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坊里的民国记忆

康康

<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的复兴坊,建于1927年。原名辣斐坊,1943年后,随着路名的更改,改为复兴坊。是当吋上海法租界内一条比较著名的新式里弄,2005年,被市政府列入优秀历史建筑。在今年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我和几个朋友慕名参观了这个闻名遐迩的弄堂。</p> <p class="ql-block">  从骑楼宽畅的门洞走进去,我看到笔直弄堂两侧是大片三层混合结构的联体别墅。清水红墙,整体风格统一。二米高的红砖外墙、红色的琉璃瓦的屋顶和小巧精致的小花园顿时给我们带来温馨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主弄向南走到头,是一幢5层楼的建筑,没有红砖外墙。它的西面有一排房屋“一”字形排开,直至与复兴坊毗邻的花园坊连接。靠西的两排还是三层砖木结构,红砖外墙。屋顶设计得很有特色,屋顶都是靠东面的3层檐头支撑,墙面为浅灰色,正当中配一扇玲珑小窗,十分雅致。尽管这些房子这几年经过了改建,但不少房屋仍保留着木质的百叶窗和精致的小花园,给我们带来一抹怀旧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复兴坊建成初期,是上海较为高端的住宅区。居住在这里的都是中产阶级,几乎每家都雇有佣人和黄包车车夫。这里也是名人扎堆的地方,留下很多难忘的故事。复兴坊8号就是著名爱国人士何香凝的旧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何</span>香凝,广东佛山市人,生于香港,中国国画家,中国民主革命家。</p><p class="ql-block"> 何香凝于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与廖仲恺随同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妇女部长、中央委员等职。1928年辞职专心作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香港,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27年至1937年在此居住,何香凝住在这里时候,蒋介石想请她做证婚人。何香凝曾想利用这个机会规劝蒋介石放弃反共,但是当她看穿蒋介石的本质后,一怒之下,断然拒绝当证婚人。汪精卫又假装表示关心前来8号,他见何香凝一人独居此处便说:“你一个人住在这里不怕鬼吗?”何当即正色道:“我怕什么?我还希望碰见仲恺的鬼呢,只可惜总是碰不到。”汪精卫听罢,只得悻悻而去。在这里,她和宋庆龄等人一起领导中华妇女抗敌后援会,积极为抗战服务。上海沦陷后,何香凝的抗日活动受到严密监视,不得己,离开复兴坊,迁居香港。</p><p class="ql-block"> 1949年解放后,她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她是周总理、邓颖超的最亲密的好友。1960年,何香凝被推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开创了由女画家执掌画坛“帅印”之先河。1972年9月在北京去逝。中央遵照其遗愿,由邓颖超亲自护送何香凝的灵柩前往南京,与廖仲恺先生合葬。</p> <p class="ql-block">  何香凝在复兴坊8号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总理亲切问候何香凝</p> <p class="ql-block">  复兴坊1号,曾是国内著名的学贯中西的书画大师沈迈士先生的寓所。他去北平任教后,史良大律师便搬到此处居住,这里也是她律师事务所的办公地。</p><p class="ql-block"> 史良(1900年3月27日-1985年9月6日)女,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中国著名律师、法律家、政治家、社会运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首任部长。她于194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后历任民盟第一届中央常委、副主席。1979年10月,当选为民盟第四届中央主席。她还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 史良自1931年开始在上海担任律师,1936年,因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被捕,是闻名全国“七君子”之一。1937年,离开上海去武汉、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在上海的六年间,史良一直居住在复兴坊1号里。</p> <p class="ql-block">  何香凝的寓所和史良旧居充满了诗情画意。建筑风格相同,都是三层砖混结构的连体楼,外墙都采用大面积清水红砖,连大门上建有凸出墙体的倒V字形水泥遮掩棚都仿佛连接在一起,不知是哪些崇拜二位伟人的粉丝,在她们寓所的外墙上悬挂着许多伟人生前喜欢的鲜花,在鲜花陪衬下,整条弄堂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民国风韵。</p> <p class="ql-block">  因创办商务印书馆而闻名遐迩的民国大出版家张元济,也曾把创建的合众图书馆放在复兴坊。1939年,张元济邀请著名学者叶景葵和陈陶遗联合发起创立的一所私立图书馆。他们志同道合,取名“合众”为图书馆名。他们将各自藏书捐出,作为馆藏的基础,随着收藏的水平不断提高,该馆社会名望也与日俱增。张元济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克服经费短缺、兵匪的骚扰和人才的流失等困难,使图书馆安然无恙地迎来上海的解放。把当时馆内收藏书籍25万册,珍藏的金石拓片15000种,全部献给国家,这里成为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毛主席专门在北京接见并宴请了他,赞扬他为国家、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p> <p class="ql-block">  上海滩社会名人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1937年也住在这里的16号里。杜月笙为躲避日寇土肥原贤二的纠缠,曾在1938年这里隐居了5个多月,最后悄悄地从这里离开上海,去了香港。同时期弄内的15号还居住过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曾担任过上海市市长的钱大均;17号曾经居住过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部长张知本;在复兴坊弄堂口外的复兴中路545号里,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王志稼也曾经居住于此。复兴坊,也是上海民国时期藏龙卧虎之地。</p> <p class="ql-block">  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也曾是复兴坊里知名人物。</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居住过民国政府司法行政部部长张知本</p> <p class="ql-block">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上海市的市长钱大均曾在15号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一个时光倒流的地方,处处都能感受到民国时期的风采和情调。这里的每一段矮墙都记载着复兴坊里过往的岁月,这里每一扇百叶窗都讲述着这里发生过令人感动的故事。行走在复兴坊宽敞的弄堂里,历史的沧桑就会扑面而来,恍惚间,我仿佛也穿越了民国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