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古桥

zengzc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2024年首次出行,选择去苏州观赏三座古桥(宝带桥、吴门桥、行春桥)。</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苏州被誉为“鱼米之乡”,地处太湖流域,湖网密布,河道纵横,是地地道道的“水乡泽国”。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众多的桥梁也应运而生。至今,很多现存的古桥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苏州古桥的结构大多为铰拱结构,形成了跨径大而轻巧的形态。</b></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宝 带 桥</font></b></h1><h3>这座起于大运河,终于澹台湖的宝带桥,地处于苏州境内,其主要始建于公元816年,发展至今,也曾先后经历了多次重修和加固,现已成为一个长为316.8米,宽为4.1米,有桥孔53个的连拱式古桥,同时也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也曾被称之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 现代公路桥与古老的宝带桥齐驾并驱在京杭大运河两边 站在这座历经沧桑的古桥上,我们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厚重。 桥的二头都有石狮子守护 桥基础桩标记 桥中心的“桥心石”,也称之为“龙门石”, 碑亭 江南水乡,自古便是诗人墨客心中的世外桃源。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横跨河道的古桥犹如一道道彩虹,连接着古今,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其中,苏州的宝带桥以其独特的风韵和厚重的历史背景,成为江南古桥的翘楚。 乾隆皇帝笔下的 据《吴县志》记载,此桥为刺史王仲舒捐宝带助资创建。 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宝带桥依然屹立不倒,见证了苏州的繁荣与衰落。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带桥不仅是苏州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一部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史诗。 它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轻盈的敞肩式结构,既减轻了桥身自重,又增强了泄洪能力,这种巧妙的设计使得宝带桥在历经无数次洪水冲击后依然稳固如初。<br><br> 宝带桥不仅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更是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该地区的兴衰变迁,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意情怀。<br> 历代诗人如杜牧、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留下赞美宝带桥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诗篇不仅丰富了江南文化的内涵,也使得宝带桥名声远扬,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胜地。 在民间艺术中,刺绣、年画、剪纸等作品中常见宝带桥的身影。这些作品以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宝带桥的韵味和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可以说,宝带桥已经成为了江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br><br> 宝带桥由苏州刺史王仲舒筹措建桥资金主持建造,因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来建桥,桥名宝带桥由此而来, 闪耀江南的文化瑰宝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行 春 桥</font></b><br></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行春桥是一座始建于宋朝,为半圆拱薄墩九孔连拱长桥,全长54米,高为26米。其位于苏州石湖风景名胜区,该地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同时也分布着丰富的景点,历来也吸引了诸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现也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r></div> 桥栏上的石狮子活龙活现 雕刻精美 生动活泼 湖面开阔 景色宜人 桥心石 在桥东向西望 尽头为方山景区 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守护着古桥 体态优雅的石狮子见证着历史变迁 眺望古老秀丽的行春桥 旧时苏州有农历八月十八日游石湖,看行春桥下串月的习俗。 古人唐寅笔下的《行春桥》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吴 门 桥</font></b></div></h1><h3>吴门桥也被称为新桥和三条桥,位于苏州古城内,是一个始建于1084年的单孔石桥,整座桥全长66.3米,高为9.85米,宽为4.8米。遗存至今,现已成为苏州重要的文物古迹游览区,同时也是江苏省现存最高的单孔古石拱桥,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坐落在古运河上 紧邻盘门景区 俯览吴门桥 它的水道与盘门相连 由此经水路进入盘门 游船川流不息 吴地民宅 桥网纵横 夕照吴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