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剑客逛大街之六十:连云港老街,新丝绸之路第一镇

剑客

<p class="ql-block">  连云港老街,新丝绸之路第一镇</p><p class="ql-block"> 连云港老街,原名老窑,又称“连云老街”“连云古镇”。这里原为黄海岸边、云台山脚下的一个小渔村,后发展成为港口。秦汉时期,称“海州朐港”,与越南、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等国通航,素有“海道第一程”“海上丝绸之路”之称。唐宋年间,海州朐港可沟通外海内河的东方良港,北通登州、荣成、胶州、烟台,南连南通、泰州、江阴、淅川;清康熙年间,成为朝廷“钦定口岸”,设海关,征收海船货税。1668年(清康熙七年),海州发生8级地震,城崩,海水退后30里,朐港报废。</p><p class="ql-block"> 到太平天国时期,这里变成犯人流放烧窑的地方,故称“老窑”。从这时起,老街的规模才慢慢形成。建港后,有人称名字不雅,遂从“连岛”和“云台山”各取一字,改称“连云港”。因连云港的很多建筑和路面都以石头垒砌、铺就,故又有“山海石城”之称。</p><p class="ql-block"> 1905年,新浦地区的大浦作为海州的商埠对外开放。 1921年2月,大浦以“胶海关海州分关”的名号正式对外开放。1925年7月1日,陇海铁路徐海段通车至新浦、大浦。新浦、大浦的开放,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新浦和大浦相互依托,河海双向联运,促进了经济繁荣和城市发展。但由于大浦港所在的临洪口是沭河主要入海口,历史上受黄河夺淮①的影响,蔷薇河口上游的青伊、桑墟诸湖日渐淤淀。每当夏秋山洪暴发、客水过境,在原湖区大肆泛滥,致使临洪口与秦山之间形成拦门沙,河水下泻、潮汐顶托,二者交融“凝絮”,形成“海涨沙淤”。到1933年,临洪口淤塞更为严重,疏浚无果,不得不在孙家山、老窑另筑新港。1934年,连云港一号码头投入使用,这是连云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把连云港建设成东方大港的梦想也成为现实。从此,连云港历经港口大建设时期、连云港沦陷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动荡中不断发展,走过了一段及不平坦的道路,逐步奠定了东方大港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连云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更是进入了大开发、大建设的时期,百年前的东方大港梦想终于实现。</p> <p class="ql-block">  连云港老街,背山面海、绿树红瓦,石屋石路、石墙石阶,家家开门迎海,户户推窗见山;规模不大,只有三纵两横五条街;旧影依存,尽是老港城昨日风景;北望连岛,南倚云台,山海相拥美如画,陆桥起点、海港石城,雄踞亚欧桥头堡,人称“万里陆桥第一街”“新丝绸之路第一镇”。</p><p class="ql-block"> 走近连云港老街,一座巨大的牌楼映入眼帘,牌楼为石质,有一大两小三座门,正面中间大门上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晓云题写的“连云老街”四个红色大字,背面中间大门上是“山海圣经”四个红色大字。</p><p class="ql-block"> 牌坊外有一座高5.6米、宽4.8米的“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钢铁雕塑,上为铁锚,下为两条工字形铁轨,象征着陆海联运。“路桥起点标志铭”上写道:“新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连云港,经陇海兰新线,出阿拉山口,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西至荷兰鹿特丹,全长10900公里,是亚欧海陆联运最便捷、经济的运输通道,堪称‘新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 新亚欧大陆桥,又名“第二亚欧大陆桥”,是指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国际化铁路干线,全长10900公里。其中,中国国内部分为陇海兰新线,途经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8个省(区)的日照、连云港、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三门峡、渭南、西安、宝鸡、天水、兰州、乌鲁木齐等65个市(地、州的430多个县(市),到中哈边界的阿拉山口出国境。出国境后可经3条线路抵达荷兰的鹿特丹港。中线与俄罗斯铁路友谊站接轨,进入俄罗斯铁路网,途经阿克斗亚、切利诺格勒、古比雪夫、斯摩棱斯克、布列斯特、华沙、柏林达荷兰的鹿特丹港,辐射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p> <p class="ql-block">  连云港老街,是一个石头的世界,目之所及,皆为石头,一座一座的石头房子,一条一条的石头马路,一蹬一蹬的石头台阶,老街仿佛是从石头里长出来一般。青石建造的日式、欧式房子,墙基是石头,墙壁是石头,就连伸向天空的烟囱都是石头,房子和山连在一起。这些房子、道路自1933年连云港建港开始,依港而建,因港而兴,见证了不同时期连云港的历史沧桑,承载了沉淀厚重的人文历史,有着独特的历史遗存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流露出浓郁的异国情调。</p><p class="ql-block"> 连云港老街的布局为中国传统的街巷格局、四合院形态,至今完整地保留着民国时期的街道、巷陌体系,法国梧桐的年轮里,深藏着老街的悠悠岁月。</p><p class="ql-block"> 山风轻拂,海韵浅唱,令人心旷神怡;漫步街头,流连陌巷,端的赏心悦目。我仿佛通过时光隧道从今天回到昨日,偶然一瞥,都会发现历史的痕迹;随手一拍,都会带来意料不到的惊喜。</p><p class="ql-block"> 老街入口处的“连云港老街历史文化馆”,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79大队大礼堂。这幢始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建筑,馆名为南京书画院院长管俊所题。连云港老街历史文化馆作为城市记忆体,以老街印象、老街文化、人文特色、今昔对比四个专题,反映了百年老街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老街中山路北侧的连云火车站,原名老窑站,始建于1933年,1935年6月投入运营;1937年,更名为连云港站;2004年,更名为连云港东站;2009年11月,更名为连云站并停办客运业务。</p><p class="ql-block"> 连云火车站是连云港建港初期建筑之一,为4层钢架混凝土结构欧式风格平顶建筑,通体粉白,东侧钟楼10层高40米,第6层装大钟,该楼原为连云港港口和车站的共用办公楼,整个建筑造型简洁明快,色彩清理,庄重典雅,远远望去,犹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历经沧桑却依然挺立,无论远眺,还是近观,都给人以无限的遐思。2012年,成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连云站西半部辟建为“连云港港口历史博物馆”,东半部辟建为“陇海铁路连云港历史博物馆”。2019年2月,作为连云港市郊铁路配套工程改造并新建站房;2019年12月30日,连云站新站房随连云港城市动车开通投入运营,重新办理客运业务。</p><p class="ql-block"> 老街云台路23号的“民俗工艺馆”,是一幢建于1931年的两层全石结构楼房,基本保持着民国时期原貌。由于这这幢建筑最初由朱姓家族所建,因此被当地人称之为“朱家大院”。1939年3月日军侵占连云港后,曾在此设立宪兵司令部。抗战胜利后,改为连云市农民银行。馆内设有面塑、根雕、葫芦烙画、剪纸、传统布饰品、锣钿画、连环画收藏、嘉连玉器展品等展厅,为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p> <p class="ql-block">  老街云台路南端的连云人民影剧院旧址,是连云区最早的影剧院。其前身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同乐戏院”,1953年改为职工剧场,1958年改为人民影剧院,1978年增加了剧场舞台、化妆间、观众厅。剧院为木石结构,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有838座位。</p><p class="ql-block"> 老街果城里巷里现存一个独立小城,是“果城里民国建筑群”。这个占地1300平方米、由4个相同院落组成的中西合璧风格建筑群,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由上海中兴公司兴建的,布局精妙,工艺考究,院中有院,房檐、房顶通透的圆窗透露着江南气息,立柱、窗户及门框为西洋风格,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四座院落的外侧各有一个石木结构的狭长小院落,四座院落分为两排,两两相对,中间有一南北向3米宽石板路,南北院落间距1.2米。每座院落面阔17.2米,进深21.8米。建筑平面由三合式连体两坡屋面平房和面向石板路的围墙组成,围墙上镶有雕琢精致的石门框,院内房屋廊檐有木质檐柱支撑,山墙上有砖砌圆形百页气窗。</p><p class="ql-block"> 果城里建筑群原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连云港建港初期荷兰专家、银行家、政府要员和高级职员的寓所,日军侵占连云港期间曾住过日本人,据说日军还在这里开过慰安所,现为港务局员工宿舍,是连云港港口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指挥中心,堪称连云港民国建筑经典之作。2009年,在江苏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列为“十大新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  老街胜利路旁是上海大旅社旧址。此建筑是1933年一位马姓上海人建造,与连云火车站隔街相望,整座建筑呈四合院样式,依山而建、全石结构,设计奇特、构思巧妙,为中西合璧风格,中式起脊屋顶,红瓦铺顶。内有回廊,正门额上装饰有中国传统的“福、禄、寿”三星浮雕,前门两侧为龙盘柱。“文革”期间建筑浮雕被毁。</p><p class="ql-block"> 这里原为连云市政府办公楼,时任市长张振汉是一位跟随红军长征的国民革命军中将。新中国成立前夕,陈毅将军曾派人在此开办“华东青年干校”,后改为连云市第三招待所,现为连云港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距离上海大旅社不远处的民国时期连云市港口小学旧址是一幢二层旧楼,前身是“连云港市临海路小学”。该小学创办于1932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时任校长朱俊林先生创作了“港口小学校歌”:“云台苍苍,黄海茫茫,我们的学校,偎依其旁,环境秀丽,港口美风光,在此读书乐无疆,愿各勉励探讨学业莫怠荒,锻炼身体品行端正,向上向上,莫愧父母和师长,前程万里浩荡”。</p><p class="ql-block"> 据港口小学第二届毕业生朱泗林回忆,解放前的连云市是国民党江苏省的模范区,中共地下党在这里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连云港口小学的9名在职教师中有3位地下党员以教师的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p><p class="ql-block"> 老街中山东路向东的云台山脚下依次建有13排房子,人称“十三道房”。这里曾是侵华日军利用陇海铁路和港口疯狂掠夺中国资源的中国劳工工棚,每排房子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4米,高约3.5米,灰沙石头墙,顶上盖有灰瓦,为典型的中式平房。为了容纳更多中国劳工,日军将高度仅为3米多的房子分隔成上下两层,每一层又被分割成若干“格子间”,每个格子住5个人,400多人住在一排房子里。据史料记载,整个“十三道房”最多时住着5000名左右的中国劳工,每天都有三五个工人死于各种传染病,1942年伤寒病大流行时有一天死了27个人。</p><p class="ql-block"> 老街中山东路12号的国民党连云港陆军司令部旧址,原为上海中兴公司兴建的建港初期的办公场所。该建筑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位于临海半山坡上,坐北朝南,居高临下,石木结构,整块毛石砌筑,水泥砂浆勾缝。主体建筑两层,面宽五开间,左右对称,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建筑的东西山墙石墙砌筑方式具有异国情调。由于石墙面宽大,考虑石墙面砌筑美学组合图案效果,增加了平砌石、立砌石、方条石、过墙石的组合,既为构造牢固的需要,又增强了图案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这幢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现为驻军使用。1976年7月25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粟裕大将来连云港视察时曾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 傍晚的老街,华灯初上,树影婆娑,安详静谧,没有大都市的喧嚣、嘈杂,感觉非常的爽快、惬意。</p><p class="ql-block"> 从1933年建港到亿吨大港的崛起,在短短90年的时间里,连云港老街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今日温婉典雅的模样。很难想象,这样一条安静祥和的老街,是连云港市的摇篮,见证了连云港市百年历史发展的巨变。</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连云港老街,经过岁月的积淀,别具山海港城特征,以“陆桥起点、老窑港埠、山海石城、中西杂糅”为发展定位,集民国神韵风情、传统民俗文明、滨水酒吧文明、时髦精品购物与海景休闲休假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  注①黄河夺淮。历史上黄河水患严重,溃坝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时常常会河流改道。千百年来,在北起海河,南到淮河的广阔区域中,黄河多次改道,抢占其他河流的河道入海。黄河的频繁改道不仅为华北平原带来了丰富的泥沙沉积,也让海河与淮河的河道泥沙淤塞,深刻的影响了华北平原的历史发展进程。据史料记载,黄河曾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大都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的改变不大。其中有两次天灾、一次人祸,造成黄河夺占淮河河道入海,史称“黄河夺淮”。第一次发生在南宋初年。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掘黄河堤防阻敌,黄河向南改道,夺占淮河河道入海。其后的几百年里,黄河河道虽有向北改道的现象,但是由于人力的阻挡,基本上维持原状。1194年(南宋绍熙五年),黄河在南京阳武故堤决口,洪水吞没封丘县城,向东南奔涌至寿张冲入梁山泊之后一分为二,北部由北清河入海,南部由泗水入淮,侵夺了淮阳以下的淮河河道。1855年(清咸丰五年)8月,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洪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铜瓦厢以东数百里的黄河河道自此断流,原本穿苏北汇入黄海的大河迅即化为遗迹。</p> <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 周振华,笔名剑客,生于困难时代,长在动乱时期,吃过糠,下过乡。“恢复高考”后,成为“新三届”中的一员。毕业后,先后供职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做综合调研工作,搞职业技能培训,干统战教育培训,历任副处长、处长、副主任、院长、党委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 2018年退休,省级作协会员、省政府科顾委专家、高校客座教授。先后出版长篇小说《秋风劲》,人物传记《百态风流》,诗歌散文集《情丝文韵》,杂文集《谈天说地》,诗集《低吟浅唱》,散文集《品读哈尔滨》《岁月无痕》,长篇报告文学《巴兰颂歌》《工作队在依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集《调研思考实践》《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萃》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