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老省长王朝文的风彩人生

红岩青山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朝文老省长的职务变迁</b></p><p class="ql-block"> 王朝文,男,苗族。1930年10月生于贵州黄平县翁坪乡犀牛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专学历,195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参加工作。他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官职升到省长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1.1949年12月—1956年8月,最初在黄平县四屏区委任干事,任共青团镇远地工委干事、副部长、部长、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2.1956年9月—1960年1月,任贵州省黔东南州委书记处书记,团州委第一书记,施秉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3.1960年2月—1966年12月,任共青团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青联主席,省政协常委,省委监委委员,团中央委员,“文革”中受到冲击;</p><p class="ql-block"> 4.1969年12月——1973年05月,任贵州省革委会盘县老厂宣传队队长,省革委“一打三反”办公室副主任,省革委政治部群工组负责人;</p><p class="ql-block"> 5.1973年06月——1977年09月,任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中共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委第二书记;</p><p class="ql-block"> 6.1977年09——1980年01月,任中共贵州省委常委、贵州省革委副主任兼省科委主任;</p><p class="ql-block"> 7.1980年01月——1983年04月,贵州省副省长;</p><p class="ql-block"> 8.1983年04月——1993年01月,任贵州省省长;</p><p class="ql-block"> 9.1994年01月——1998年01月,任第八届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p><p class="ql-block"> 10.1998年03月——当选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纪委委员,中共第十二至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民族委员会主委。</p><p class="ql-block"> 现今他已退休了,93岁高龄的他选择在贵州贵阳颐养天年。</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王老省长的趣闻二三事</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1.从小树立有远大理想和抱负</b></p><p class="ql-block"> 王省长的父亲为他提供了理想信念的基础。他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从小让他在国学的熏陶下接受了具有响影力的进步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一个才刚参加工作的苗族青年就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于1951年经组织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在黄平县四屏区委当干事时,参加了征粮、运粮、土改等工作。在工作中积累了经验,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他在工作中已逐渐崭露头角,为他在今后政治舞台上的崛起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2.火车上委婉拒绝让座</b></p><p class="ql-block"> 1985年12月,刚当上省长两年的他得知82岁高龄的父亲病重卧床不起后,决定请几天假回家来看望父亲。他严于律己,那一次他没有动用国家的公车,加上他的老家翁坪乡犀牛寨根本不通公路。所以,父女俩坐火车回来的。他女儿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懂得一些医术,就自备了一些常用药品和听诊器、针管等医疗器械。女儿向单位告假后,父女俩便从贵阳启程回老家来看望老人。父女俩上火车后,火车上十分拥挤,没有座位,连站的地方也非常困难。父女俩只好把行旅放在火车的过道上,和普通农民一样,他手拿一根扁担,站在一旁监看行旅。火车轰隆轰隆的行驶,他站在车厢过道中摇摇晃晃的,有时还站不稳。火车大约行驶出两个站后,有一位年龄约27、28岁的姑娘像是认出了他,就热情地站起身来让座,王省长却婉言谢绝了。那姑娘又再次请王省长坐,王省长还是推辞不坐,并说:“我不累,你自己坐吧!”“女士优先啊,请你自己坐好,不要客气。”这时,那姑娘半信半疑地说:“我看你像是王朝文省长吧!”王省长却风趣打岔她的话说:“你在什么地方认识王朝文的?”“从电视上看的那个王朝文,我看就像是你,不是你才怪呢!”“那你是不是看错人了?我可能长得太像王朝文了吧!”</p><p class="ql-block">“嗯,你确实长得太像王朝文了!”</p><p class="ql-block"> 当火车快到岩英站时,王朝文才如实地告诉那位姑娘说,我就是王朝文,还问那姑娘是哪里人。 那姑娘回答说,是谷陇区供销社的一名职员。王省长则笑着说,我家离谷陇不远,是翁坪乡犀牛寨的。那姑娘激动地说:“我们黄平老家出了一位你这样的省长,是我们的骄傲,你一点都不摆官架子,与我们农民真是心连心啊!” </p><p class="ql-block"> 火车到岩英站了,王省长拿起扁担,挑起两个沉甸甸的提包和女儿下了火车向他老家的方向走去。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3.说实话办实事,体贴民生</b></p><p class="ql-block"> 这是王省长在担任黔东南州工委书记处书记和兼共青团黔东州委第一书记期间遇到的三件大事。这三件事情中,有的磨砺了他的个人能力,有的改变了他对事物的认识,有的成了他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一是“凯里冒雪植树造林”的事。是首次严峻考验王省长的一件大事。1959年冬天,黔东南州委安排州委书记处书记兼团州委第一书记的王朝文同志组织1.5万人,前往凯里周边大规模植树造林。上级提出的口号是“一冬一春,绿化、美化、香化凯里”。重担落到了王省长的肩上,他把从全州集聚而来的上万之师编成了班、排、连、营、团的军事组织,分片植树,包栽包活包成林,大家同甘共苦同吃一锅饭。对于此次植树造林,州委要求民工每人每天自带1斤大米,国家补助半斤大米。然而,当年各地都在闹饥荒,大多人在家就吃不饱,哪里还有粮食带呢?很快,国家的补助粮就被植树大军吃完。天寒地冻,很多人只能饿着肚皮干活,有的老弱病残者倒在山头,甚至还出现饿死人的现象了。在这事关民生的节骨眼上,是要完成政治任务还是正视现实?这种拷问折磨过王省长。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很快将实情报告了州委并请求停止突击造林活动。这个刻骨铭心的教训,让王省长在以后的工作中最大程度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二是“文革”期间,王省长被“造反派”批判确定为“走资派”,被送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在这长达两年半的“牛棚生活”中,王省长受到人为的磨难,但他始终坚信党,相信组织,从未改变他的人生信念和初心;第三件是恢复贵州的共青团组织工作。当时,贵州各级团组织一盘散沙,王省长当选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后,决定采取“以点带面”方式,在抓好一批试点、获得经验的基础上,才在全省逐步展开。在抓“赫章试点”时,他长时间在基层蹲点,甚至顾不上有病住院的妻子,出色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到1974年底,团员总数近87万人,比1966年增加20多万人。“有时退一步,反而能够让你进两步”。在主持团省委工作时,王省长提出,青年要把自己锻炼成为党的可靠接班人,必须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一定要处理好“金钱、美女、地位”的关系 。王省长说:如果你贪污受贿,一旦查出就会受到处理;人人都爱美女,但如果你自身不过硬,美女就看不上你;对于官职和地位,先要练好本事,靠能力和才干去争取,不能搞小动作。王省长这样说,确实也这样做,身体力行,亲政廉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4.体民情,贴民心,人们亲热的称呼“布衣省长”</b></p><p class="ql-block"> “布衣省长”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那是上世纪的80年代初,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而贵州的改革步伐相对滞后。王省长带着中央政策,尝试在贵州推动包产到户,这遭到了不少的反对声音。但王省长并没有盲目对抗,而是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声音。通过深入实地考察后,他更加坚信包产到户对农民的重要性。于是,他毅然决定要实施“包产到户”,他的决策顺意民生。他深谙民心,体察民情,体贴老百姓的疾苦,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他不怕遭到处分,坚持推广包产到户,这就是他赢得了“布衣省长”的美誉。他的平易近人、亲民亲农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贵州省的一把稳定器,为贵州的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农村振兴,农民发家致富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小酷爱读书学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王省长跟随父亲在家乡念完私孰后,私孰已不能满足王省长求学的欲望了,便一个人离开老家来到加巴小学读书。加巴小学那时是省立民族小学,是寄宿制学校,王省长就在加巴民族小学完成他小学学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1949年,他参加革命工作后,他学习文化知识更加迫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1951年,</b>他背起行囊,徒步前往镇远,希望在那里寻找到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在镇远干校他努力学习,不断成长,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为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当上省长后,他自我加强学习的决心更大,除了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重要文件外,他还特别喜欢读历史书籍,学习二十五史,学习中外一些名传,并在业余时间组织一些历史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编著出版了《中国农村改革贵州卷》、《贵州六百年经济史》、《中国名菜大典·贵州卷》等书藉,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王朝文先生“中国黔菜研究开发杰出成就奖”。由于业绩突出,于1996年被英国欧罗巴出版公司选入《英国欧罗巴国际名人辞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