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曙光(续)

有理 1289874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 紫藤</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 网络</p><p class="ql-block">自主音乐 再见了,大别山</p> <p class="ql-block">1970年9月7号,22岁的我带着可以挣工资养活自己的向往,与那片曾经流血、流汗、流泪的土地告别。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在胸中跃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我曾经多么厌恶、憎恨、咒骂过它,但心中依旧存有对它的一份眷恋,因为这里的乡党、这里的风景叩击过我的心扉,曾经使我震撼、使我颤栗、使我慑服。在这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过程中渗透了我内心最真挚的情感。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痛苦和欢乐都在这片厚厚的黄土地上交织、施转、凝聚、翻飞。这是我成长中史无前例的一笔,也是这代人苦难生活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的第二故乡——陜北安塞</p> <p class="ql-block">灿烂的朝阳给安塞县城涂上一层绚丽的色彩,即使那些寸草不生的丑陋断崖和石峁,此刻也显现了壮丽的气势。在县城的路口,我们从北京来时下车的同一地方,乡党们、同伴们、北京派来的干部们都来送行。当年我们哭着来时,乡党们都笑了;今天我们笑着离开,大家都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伴李露萍送给我一本剪纸,邻队的冯伟玲送给我一双袜子……,我拿着这些礼物,望着身边这些“插友”,心中沉甸甸的,一抹微笑挂在眼泪浸湿的脸庞上。</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我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胜利的风吹着大地,我们坐在大卡车上兴奋、不舍,大卡车下的“插友”们失落、依恋,离岸的忧伤和靠岸的向往一起袭上心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望向徐家沟的方向,心中五味俱全,因为还有一桩未了的心事在萦绕,生产队没有派来新的老师接替我的工作,几天来我一直在琢磨要不要去和孩子们告别?该不该去请他们原谅?原谅我曾信誓旦旦地答应过几天要带他们上山去给队里打枣;原谅我曾承诺尽力将他们送到县里去上中学。我没有声张,我害怕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渴望学习的眼神,我无法解释自己信誓旦旦说过一定不会逃跑的诺言,所以没有道别就这么走了。今天,孩子们会不会还在教室儍儍地等我?</p> <p class="ql-block">我在给孩子们上课</p> <p class="ql-block">大卡车载着我们60个北京“知青”和40个陕北青年,在无数双失望与希望的手臂挥动中离开了安塞—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插队”从此成为一段历史存留在记忆当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回头望着安塞县的轮廓,想到今日离开此地,大概以后是不会再来的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开延安,奔向汉中三线工厂</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玄黄的高原上,我们曾经闷骚、抱怨、压抑、困难,如今却又有些依恋,有些不舍。带着成功的疲惫,放下锄把,怀着美好的憧憬,奔向另一个梦开始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