离开临潼,在外地工作, 一晃就是二十二年。 </p><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退休。</p><p class="ql-block"> 省委组织部又安排我到三线担任了一个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常务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我心系临潼,就把家从西安大都市搬到了临潼郊区,还把党组织关系也转到了双科党支部,过上了“复得归田园,悠然望骊山”的退休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爱临潼,不仅仅是临潼的风景宜人,有山有水,交通便利,生活舒适,令人愜意。更重要的是,每当我居住在这个风水宝地的日子里,总是“吃的香,睡的好,放的开,谝的美”。</p><p class="ql-block"> 久而久之,让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临潼不仅是让我终身难忘的成长地,更是让我一生牵挂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写于临潼</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3:詹德旺的篆刻情缘</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个好日子,既是建国74周年庆典日,又是庞任隆先生举办篆刻艺术展的喜庆日子。</p><p class="ql-block"> 我应邀参加开幕式,早早就从临潼家里出发,坐上开往“纺织城”的地铁九号线,到“华清池站”下车。</p><p class="ql-block"> 事前与陕西省民间艺术促进会会长陈宝凤女士预约,我在华清池中门迎接。让人想不到的是她们几个人从西安开车来临潼,比我还早到了一步。于是乎,我们这些有着共同爱好的亲朋好友在“华清池”欢聚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提起庞任隆先生,是个地地道道生活在骊山脚下、渭河之滨的临潼汉子。他与骊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四十年来,致力于书法篆刻研究,创立了“长安印学”,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独树一帜,影响广泛,令人敬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