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故事:“王府”任职的三位文登籍贡生

百灵清音

<p class="ql-block">①、永乐年间在“王府”任职的三位文登籍贡生</p><p class="ql-block">胶东历史人物有关,与此前每次单独介绍一位人物的模式不同,这次要集中给大家介绍三位人物。既然是集中介绍,这三位人物自然有相应的共同点:他们都生活在明代前期,籍贯都是登州府文登县,都有贡生的功名,而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还都有在“王府”任职的履历。</p><p class="ql-block">这三位人物的名字分别叫作邓黾(多音字,用作人名时一般读mǐn,表示勤勉、勉力之意)、王镕和于禧。他们的任职履历在清代《文登县志》和《登州府志》中均有提及。</p><p class="ql-block">在明清科举体系当中,贡生的等级不如进士、举人,不过也具有做官的资格。尤其是王朝开创之初,朝廷往往正是用人之际,贡生不用等待太长时间就可以被授予相应职位。邓黾、王镕和于禧作为明永乐年间的贡生,就得到了出任实职的机会。巧合的是,这三人都被分配到了“王府”之中。</p><p class="ql-block">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据《明史•职官志》,亲王府的属官具体包括:左、右长史各一人,典簿一人,审理正副各一人,典膳正副各一人,奉祠正副各一人,典乐一人,典宝正副各一人,纪善二人,良医正副各一人,典仪正副各一人,工正副各一人,伴读四人,教授无定员,引礼舍二人,库大使、副使各一人。</p><p class="ql-block">根据记载,邓黾和王镕都在晋王府(明代首封晋王为朱元璋第三子朱棡,封地在山西太原)任职,前者担任“典宝”(正八品),后者担任“典簿”(正九品);于禧则在秦王府(明代首封秦王为朱元璋次子朱樉,封地在陕西西安)任职,他的职务与邓黾相同,也是“典宝”。</p><p class="ql-block">典宝和典簿,虽然都是小官,但毕竟是亲王近臣,与同级别一些地方性官职相比(县丞为正八品,县主簿为正九品),多少还是更带有光环的。</p><p class="ql-block">而本文之所以要专门提及这三位人物,除了他们的职位相对特殊之外,再就是具有姓氏方面的参考意义。</p><p class="ql-block">就常规逻辑推断,明初的贡生来自地方土著望族的可能性较大。而文登的邓、王、于三姓,的确在金元之际就涌现出不少官宦人物。王、于为传统大姓,此处就不再详细展开叙述。至于邓姓,根据《文登县志》记载,该家族在元代曾出过多位万户、千户、百户。而文登东北温泉二里石门山前,曾有管民百户邓英墓,按照墓碑记载,这支邓氏家族原为女真人,金初先徙南阳,后迁文登。金末元初,邓氏逐渐发展为当地望族,邓英的父亲邓佺曾任万户。虽然暂时没有看到邓黾的详细家族信息,但推测而言,他来自这一家族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②、清代山东最后一批“举人”名单,登州莱州二府共有十七人胶东故事会2023-10-22 17:14山东作家,本地资讯创作者关注</p><p class="ql-block">千年科举,一朝而终。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四日,随着清廷一纸上谕的颁布,始于隋朝的科举考试,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的废止,意味着在最近一次会试和乡试里考中功名的幸运儿,成为了“末代进士”和“末代举人”。</p><p class="ql-block">本文就以山东为例,简要介绍一下当地的“末代举人”名单。(注:后来清廷对新式学生也赐过进士、举人出身,但性质已经不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癸卯恩科乡试,是科举废止前的最后一次举人考试。在宣统版《山东通志》当中,共收录了四十位山东籍举人的姓名,他们分别在当科山东乡试和顺天乡试里登榜。</p><p class="ql-block">根据记载,这些举人分别是:马荫荣(茌平人)、邱宗玉(青州府人)、王儒林(登州府人)、张勋年(莱州府人,具体为平度)、程荣山(济宁人)、施登魁(临清人)、田士懿(高唐人)、高徽峄(青州府人)、王裕商(黄县人)、陈绯彬(莱州府人)、王谢家(济宁人)、曲中源(高唐人)、广福(青州旗人)、董筑之(莱阳人)、尚广翰(平度人)、李继琨(济宁人)、崇方(青州旗人)、梁荣第(莱阳人)、邢克昌(平度人)、杨毓泗(济宁人,顺天乡试)、张立中(临淄人)、孔昭谔(宁海人)、谭麟祥(潍县人,顺天乡试)、吴允渠(济宁人,顺天乡试)、张稼轩(高苑人)、王元缙(宁海人,顺天乡试)、刘金第(潍县人)、宋富春(乐安人)、鞠国香(海阳人)、张余庆(潍县人)、王宗元(寿光人)、马绍元(海阳人,顺天乡试)、唐学三(昌邑人)、王曲远(临朐人)、李郁华(高密人)、王讷(安丘人)、刘一鹤(安丘人)、鞠凌九(安丘人)、臧著愔(诸城人)、王荣贵(诸城人)。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的山东籍“末代举人”当中,有两人在次年(光绪三十年)的甲辰恩科会试中金榜题名,又成为了“末代进士”。他们分别是茌平人马荫荣和济宁人杨毓泗。</p><p class="ql-block">就当时的区划而言,上述四十名举人当中,籍属登州莱州二府的共有十七人,占比较高。其中,潍县四人,分别是陈绯彬(《山东通志》只标注莱州府,具体实际为潍县)、谭麟祥、刘金第、张余庆;平度三人,分别是张勋年(《山东通志》只标注莱州府,具体实际为平度)、尚广翰、邢克昌;莱阳二人,分别是董筑之(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为朱家埠村人)、梁荣第(县志记载为柴岚村人);海阳二人,分别是鞠国香、马绍元;宁海(牟平)二人,分别是孔昭谔、王元缙;黄县一人,为王裕商;昌邑一人,为唐学三;高密一人,为李郁华;剩下的王儒林具体县籍不详,《山东通志》笼统标注为登州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③、“突然”的含义在你们县对应哪个词?</p><p class="ql-block">与胶东方言有关,这次要讨论的是表达“突然”含义的词汇。“突然”一词,通常用来形容情况发生得急促、出人意料(辞典的解释)。在书面语和口语两种语境里,“突然”虽均可使用,但总体还是书面用的多。方言更注重口语,因此在表达“突然”含义时,往往会使用其他的词汇来替代。(注:在胶东年轻一代的对话中,“突然”一词的出现频率已经越来越高,但老一辈还是习惯使用方言词汇。)胶东方言总体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片区之间也有不同。“突然”在每个县市区所对应的词汇,笔者暂时没有逐一走访。下面就以自己家乡所在的栖霞东部举例,以此抛砖引玉。</p><p class="ql-block">在栖霞东部的方言当中,表示“突然”含义的词汇大体有两个,一个读作“hu la ba”,一个读作“da bu qiao”。这两个词对应哪些汉字?</p><p class="ql-block">暂时没有看到权威解释。在网络上,不少人写作“忽拉吧”和“大不瞧”(或者“大不巧”)。就笼统含义而言,“忽拉吧”和“大不瞧”的差别不大,都可以表示“突然”。但就具体语境来说,“忽拉吧”更侧重于“客观上的突然”,比如天气变化(本来天还好好的,忽拉吧下起了雨);而“大不瞧”则侧重于“主观上的意料之外”,比如行为变动(他本来说下周才休班,大不瞧这个周末就放假了)。当然了,以上只是笔者的个人见解。在这里也欢迎广大朋友留言讨论。既可以讨论“突然”对应的方言词汇,也可以讨论“hu la ba”和“da bu qiao”对应的具体汉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④、晚清有位黄县人取名叫作“曲江宴”,他后来真的考中进士</p><p class="ql-block">古人取名喜欢化用典故。前几天刚刚为大家介绍了几位以“赐履”典故为名的胶东历史人物,本文继续这一话题,此次要讨论的人物更为特殊。他在化用典故取名时,将自己的姓也巧妙地连为一体。</p><p class="ql-block">这位胶东历史人物叫作“曲江宴”,主要生活在晚清时期,籍贯为登州府黄县。对“曲江宴”这个典故不陌生。“曲江宴”,又称“团宴”或“曲江会”。在唐代,科考放榜之后,新科进士就会大宴於曲水亭,相聚庆贺,故称“曲江宴”。</p><p class="ql-block">清代名士袁枚在《随园随笔·科第》也说:“闻喜宴,勅士宴也,最大者曰团宴,即曲江宴也。”由此可见,“曲江宴”是一个与科考密切相关的典故,有“高中进士”的美好寓意。“曲江宴”的典故虽然寓意美好,但用来取名也有两个缺点。一来字数较多,全用则冗长,简化则无味;二来“宴”放在名字里略显生僻。不过,倘若和“曲”这个姓氏相搭配,第一个缺点就可以迎刃而解,第二个缺点亦不复存在。曲是胶东常见姓氏,就历史渊源而言,黄县曲姓可谓悠久。</p><p class="ql-block">现牟平、莱州等地曲姓,皆流传有从黄县“白马”(北马)迁来的说法。这位“曲江宴”具体居住在黄县哪个村庄?暂时不得而知。但从这个巧妙的名字不难推断出,其应当出身于书香门第。黄县人“曲江宴”以唐代进士典故为己名,目标自然也是名登金榜。而他通过不断努力,后来也的确实现了一点。</p><p class="ql-block">根据《山东通志》的记载,在光绪十九年癸巳恩科山东乡试中,曲江宴考取举人。两年之后,在光绪二十二年的乙未科会试中,他再进一步,考取三甲第九名进士,做到了“名实相副”。与之同榜的登莱籍进士有陈翰声(潍县人)、吕正斯(文登人)、高如恂(海阳人)。限于资料,曲江宴此后的详细生平暂不清楚。只知他在考中进士之后,曾任部主事、员外郎、浙江储粮道等官职。先不论官职有多大,单凭他叫“曲江宴”而又考取进士这一点来说,也称得上一则历史美谈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⑤、莱阳有成规模的“尉”姓人分布,明清时期不少族人在县志中留</p><p class="ql-block">“尉”这个姓氏,在胶东半岛范围内的总体规模不算太大,很多县市区并无相应聚居村落。相对而言,莱阳是尉姓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尉姓在当地不仅有一定规模,并且在明清时期还出过不少留名县志的人物。本文就以县志为参考,对莱阳尉姓做个简单介绍。</p><p class="ql-block">莱阳尉姓的渊源,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道:“尉氏,清贡士良翰之族,其先尉氏(尉氏县,在河南县)人,明初徙居城东关、一区李家疃村等。所谓“一区李家疃”,即现在莱阳市古柳街道南李家疃村。据《莱阳市地名志》记载,该村为明初由李姓建村,取名李家疃,后因重名加上方位前缀进行区分,称南李家疃。</p><p class="ql-block">李家疃虽为李姓建村,但经过历史变迁,村中已有多种姓氏,尉姓即为其一。</p><p class="ql-block">而除南李家疃之外,莱阳东部的山前店镇不少村落亦有尉姓人居住,比如平兰村、北野鸡泊村等。因为没有见到详细族谱,各村之间的具体世系关系暂时不知。尉姓明初徙居莱阳之后,到中期的弘治年间出现了一位名叫尉世杰的人物(具体村落没有记载)。他并无功名在身,而是以经商为业。古人讲究“士农工商”四民之说,商人虽然相对富裕,但社会地位并不高。尉世杰之所以能在县志留名,主要与一次义举有关。当时,尉世杰在江西行商,不幸被强盗劫掠上山。在山寨里,他遇到了两位同样落难的莱阳老乡。三人同病相怜,暗中结拜为兄弟,约定同生共死。后来,尉世杰发现强盗的目的只是为了求财,便主动提出下山筹款赎人。于是,强盗放之下山。</p><p class="ql-block">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很多人都会选择趁机远走高飞。但尉世杰坚持义字当头,几天后如约返回山寨。强盗见状也很有触动,便将三人全部放走,并退回赎金。而到了明末崇祯年间,莱阳尉姓家族又有一位忠义人物被县志记载。他的名字叫作尉奠邦(尉恩信之子),有秀才的功名。在崇祯十六年的“癸未邑难”当中,尉奠邦参与守城,以身殉难。古代县志比较重视科举功名人物,在此方面,莱阳尉姓家族不算突出,但也有若干贡生作为代表。除了前面提到的尉良翰之外,还有两位贡生分别叫作尉良儒、尉匡鼎。</p><p class="ql-block">根据县志的记载,尉良翰是林格庄人,为乾隆癸酉副贡;尉良儒是南李家疃人,为乾隆年间岁贡;尉匡鼎也是南李家疃人,为同治庚午恩贡。而根据县志记载,清代莱阳尉姓还有两位曾入仕为官的监生,一位叫作尉良谟(崔格庄人,莱阳有南北两个崔格庄,具体哪个崔格庄暂无考证),乾隆年间曾任江苏按察使司司狱,后升任桃源县、宝山县的知县;另一位叫作尉良佐(也是崔格庄人),乾隆年间曾任山西浑源州王家庄堡巡检。综合以上信息不难推断出,“良”应该是清乾隆年间莱阳尉姓家族的辈分用字。其家族的功名,主要就集中在良字辈这一代人身上。</p> <p class="ql-block">⑥、莱州市沙河镇路旺原家村“原氏家族”渊源简介</p><p class="ql-block">胶东历史上一位姓“原”的进士,他就是明代掖县(莱州)籍的原一魁(明万历丙子举人、丁丑科进士,官至昌平兵备道副使)。</p><p class="ql-block">莱州市沙河镇路旺原家村的原兴云先生多年致力于原氏族谱编撰和研究,他看到这篇介绍后,给我们留言说:“原一魁在《原氏世家谱》系原氏迁莱八世祖。”此外,他还对路旺原家村的历史渊源进行了一番详细介绍。接下来,我们就根据他的介绍进行一番整理,帮助大家对莱州原姓和路旺原家村有更深入的了解。</p><p class="ql-block">以下是正文——路旺原家村地处莱州市西南方位,原属路旺镇,后合并至沙河镇。唐代在此处建有“开元寺”,亦称“路旺寺”。明清时期,这里设置有“路旺社”,周围七村名前皆冠以“路旺”二字。路旺原家村现有原、唐、陈、吕 、丁、李、杨等七姓,其中原姓规模最大、定居最早。原姓,尊奉周文王第十六子“姬丰”为始祖。“姬丰”封于原邑(今河南省济源市),又称“原丰”。</p><p class="ql-block">《左传》对此也有记载称:“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到了春秋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原宪,为原丰二十四世孙。(注:原宪,字子思,宋人,少孔子三十六岁,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为鲁司寇,宪尝为孔子宰;孔子卒,原宪隐退,居于卫。</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七年从祀圣庙,二十七年诏封“原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任城侯”。明嘉靖九年改 称“先贤原子”)根据族谱记载,路旺原家村的原姓,即原宪后裔。关于迁到莱州的经过,族谱称:“明洪武二年,原仪字凤来偕子明礼字克修,父子二人由四川省成都府东关大石桥迁徙于东莱,淹留掖邑。”</p><p class="ql-block">迁到掖县之初,原氏父子并没有马上定居到路旺一带,后来经过一位老者的指点,才落户于此。原氏先祖原仪在旧谱序言中对这段经历有一段绘声绘色的记载,称:“欲筑室于山林,恐类于隐逸;欲卜居于城市,又嫌其嚣尘。</p><p class="ql-block">适有老人告余曰:掖水之西,古城之东(注:掖水即莱州市南阳河,古城即西邻村路旺侯家村古时“当利”古城,有文保碑为证),有村名柳溪者,左有峻岭,右有清流,树木荫翳,鸣禽上下,池塘荡漾,芰荷交丽;春之绿竹青松云烟笼罩,冬之碧泉白石霜雪潇洒,殊可爱也,汝盍往焉!遂与明礼筑室数间,以为栖身之所。”文中所说的柳溪村,就是路旺原家村的旧称。</p><p class="ql-block">受元末红巾军战火影响,原氏父子来此定居时,柳溪村只有一户“丁姓”人家。这个村庄由何姓始建于何时?已难以详细考证,但从名字可以推测出,在古代当是风光秀丽之地。作为孔门先贤后裔,原氏先祖原仪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凤来公序:余在蜀时,成都之文人学士咸以为先贤原思之裔也而敬礼之!)在尊崇儒家的古代,孔子及其他先贤后裔可以享受到朝廷优待(例如免兵役、徭役、捐税等),但族谱需要得到孔府认可方有此资格),学习典籍的机会也更多。根据族谱记载,原仪在掖县站稳脚跟之后,曾亲赴孔府追考原宪祖等诸先祖世系及昔在蜀时先贤祖庇荫“优免”等恩赐。虽然旧有家乘毁于兵燹,无谱对照,但原仪凭着记忆,历数上至四十九世祖及原宪祖以上世系,孔府掌管贤哲资料人士莫不叹服,对其家世深信不疑,准许其以“原子后裔”身份续修族谱。</p><p class="ql-block">自此之后,明清两代原氏后裔每次续谱,援例系图皆是拿着每次《原氏世家谱》旧本前往孔府对照确认,征得孔府同意,开始续谱。修谱完成后,孔府会在《原氏世家谱》首尾两页钤印,以示认可。现钤印页随旧谱保留至今。原氏家族定居路旺原家村之后,以诗书传家,培养出不少功名人物。</p><p class="ql-block">族谱记载道:迁莱一世祖原仪字凤来,岁进士(注:即岁贡生),候选训导;二世祖原明礼字克修,府庠生(秀才);三世祖原祯字瑞菴,岁进士,任嵫阳县教谕;四世祖原清字子洁,庠生,任直隶大名府开州州判;五世祖原旭字日东,任浙江省永康县典史,授通议大夫;六世祖原润字泽滋,岁进士,誥授通议大夫;六世祖之后各分支历代先祖及官阶不一一列举,</p><p class="ql-block">对于族谱传承,原氏家族相当重视,在历史上曾多次修订或续修。原氏迁莱始祖凤来公初次建谱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十世祖庠生梦雷公重续于清顺治二年 (1645年);第三次为福崇、国辅二公援例呈请圣府,续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圣府“袭封衍圣公”孔庆镕(孔子七十三代)作序;第四次由咸熙、天仁、秉礼诸公,复请圣府,续于光绪三十三(1907)年,亦由“袭封衍圣公”孔令贻(孔子七十六代)为谱作序。至2017年,在原兴云先生的主持下,路旺原家村再次续修族谱,为后世子孙整理记录下家族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⑦、民国时期老莱阳县的“我乐乡”胶东</p><p class="ql-block">区划名称叫作“我乐乡”,是民国时期由老莱阳县所设立。老莱阳县面积辽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实行“区乡制”(县下设区,区下设乡镇)的背景下,曾划分为9个区,辖30个镇、176个乡。“我乐乡”具体属第二区(区公所设在南务集)管辖。</p><p class="ql-block">当时莱阳县的乡镇,主要是以地理参照物、典故或辖区代表村落来命名。“我乐乡”系第三种情况,其名字是从“我乐村”而来。查询地图可知,现莱阳和莱西两市辖区内均有名为“我乐”的村庄。上述的“我乐乡”具体与莱阳市的我乐村有关。该村现属沐浴店镇管辖。</p><p class="ql-block">根据民国版《莱阳县志》的记载,我乐乡共辖七个村庄,分别是寨头、簸箕港、崖后、崔格庄、我乐、东石河头、西石河头。这些村庄也都位于现莱阳市沐浴店镇辖区内(上世纪后半段为石河头乡),大体就是在清水河以东、老寨山以西的区域。其中,寨头有南北两村,崔格庄现名北崔格庄,崖后现名中崖后。</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在这些村庄当中,就区划底蕴而言,寨头村更为深厚,明清时期莱阳县望石乡曾设有“寨头社”。就规模和区位来说,东西石河头村则具有优势,后来的石河头乡驻地就设在东石河头村。当初以“我乐”作为乡级区划名称的原因,县志没有明确记载,推测可能与“我乐”的好寓意有关。“我乐”,从字面上来看,蕴含“乐土”之意。不过,这个名字并非“我乐村”最初的名字,而是后来经过演变润色而来的。</p><p class="ql-block">根据《莱阳市地名志》的记载,明末孙姓来此建村(注:当地老人称从莱阳东关迁来),原名卧龙。据传村前沟中曾卧一龙而得名,后演变为“我乐”。“村前沟中曾卧一龙”之说明显是经过演绎。</p><p class="ql-block">在胶东地区,发音近似于“wo le”的村庄名称有很多,但写法不尽相同,有的写作“窝落”,有的写作“窝洛”,有的写作“窝乐”,有的则写作“卧龙”,还有的写作“我乐”。它们应当都是与地形有关。与当时莱阳县大多数乡镇相似,“我乐乡”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进入四十年代之后,这里先后属龙门区、蒲格庄乡等区划管辖。至六十年代,石河头公社成立,上述村庄皆归属之,八十年代改建石河头乡,再后来就合并到了沐浴店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⑧、海阳县在清乾隆年间共有十六处大集,它们都在哪里?</p><p class="ql-block">集市,古今皆有,但其地位前后有明显差异。现代社会高度城镇化,商品流通渠道众多,除商场超市等固定营业场所之外,还有网购平台。集市虽然仍存在,可影响力已呈现衰退趋势。而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情况则截然不同。当时的集市,可谓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各县在编撰县志时,通常都会给集市概括留出专门的篇幅。以胶东半岛的海阳县为例。该县在清雍正之末裁卫建县,乾隆之初开始修撰第一部县志。而在这部县志当中,就对海阳的大集有详细统计。</p><p class="ql-block">根据记载,当时海阳县四个乡范围内(嵩山乡、行村乡、林寺乡、乳山乡)共有十六处集市,它们分别是夏村、海阳所、乳山寨、刘格庄、东村、徽村、盘石店、发城、葛城、高家店、徐家店、行村、毛子院、小纪、朱吴、泉水头。</p><p class="ql-block">古今地名在写法上有变化属于常见情况。在上面的地名当中,刘格庄应是现海阳市留格庄镇留格庄村,葛城应是海阳市郭城镇郭城村,高家店为海阳市朱吴镇高家村,毛子院为海阳市辛安镇茂梓集村。其余则跟现在相同。海阳县建立时,除了原有的大嵩卫城和部分军屯地之外,其余大部分辖区都是从莱阳县划出(嵩山、行村、林寺三乡直接析自莱阳县,乳山乡则是用莱阳县的青山乡同宁海州置换)。因此,上述那十六处集市,有很多在康熙版《莱阳县志》中也有记载。</p><p class="ql-block">两相比对,在康熙版《莱阳县志》和乾隆版《海阳县志》都有提及的集市共有九处,分别是行村、小纪、毛子院、徽村(《莱阳县志》写作“灰村”)、东村、朱吴(《莱阳县志》写作“诸吴”)、发城(《莱阳县志》写作“废城”)、郭城(《海阳县志》写作“葛城”)、盘石店(《海阳县志》简写为“盘石”)。夏村、海阳所、乳山寨、留格庄则来自原属宁海州的乳山乡。</p><p class="ql-block">设有集市的村庄,通常规模比较大,相当于一个区片的中心。而到了近现代,它们大部分也的确发展成为了乡镇驻地。夏村、海阳所、乳山寨、留格庄、东村、盘石店、发城、郭城、徐家店、行村、小纪、朱吴现在均为乡镇驻地(前三者现为乳山市辖区,其余均为海阳市辖区),高家和泉水头也曾是乡镇驻地。值得一提的是,在乾隆年间海阳县这十六处大集当中,有四处的地名均为“某村”字样,即夏村、东村、徽村、行村。旧时海阳县“四大名村”之说,应该就是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⑨、明代黄县第一位进士“王纲”</p><p class="ql-block">一位胶东历史人物,他生活在明代中前期,籍贯为登州府黄县,系明代黄县考取的第一位进士。在登州府辖下的州县当中,就面积而言,黄县排名靠后。但当地的历史人文底蕴还是相当深厚的。明朝开科取士之后,黄县很快在乡试中取得突破,洪武、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当地先后考取九名举人。可惜的是,前八位举人都未能更进一步考取进士(举人亦可做官,他们不少都有官职)。而第九位举人则成为了幸运儿,他就是本文主人公王纲。王纲,字振纪,出身于黄县一个普通农户家庭。根据清代《黄县志》的记载,因为家境贫寒,他曾亲自下地种过庄稼。不过,在自力更生之余,他始终坚持读书求学。</p><p class="ql-block">功夫不负有心人,宣德十年,王纲在山东乙卯科乡试中考取进士,次年(正统元年)又在丙辰科会试中连捷,成为明代黄县第一位进士(第二甲第五名,位置相当靠前)。考取进士之后,王纲历任户部主事、陕西按察司佥事等职。其中,在陕西任职期间,他曾负责督理屯田事务,颇有口碑。史志称赞他说:“临时敬慎不苛,虽盛怒无疾言遽色士卒仰戴。”后来,他的职位也由佥事升为了副使。除了有政绩之外,王纲的操守也值得称赞。按照明代制度,按察使司副使为正四品官员,级别不可谓低。但王纲卸任回乡之际,随身却仅有书籍数卷,再无其他钱财。时人皆称他为“清白吏”。以上就是王纲的大体生平。</p><p class="ql-block">限于资料,他的具体居住地(黄县何乡何社何村)以及家族后人分布,暂时不得而知。欢迎了解详细情况的朋友进行补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王纲同榜中举的秀才当中,有一位叫作孙遇的福山人。在正统元年的会试里,他同样也连捷考取进士。而这亦是福山县在明代考取的第一位进士。以此来看,王纲和孙遇既是同榜举人,又同科折桂,还分别是各自县在明代的第一位进士,真可谓“有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⑩、“乙”姓在胶东半岛很少见,全山东范围内倒是有所分布</p><p class="ql-block">“乙”是一个常用且写法简单的汉字(只有一笔),但作为姓氏时却较为罕见。前段时间在查阅明清史料时,笔者偶然看到一位名叫“乙邦才”的人物,其籍贯记载为山东青州(府)。</p><p class="ql-block">青州虽在胶莱河以西,但终究也是登莱二府的近邻。因此,并没有将“乙邦才”略过,而是了解起他的详细生平。乙邦才的事迹,主要见于《明史》和《南疆绎史》《小腆纪传》等史料。从记载来看,他当为行伍出身,起初只有微末职务。</p><p class="ql-block">崇祯年间,乙邦才随明军在河南、江北一带征讨农民军。霍山县一战中,他表现突出,救大将黄得功(南明江北四镇之一)于重围,因此得到上封赏识,后来被提拔为副将。南明福王政权建立后,史可法前往扬州督师,乙邦才等人在其麾下效力。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兵临扬州城下。史可法率部坚守,城陷后不屈而死。乙邦才也自刎殉国。总得来看,这也算是一位有气节的人物。知道了乙邦才的大略生平之后,又对“乙”姓的分布产生兴趣。</p><p class="ql-block">在胶东半岛范围内,与青州有渊源的姓氏不在少数。既然青州曾有乙姓历史人物,那胶东半岛会不会也有分布呢?经过一番查询,上述问题的答案更倾向于“否定”。</p><p class="ql-block">以烟威两市为例,根据《烟台市志》的记载,1985年时统计,全市(当时威海尚属烟台,1987年单独设立地级市)大大小小共有882种姓氏,“了”“下”“凡”等罕见姓氏都包含在内,但却没有“乙”姓。也就是说,烟威两地不仅未见乙姓成规模聚居的村落,甚至连城区的零星分布也没有。至于青岛,虽然暂时没有看到整体统计,但平度、胶州、莱西等地的县志亦未收录乙姓。</p><p class="ql-block">综合以上信息来看,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乙姓在胶东半岛很少见。如果范围放大到全山东省,乙姓倒是有所分布。比如,在济南周边就能看到不少。至于乙邦才家族具体居住在青州府什么地方,如今还有没有后人,则暂时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福山紫埠村两棵白皮松△</p><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内古树众多,有国槐,有侧柏,还有白皮松。就古树的沧桑感而言,白皮松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似不如国槐和侧柏。之所以对其另眼相看,主要是因为此树在胶东半岛比较少见。​半岛乡村这些年来,仅在烟台市福山区紫埠村(原属兜余镇,现属门楼镇)赵氏旧祠内见过两棵,而那两棵白皮松,据说就有“京城渊源”。此说不但在民间流传广泛,就连《福山区地名志》也收录采纳,称:“紫埠村中赵家祠堂,为清代初期建筑,院内有两株白皮松,枝繁叶茂,是清道光年间由北京引植。独景胶东。”道光年间究竟是何人将这两株从京城引回福山?具体又是怎样一个过程?限于资料,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暂不知晓。实际上,正因为缺乏详细介绍,最初听到这个说法时,曾将信将疑。而此次在景山公园亲睹众多的白皮松之后,这才更为相信。清代福山人进京打拼者颇多,有的进京为官,有的进京做厨,有的进京经商,从这一点考虑,将京中白皮松引种回故乡,也并非难事。</p><p class="ql-block">查询植物志书可知,白皮松为松科松属单维管束松亚属白皮松组树种,系中国特有树种。树高可达30米,树皮不规则块片脱落,露出粉白色内皮。针叶3针一束,球果卵圆形,种子灰褐色,种翅短。花期4-5月,球果翌年10-11月成熟。在国内多见于山西(吕梁山、中条山、太行山)、河南西部、陕西秦岭、甘肃南部及天水麦积山、四川北部江油观雾山及湖北西部等地。白皮松外观雅致,为优良的庭园树种,自古就为皇家青睐,在京中数量颇多。</p><p class="ql-block">除景山公园外,故宫、北海公园等地亦能见到。此番观景山公园之白皮松而解当年福山紫埠村之惑,亦可谓不虚此行了。(本文作者:耳左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清代栖霞籍“监察御史”牟昌裕</p><p class="ql-block">一位胶东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叫作牟昌裕,是清代登州府栖霞县人,以担任“监察御史”的经历而知名。</p><p class="ql-block">牟,是栖霞的大姓,就渊源而言,具体有“名宦牟”和“铁口牟”之分。前者是明初从湖北公安县迁来,因先祖牟敬祖任栖霞县主簿有政绩后来入祀名宦祠而称“名宦牟”。后者据记载则是南宋时期从牟子国旧址迁至铁口村定居,以元代武略将军牟全为代表人物。本文的主人公牟昌裕出自“名宦牟”家族。</p><p class="ql-block">根据族谱记载,他属于名宦牟氏老八支六房小八支六房,为第十四世,住栖霞城北宫。其祖父牟曰箸曾任阳谷县教谕,父亲牟暄有举人功名。</p><p class="ql-block">书香家风影响,牟昌裕也踏上了以科举求功名的道路。乾隆四十二年,他取得拔贡身份,同年(丁酉)考中举人。乾隆五十五年,又在庚戌科会试里考取进士,随即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之后,牟昌裕先在六部任职,历任礼部仪制司、工部虞衡司、都水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等官职。期间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嘉庆十年,他转任都察院,成为江南道监察御史。御史为言官,而牟昌裕也的确做到了“敢言直谏”。</p><p class="ql-block">在清代《栖霞县志》当中,收录有他大量的奏疏,涉及朝政方方面面(限于篇幅,此处就不逐一列举)。他因此也赢得时誉,受到皇帝赏识。当巡视南城御史出缺时(注:明清时期京师设有巡城御史,主管城区治安和诉讼,因在天子脚下,职权甚重),嘉庆皇帝在候选名单中略过前十五人而选用牟昌裕(注:职位空缺时,都察院会提供一份候选名单,按照人员资历排序,最终由皇帝定夺)。这一“破格”的人事安排,在朝中轰动一时。</p><p class="ql-block">在巡南城御史任上,牟昌裕政绩突出,外界普遍感慨:“牟公,真御史也!”此后,他又转任云南道、河南道监察御史,期间曾奉命抽查通州运京漕米事务。嘉庆十三年五月,他在御史任上去世,时年六十二岁。</p><p class="ql-block">就品级而言,御史并非高官(乾隆之后定为从五品)。但牟昌裕因为有扎实政绩,所以在清末编撰的《山东通志•人物志•名臣》中有单独传记。很多官职比他高的人,都不曾有此待遇。牟昌裕去世后,友人陈鹤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即《牟公松岩墓志铭》(注:牟昌裕字启昆,号松岩)。该墓志铭收录在清光绪版《栖霞县志》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锡拉胡同与胶东历史名人王懿荣</p><p class="ql-block">锡拉胡同地处北京市东城区,大体位于东皇城根南街以东、东安门大街以北,为东西走向,毗邻王府井片区。胡同,诚然为京中一大特色。不过,现今的锡拉胡同,两侧多为楼房小区(网上查询,每平方米价格大多在十万以上),四合院较少。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一处“景点”。如果不是与胶东历史名人王懿荣有关,行程匆匆的笔者也不会专门抽出时间到这里参观。</p><p class="ql-block">王懿荣出身于福山望族古现王氏,明清两代该家族科甲绵绵。据《王文敏公懿荣年谱》记载,咸丰六年,其父王祖源以拔贡身份进京担任兵部主事。三年之后,虚龄十五的王懿荣与母亲谢太夫人、弟妹跟随进京。自此之后,他便长期在京寓居。</p><p class="ql-block">按照年谱所载,起初王懿荣的寓所在长巷上条胡同。后来,又迁至兵部洼中街。光绪三年,他的原配黄夫人即在此病逝。直到光绪九年十一月,他方移居锡拉胡同。当时,三十九岁的王懿荣已入职翰林院(光绪六年进士,选为翰林),而翰林为天子近臣,常要在宫廷值守,因此他便选择距离皇城较近的锡拉胡同作为居所。</p><p class="ql-block">就现在的字面而言,锡拉胡同的名称含义有些不太好理解。不过,它实际上是从“锡蜡胡同”演变而的。“锡”和“蜡”旧时均为制作灯具的材料,该胡同据说最早就是加工锡灯和蜡台的场所,故而得名。清末编撰的《京师坊巷志稿》在提到这里时,便写作“锡蜡胡同”。</p><p class="ql-block">锡拉胡同是王懿荣在京期间的最后一处住所。 从光绪九年(1883年)迁徙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殉国,这十七年当中除外出公干、省亲之外,他皆居住于此。也就是在此期间,他率先在“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被后人称赞为“甲骨文之父”。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师。身为京师团练大臣的王懿荣留下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绝命词,与次任妻子谢夫人、长媳张氏一同在锡拉胡同住处内投井殉国。</p><p class="ql-block">根据年谱记载,王懿荣殉国后,遗骸起初暂厝于锡拉胡同院内,后又移至宝应寺,再后来才经海路返葬福山古现。</p><p class="ql-block">经过历史的变迁,王懿荣在锡拉胡同的旧居已经不存。但他的爱国精神和学术贡献却永为后人铭记。因此,这番到访锡拉胡同,与其说是参观景点,倒不如说是凭吊先贤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山左会馆”所谓“会馆”,按照辞海的解释,亦称“公所”,指的是旧时都市中同乡或同业的组织机构。</p><p class="ql-block">“会馆”起源很早,汉京师已有外来同郡人的邸舍,南宋杭州有外郡人为同乡谋公益的组织。名称最早见于明代,清代更盛行。</p><p class="ql-block">所说的“山左会馆”,即是清代山东人在京建立的一处同乡会场所。山东距京较近,明清以来在京为官、经商、谋生之山东人众多,因此京中由山东人建立的会馆亦不在少数。除“山左会馆”外,尚有山东会馆、齐鲁会馆以及具体以府州县为单位组织的会馆。此番参观的“山左会馆”,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校场头条”(胡同名称)十七号,距离宣武门地铁站不远。“校场”之名,因明代军队在此演武操练而来,旧时也称“将军校场”,有“头条”“二条”至“五条”之分。从宣武门外大街转入达智桥胡同,不远处即可来到校场头条的入口。</p><p class="ql-block">沿入口再行数十步,在路西有一宽门大院,门旁设有“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上书“山左会馆”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关于这座山左会馆的建立时间,不同资料的口径有所出入。有说法为乾隆年间由诸城刘墉倡建,亦有说法为光绪年间由福山王懿荣、莱阳王垿发起。而在乾隆年间成书的《宸垣识略》中,可以找到“西城会馆之著者,……将军(校场)头条曰云南、山左……”由此可见,校场头条的山左会馆在乾隆年间就已存在。至于清末王垿之说,理解为“扩大规模”更为合适。(注:清代旧档案可以查到王垿管理山左会馆的记载。)山左会馆的一大功能,是为旅居京师的同乡提供借寓之所,当中尤其以进京赶考的士子居多。</p><p class="ql-block">根据清末潍县文士陈恒庆的记载,光绪二十九年考中状元的王寿彭(亦为潍县人)就曾寓居山左会馆。关于会馆报喜庆贺的经过,陈恒庆有一段绘声绘色的描述:“王寿彭传胪时,予正仕京曹。……引见毕,同乡官偕至山左会馆,已见报喜人以状元及第横匾,及‘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黄纸对联,张贴已毕。会馆值年官即筹备款项,先以五十金交新状元,往拜前科状元,索取历科帐簿。簿上一切事宜帖式,均详载之。乃为之照写请帖,邀请各位老师、历科鼎甲之在京者。</p><p class="ql-block">翌日,至会馆饮燕。例召梨园演剧,我山东则否,以会馆正厅供至圣先师位故也。”而根据这段记载,也可以获取山左会馆正厅供奉孔子牌位的信息。科举废除以及进入民国之后,进京赶考的风气不再,不过山东会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发挥着凝聚同乡的功能,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才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如今参观“山左会馆”,除旧址和保护牌外,其余并无突出痕迹。但此处毕竟为众多同乡前辈在京打拼的一大见证,身为山东子弟,观后不免心有感触。(本文作者:耳左月)​​​</p> <p class="ql-block">15、莱州“果达埠”村曾叫作“疙瘩埠”,近代画家由升堂就是此村人</p><p class="ql-block">在胶东村庄当中,名字经过润色的不在少数。其中,根据谐音改用文雅字眼的情况尤为常见。本文要介绍的“果达埠”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p><p class="ql-block">果达埠位于莱州市永安路街道辖区内(旧属莱州镇),村庄临近烟潍公路,交通便利。关于“果达埠”这个名称的由来,《莱州市地名志》记载说:明洪武二年,张、林两姓由四川迁此分别立村,因此处东、北、西三面皆为高埠,故张姓立村以其方位取名前疙瘩埠,林姓立村取名后疙瘩埠,统称为疙瘩埠。1912年,演变为果达埠。上文并未明确解释“疙瘩”的含义,推测可能指的是数埠连绵形似疙瘩的外观。当地民间亦有赵匡胤曾在此“搁担”的传说,多半为后人演绎。</p><p class="ql-block">洪武二年四川移民之说,有待商榷。但“果达埠”曾称作“疙瘩埠”这一点,却是基本可以肯定的。</p><p class="ql-block">查询史志资料,上世纪三十年代编撰的《四续掖县志》在记载一位画家的事迹时,就提到了一个相似称呼:“疙疸埠”(注:按照字典解释,疸有两读音,可以读dǎn,也可以读da,读da时同“疙瘩”的“瘩”)。根据记载,这位画家的名字叫作由升堂。</p><p class="ql-block">原文道:“由升堂,字仲贤,号阜垣,城西疙疸埠人。家世业儒。升堂中年究心绘事,人物师黄瘿瓢,花鸟宗青藤、白阳而参以新萝。尝曰:‘一日不作画,则笔意皆虚。’其致力如此。”(注:由升堂主要生活在晚清时期,他有不少作品传世,在一些收藏拍卖网站上能够看到。)</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掖县“五里乡”的乡公所就设在后葛达埠村,而同样在《四续掖县志》当中,还有“葛达埠”称谓(前葛达埠、后葛达埠当时属掖县第一区的五里乡)。实际上,不管是“疙瘩埠”“葛达埠”还是“果达埠”,它们的读音都很相近,只是采用不同的写法而已。</p><p class="ql-block">至于“果达埠”这个写法的出现时间,《莱州市地名志》记载的“1912年以后”并不准确。因为,在清代的《掖县志》中就能找到“果达埠”的称呼。县志载:礼科给事中任万里墓,(在)果达埠西。由此可见,“疙瘩埠”应该早就由古人润色为“果达埠”(“疙瘩”用为村名多少会让人感觉土)。但“果达埠”在历史上并没有叫开,直至民国时期人们还有“疙瘩埠”“葛达埠”的写法。后来才正式定为“果达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平度历史上曾设有一个“岳石乡”,后来这里发现了岳石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平度紧邻胶莱河,地域辽阔,现在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县(县级市)。面积大,区划数量往往也比较多。</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平度(州)辖有十乡一百二十六社。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平度(县)废除乡社,分县境为7个区,280个乡(镇),计有1,770个自然村。其中,在第四区辖下,曾设有一个“岳石乡”。</p><p class="ql-block">岳石乡规模不大,根据《续平度县志》的记载,其仅辖三村,分别是东岳石、西岳石和岳石庄子。(这三个村庄都带有“岳石”字样,现在均属平度市大泽山镇管辖。关于“岳石”地名的由来,《平度市地名志》记载为从“药石”演变而来,相传明朝初年先民迁至在药石河北岸建村,定村名为药石村。清末改为岳石。三村当中,东岳石建村最早。)</p><p class="ql-block">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就规模来说,岳石乡虽然不太起眼。但日后这里却因为古文物遗址而声名大噪。考古学中的“岳石文化”,就是取自“岳石”这个地名。</p><p class="ql-block">关于岳石文化的详细情况,1987年版《平度县志》记载称:“岳石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平度县大泽山镇东岳石村而得名。在这一古文化遗址中,陶器、石器等有独特的造型和风格。</p><p class="ql-block">岳石文化的考古发掘工作,是1959年底修淄阳水库时发现,1960年春,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开始发掘的,发掘报告,刊登于1962年第10期《考古》杂志。该遗址,座落在东岳石村东南面的水库高坡上。东西长二百米,南北宽一百米。挖掘时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陶器多为泥质灰陶和黑陶,均为轮制,有罐、尊、盂等十余种。石器有石斧、锛、铲、凿、镞、纺轮、网坠等。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种半月形双孔石刀和一种亚字形石斧。岳石文化分布范围,大致与尤山文化相同,而且文化层迭在龙山文化层之上,证明岳石文化晚于龙山文化。</p><p class="ql-block">据考古工作者测定,岳石文化约在公元前1900年至1500年左右。”另据山东大学博物馆的资料介绍: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比较明确,以泰沂山为中心,北起鲁北冀中,向南越过淮河,西自山东最西部、河南省的兰考、杞县、淮阳一线,东至黄海之滨。</p><p class="ql-block">岳石文化由于认识较晚,发现的遗址数量也不如龙山文化多,经过发掘的有30余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山东省的平度东岳石、牟平照格庄、益都郝家庄、章丘王推官庄、泗水尹家城、菏泽安邱堌堆和河南省的杞县鹿台岗等。由于在考古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东岳石遗址在2006年也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着公路从东岳石村向大泽山镇驻地行驶,在路南就可以看到东岳石遗址的保护碑。</p><p class="ql-block">当然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仅从一块石碑上很难看出历史的沧桑。想要感受岳石文化的底蕴,最好的方式还是到博物馆参观出土文物。其中,平度博物馆就收藏有东岳石遗址出土的亚"字形石斧和半月形双孔石刀。此外,烟台市牟平区的照格庄也出土了大量的岳石文化时期的文物,在烟台博物馆就有集中陈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民国时期掖县的“万岁河乡”</p><p class="ql-block">与胶东历史区划有关,要介绍的区划名称叫作“万岁河乡”,位于民国时期掖县(现莱州市)的辖区内。在明清两代,掖县长期实行“乡社制”。至清末,改为“区社制”。到了民国时期的1931年,又调整为“区乡制”,全县划为10个区,辖216乡、11镇、领1074个村。“万岁河乡”具体属第四区管辖(区公所设在过西村)。由于当时的乡镇数量较多,它们的辖区面积普遍都不大。根据《四续掖县志》的记载,万岁乡一共管辖7个村庄,分别是:院上董家、院上王家、南蔡家、过西东村、沙沟、北蔡家和梁家村(乡公所设在梁家村)。</p><p class="ql-block">上述村庄都位于如今莱州市三山岛街道辖区内,具体属于原来的过西镇片区。其中,南蔡家和梁家村现合称为“财粮村”,院上董家和院上王家村应该就是现在的“河北院上”村。对于外地的朋友而言,“万岁乡”这个名字可能有些不好理解。不过,对于莱州当地人来说,其名称由来不难推测。因为,莱州地界上最大的河流就叫作“万岁河”,而它也正好流经上述村庄所在的区域。</p><p class="ql-block">万岁河,也称“王河”。关于“万岁”的典故,《莱州市志》记载道:“王河, 旧称万岁河。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曾出巡到此,代百姓祈天降雨,在今王河南岸罗台村建万岁亭。故名万岁河。”据此,万岁河的名称,是与汉武帝有关。此说在晚清掖县文士董锦章的《罗台怀古》中也有提及,称:城东北三十五里有罗台,相传为汉武帝行乐之台,建万岁亭于其上,因名其河为万岁河。</p><p class="ql-block">根据记载,万岁河主要发源于招远县塔山(另有一源出自掖县招远交界处的三官岭),经三元乡(现合并至驿道镇)、驿道镇、平里店镇、过西镇(合并至三山岛街道)到三山岛村南入渤海,全长50公里。</p><p class="ql-block">“万岁乡”片区地处万岁河下游,辖区村庄地跨河流两岸,田地平坦,水土肥美。虽然县志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从一般逻辑不难推断出,万岁乡应该就是以万岁河这个地理参照物而命名的。万岁乡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在《四续掖县志》中也曾有多处提及。其中一则记载与明代古墓有关,称:“四区万岁乡梁家村东,有明赵飞墓,翁仲尚存。”时过境迁,这一遗迹现在有无留存,暂不知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牟平龙泉镇赵家夼村山上的“圩子墙”</p><p class="ql-block">在清代咸丰、同治时期,捻军曾两次进攻胶东半岛。受此影响,当地曾广泛修建“圩子墙”进行防御。圩子墙具体有山圩(修建在山上高处)和村圩(修建在平地,绕着村庄)之分。其中,村圩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多已经不存,山圩则因为位置相对偏僻而留存下来很多。此前陆续展示过一些,今天继续带大家参观,这次要看的圩子墙位于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赵家夼村附近的山上,图片拍摄者为当地朋友赵振华。</p><p class="ql-block">赵家夼村地处龙泉镇西部的“枣园夼”内(注:当地有二十四个小枣园的说法,意指这条山夼内自然村众多),与大窑街道林家口子村相接壤,距离有名的隘口“福仙口”不远。在这一连片区域的山上,保留有很大规模的圩子墙。它们都属于广义上的“昆嵛山石墙”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赵家夼村的位置示意)关于“昆嵛山石墙”,《文登县志》和《牟平县志》都有提及。其中,《牟平县志》记载称:“清咸丰十一年(1861),捻军首领李成、张平率部进入宁海州(牟平),攻城。清兵闭四门,于城头开炮。捻军骑兵伤亡数人,未能合围。次日,攻城捻军与东关乡团曲纬鏖战,乡团大败,死伤多人。此后,境内各地乡团联合修筑一道自北山村西丰山向南经上庄口、昆嵛山直达南海岸的石墙。乡团守卫山口,抵御捻军进攻。”期间,捻军虽曾越过部分石墙向东进攻。</p><p class="ql-block">但总体而言,石墙以东区域受战火影响比以西区域要小得多。可以说,这些圩子墙还是发挥了相应的防御功能。以上是历史背景的简要介绍,接下来就以图片为主,直观感受赵家夼村圩子墙的景象。赵振华先生感慨说,这些圩子墙虽然保存还算完好,但对比自己小时候上山看到的样子已经有些失色(树木的遮挡,自然风化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它们毕竟是历史的见证者,就和山夼里的村庄一样,都值得记录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海阳市辛安镇“大山所”村掠影</p><p class="ql-block">胶东乡村的风土人情,这次地方叫作“大山所”,在海阳市辛安镇的辖区内。带有“卫”和“所”字样的地名,大多与明代设立的相应卫所有关。大山所村的情况就是如此。关于大山所村的由来,《海阳市镇村简志》记载称,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为防御倭寇入侵,在近大山处设大山备御千户所,由官府委派位、宣、张、王、陆、龙、马、佘等八姓千户来此驻守。其后代发展成村,命村名大山所。</p><p class="ql-block">《海阳县志》也载:“大山备御千户所,设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设正副千户6员、百户10员。”大山所在明代建有“所城”,系军事要塞。清乾隆版《海阳县志》载:“大山备御所城系砖砌,周四里,高一丈五尺,阔一丈五尺,设四门,楼铺十五。池宽一丈,深七尺。”清代卫所裁撤后,大山所由军事要塞演变为普通村落。不过所城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仍存,后因战时环境而拆除。</p><p class="ql-block">因为历史底蕴深厚,加之规模较大,该村在上世纪中后期也曾成为乡镇驻地(大山所乡,1985年时辖21个行政村),后来合并至辛安镇。经过时代的变迁,大山所城的旧貌已然不存,但村里的“十字大街”轮廓大体保留下来,在沿街的胡同里也能看到一些老宅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戈”姓在胶东半岛不多见,平度城郊的戈家疃村有分布</p><p class="ql-block">在胶东半岛范围内,“戈”姓的总体规模也不大,除平度等小部分县市区之外,其他多数地方都鲜有戈姓聚居村落。平度的戈姓聚居村落,主要以城郊的戈家疃村(属李园街道)为代表。该村地处柳州路、天津路、三城路的交叉路口附近,位置比较好找。关于该村的由来,《平度市地名志》记载为:相传明初建村,戈姓由古岘迁来定居,繁衍成村,以姓氏取名“戈家疃”。</p><p class="ql-block">前些年统计,该村有八百余人口,除戈姓外,徐姓规模也不小。听当地老人说,戈姓和徐姓祖上有姻亲关系,因此结伴在此定居。在上述志文当中,戈姓的迁徙地被记载为“古岘”,更早之前的渊源,则暂不知晓。值得一提的是,平度开发区的前许家村曾经也与戈姓人有关。《平度市地名志》记载称:清康熙年间,戈姓由“云南”迁此建村,以姓取名为“戈家”。乾隆年间,许姓迁入。至民国年间,村中已无戈姓,就改名为“许家”。</p><p class="ql-block">另外,查询清乾隆版《莱州府志》可知,明清时期平度州曾出过一位名叫“戈宁”的贡生。考虑到戈姓规模较小,贡生戈宁与戈家疃有关的可能性很大。不过,具体情况如何,还是要进一步考证科举档案和族谱资料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