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隐路上看桂林

山谷回声

<p class="ql-block">拍摄:山谷回声</p><p class="ql-block">文字:山谷回声</p><p class="ql-block">美篇名/号:山谷回声/30735807</p> <p class="ql-block">  桂林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闻名于世,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桂林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有桂州、靖江、八桂等多个称谓,这些称谓见证了桂林不同时期的辉煌与变迁。</p><p class="ql-block"> 桂林文化遗址丰富,多民族和谐共生,文化多样,<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果你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游遍桂林,那么,有机会就抽出一个多小时到桂林市龙隐路上走一走,看看这条特色历史文化街道展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石刻,就会感受到桂林深厚的历史底蕴,大致了解桂林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span></p> <p class="ql-block">  “无字碑”高2.5米,宽1.3米,刻于五代时期楚马殷天成三年(928年),原置于桂林府开元寺,据记载原来有碑文,因风化侵蚀,已无法看到碑文,因此称“无字”。</p> <p class="ql-block">  游览过桂林南溪山的人,如果留意的话,一定看到过石刻“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此句最早出自五代十国冯道的《天道》诗。原型位于南溪山刘仙岩,据记载由南溪山穿云岩见素庵道人守器子(原名唐德正)所刻,具体摹刻时间已无法认定。</p> <p class="ql-block">  唐代韩云卿撰写的舜庙碑,高4米,宽2米,刻于桂林虞山西南壁,由“以文辞独行于中朝”的韩云卿撰文,隶书名家韩择木之子韩秀实书,“秦汉后篆书第一手”李阳冰篆额,因此被称作“三绝碑”,是桂林现存最早的记事石刻。</p> <p class="ql-block">  唐代郑叔齐《独秀峰新开石室记》,石刻高0.48米,宽0.87米,刻于桂林独秀峰读书岩,撰文并刻石于唐建中元年(780年)。</p> <p class="ql-block">  石刻高0.6米,宽1米,位于桂林南溪山白龙洞内,是唐代“世界船闸之父”李渤写的一首留别诗,后由宋人刻在白龙洞。</p> <p class="ql-block">  “靖江府大都督”原型石刻位于桂林普陀山脚崖壁,高3米,宽1.6米。“靖江府”即今桂林,建于宋代,“靖江府大都督”是当时桂林管辖范围之内的最高军事统帅。石刻时间已无法考证。</p> <p class="ql-block">  “雉岩”为宋代桂林人刘晞题刻于桂林城南雉山岩,高0.7米,宽0.33米 。</p> <p class="ql-block">  游览过桂林七星岩的人,应该看到过石刻“方信孺游”, 原型刻于七星岩(曾称栖霞洞),高1.67米,宽1.67米,刻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迄今发现方信孺在桂林市区的石刻就有二十三件,被称为“桂林石刻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宋代米芾自画像,高1.2米,宽0.47米,原型刻于桂林伏波山还珠洞,由方信孺于宋代嘉定八年(1215年)摹刻。</p> <p class="ql-block">  石刻高1米,宽1.33米,原型在伏波山还珠洞顶部,是一首阐释伏波将军马援故典的诗作,于宋代乾道五年(1169年)刻石。</p> <p class="ql-block">  “养气汤方”石刻,原型位于桂林南溪山刘仙岩,高0.4米,宽0.65米,由宋代吕渭刻,是岭南地区唯一现存的宋代药方石刻。</p> <p class="ql-block">  “孔子画像”,原型刻在桂林独秀峰读书岩,高0.8米,宽0.71米,刻于元代至正五年(1345年),出自元代桂林画家丁方钟。</p> <p class="ql-block">  明代吕调阳大学士牌坊,原型位于桂林市民主路南端,后因抗战时期修路被拆除,是历代桂林建造的牌坊中最精美的。</p> <p class="ql-block">  现存于桂林伏波山的大钟, 清代伏波山定粤寺古钟,高2.5米,直径1.7米,重3013公斤,于清代康熙8年(1669年)铸造,钟身刻的经文显现了当时的政治气息。</p> <p class="ql-block">  石刻位于桂林临桂区四塘乡,高1.5米,宽0.6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石刻落款有“乾隆御笔”印章,是</span>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调任江苏巡抚陈宏谋题的诗,后由江苏吴县穆大展摹刻成碑运回临桂陈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清代两广总督阮元题“三元及第”,原型刻于桂林王城正阳门,高1.28米,长5.29米,为表彰陈继昌连中“三元”而创制 。</p> <p class="ql-block">  坐船游漓江到过阳朔的人,想必在漓江边碧莲峰的石崖上看到过这个 被称为“天书”的“带”字,由清末阳朔县令王仁元书写(凿刻人无记载),字高5.72米,宽2.91米,书于清代道光14年(1834年),是广西已发现的石刻文字中字径最大的字。该“带”字没有注脚,原意无法考究,至今有五种说法以上,结果仍然是众说纷纭。</p> <p class="ql-block">  我徜徉在桂林历史的长河里,如同在时光隧道里穿越,不知不觉就走过了古代和近代,走进了民国……。</p> <p class="ql-block">  “中山长在”由廖承志书,石刻于桂林独秀峰仰止亭内,仰止亭建于1925年,后毁于战争,于1981年重建,桂林群众常来瞻仰,追思伟人,表达了桂林人对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  游览过漓江边冠岩的人,一定在南壁洞口上方看到过石刻“光岩”两个字,这是民国26年就任抗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题写。由于冠岩洞口顶部有一个洞,光直接射入岩内,所以冠岩又称“光岩”。</p> <p class="ql-block">  马相伯,被誉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复旦大学、辅仁大学创始人。抗战时期在桂林居住一年。</p><p class="ql-block"> 原型石刻高0.9米,宽0.7米,系其学生于1940年刻于桂林叠彩山风洞口。</p> <p class="ql-block">  游览过桂林叠彩山的人,都能看到陈毅元帅于1963年2月写的《游桂林·歌行》诗中“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诗句,石刻立于桂林叠彩山风洞南壁,高3.2米,宽1.8米。</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题诗,原型石刻位于桂林叠彩山风洞前,是郭沫若于1963年登临叠彩山时,分别为两名明末抗清忠臣所写的赞诗。</p> <p class="ql-block">  桂林山清水秀,自然风光独特,佛教文化盛行,吸引着历代旅游家、佛教徒以及文人骚客,徐霞客岩溶地貌科考的起点就在桂林;鉴真和尚在桂林,将桂林佛教文化推向鼎盛;韩愈、李商隐、王正功等古代文化名人,都在桂林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绝唱。</p><p class="ql-block"> 桂林的历史更是厚重惊艳,如被收入教科书的秦始皇的“灵渠”水利工程,至今仍绽放光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代表性遗址——桂林甑皮岩,是桂林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万年智慧”的历史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 桂林还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历代为官者光耀史册,文人墨客也是人才辈出,留下了很多石崖题刻,家喻户晓的名篇名句该篇不再赘述,以下罗列几幅龙隐路上鲜为人知的石刻,以食读者。</p> <p class="ql-block">  龙隐路位于桂林七星公园南面围墙外,呈东西走向,是由桂林市七星区精心打造的桂林历史文化特色街区。</p><p class="ql-block"> 龙隐路展示的石刻碑文,虽然只是桂林历史文化的部分反映,但我们通过部分历史文化点滴,便可以发现桂林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p> <p class="ql-block">  (说明:该文章图片在桂林龙隐路拍摄,实物多为仿制品。部分文字材料来源于网络史料和桂林龙隐路碑文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