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引言:美澜作为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的一个黄金明星村闻名全国,在莆田车站有公交车直达美澜,这是为数不多能从市区直通乡村的公交线路之一,充分体现其在莆田乡村中的重要份量;人们对美澜这样的村名不难理解,顾名思义为“美丽的波澜”,这里有“美澜夕照”之誉,虽未能列入莆田新二十四景,却也令许多文人墨客陶醉,许多游客流连忘返,浮想联翩,涌现出一篇篇写景抒情佳作;然而对于“美澜”之所以沿称为“马栏”,只在推测意想之中,在浩瀚的莆田史册里只有寥寥数笔明代的记述,对美澜的起源难以定论;笔者通过多年来对北高沿海一些乡村的了解与考证,综合分析该地域的人文景观,认为“美澜村”应起源于宋代,特撰本文以飨读者。 </p><p class="ql-block"> 宋代福建造船业发达,所造的海船享有盛名,时人称“海舟以福建船为上,广东西船次之,温、明州船更次之”,兴化军是福建四大造船中心之一,《宋会要辑稿》记载:“漳、泉、福、兴化,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备财力,兴贩年利”;造船业的发达加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海岛、港口与海上航运的发展,乾隆《莆田县志》卷1引宋绍《熙志云》:“莆东南滨海,商舟之所会,贩籴往来,民食以济。”,白湖、宁海、枫亭、江口、吉了、鹅头港成为宋代莆仙内外船舶聚集之所;美澜的海域与涵江的三江口港一衣带水,与鹅头港(现埭头镇鹅头)隔海对望,其时鹅头港为沿海重埠,一直流传着“先有鹅头后有涵头(涵江)”的说法,据美澜村世代口耳相传的典故,美澜村有逾百艘渔船,其时美澜的主要港口是航道口,海上的贸易繁荣也造就了航道口的商业环境,这里曾有几十家店铺,一直到清代都是商贾云集,形成街坊,许多渔民选择在美澜居住,进入农耕与渔业相结合的生活,居住着八大姓氏村民,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遂成村落。 信步登上神山顶(美澜景区之一),俯瞰古航道遗迹,航道口介于西皋自然村与神山顶之间,地域狭长,为深渊地带,古时航道口直通海面,涨潮时海水漫至山后神山顶脚,概因地壳变迁,或因围垦造田之故,现只剩下轮廊,据当地老人讲述,古航道口一直到民国时期还是美澜的主要口岸,到了现代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前的滩塗已改造为农田,航道口深渊处淤积的海沙前些年成为村民的建筑材料,硬化道路连接西皋自然村的各个角落。睹物思情,感慨甚多,脑海不禁浮现一幅幅壮丽的画面,许多年前的航道口,那也是衔远山,连大海,浩浩渺渺,横无际涯,潮起潮落,惊涛骇浪,卷起千堆雪之景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每逢梅雨季节,淫雨霏霏,烟雾弥漫,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岛屿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暮冥冥,两岸炊烟袅袅,鸡鸣狗吠;夏秋之际,白云悠悠,海天共蓝,一碧万顷,沙鸥翔集,渔歌互答,灯火阑珊,渔村景致一览无遗。近代这一带村民建房挖地基时挖出大量的瓦片及完整的古民居地基,不难想象古航道口昔日的繁华,相传神山顶周边有七个泉眼及池塘,说明这里有充沛的淡水资源,这也许就是航道口繁华的原因所在,渔船既能在这里躲避台风暴雨,也能得到水源补给,尚留的卢井就是重要的佐证,现山后自然村的居民仍然在这地域凿井取水,这里的井水清甜可口,所含有机物质丰富,美澜村享有长寿村的声誉,跟饮用水息息相关。诚然,现堤里自然村已没有卢氏居民,估计因年代久远,无从考证其迁徙去向,现居民为周氏、郑氏、林氏与曾氏,原黄氏居民一部分迁往竹庄安居落户,一部分移居涵江白塘洋尾,其后裔居多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国家谋生,周氏居民大部分迁往福清龙田,其后裔旅日较多,原陈氏居民近代自航道口移居日本冲绳,其后代曾回美澜寻宗认祖。山后陈氏移居埕头、东庄石码、忠门沁头。宋代在莆田设兴化军,开始重视海防建设,莆田的许多岛屿及海岸战略要地都有驻军记述,相传杨文广整南蛮就是在兴化湾海岸线;尤其是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一隅,政治、军事南移,东南沿海成了南宋的大后方,北高海岸线的驻军有前营(现西亭,现赵氏居民为宋室后裔)、冲沁、美澜、东皋等地,美澜半岛的驻军与这些军营互为犄角,军队的入驻也带来了马匹,恰好美澜观音山一带空气湿润,草木丰盛,驻军的马匹多在这里,久而久之,就有“马栏”之称,并流传至今;驻军在观音山险隘处筑寨,建烽火台,保护海防,故而南宋幼帝在元兵压境时,在大臣陆秀夫保护下,自福州沿兴化湾至蚶山再向广东沿海撤退,沿途岛屿驻军起到保障作用。所幸的是也有历史资料显示,美澜半岛曾经存在过“马栏牧石”的景观,说是美澜海边有各种各样的奇石怪岩和牧马群,它们兀自交错着,构成一幅如画美景。在宋、元及明代,美澜半岛都曾经有驻兵把守,安营扎寨,作为海战、陆战的前沿阵地。有军事驻兵,必然豢养着一定数量的战马群。而马栏正是对拴马、喂马地方的称呼。1661年清廷对台湾实行军事封锁,在莆田沿海设置了很多军事小据点,名曰塘汛,大曰寨,小曰墩。《兴化府莆田县志》记载,美澜寨:“安兵三十名”。《莆田县志》也有记载,“美澜汛:驻步兵42名,派防外委1名”。当时亦有称作美澜寨,作为军事防御驻地,作为交锋的古战场,作为脱缰战马自由驰骋的小半岛,美澜人民在抗元、抗倭寇斗争中作出过历史贡献,难怪美澜的宫庙奉供宋代及明朝的英雄,诸如妈祖、杨九娘、杨公太师、孔兆熙等,其历史渊源可想而知,可见“马栏”的说法也是有史可据的,不仅仅只是“马栏”和“波澜”二者的莆田方言发音相似之因。一部《莆田志》,半册迁徙史,美澜村也不例外,居观音山周边(庙里)的居民也是几经波折,康熙年间为了收复台湾,截界迁民,这里的翁氏原居西皋,后迁至东埠,最后安居涵江,也有一部分直接迁至福清江阴,也带走了美澜的习俗,现在江阴元宵打鼓风格跟美澜如同一辙;美澜王氏也充满许多传奇故事,康熙截界时,许多居民迁入黄石西洪,故称美澜王氏为“东王”,称西洪王氏为“西王”;美澜郑氏居民部分迁徙至黄石东队和现在埕头村,曾一度为美澜望族,一直繁𣶹至今;美澜林氏原村民居住于宫兜(后明社附近)和下房,与王、郑族人混居,后搬至本村山后(堤里),原金紫林祠堂坐落在于观音山前圆觉寺东北角,解放前折除,十年前重建于堤里,即现在孝和园林氏宗祠;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清政府下令展界,一些迁民得以迁回故土,美澜半岛的居民趋于稳定。</p><p class="ql-block"> 美澜也是革命老区村,流传许多可歌可泣的传奇。1946年,闽中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林汝楠等按照上级指示到莆田开辟工作。林汝楠带领着武工队,深入北高、东峤等偏远山区地,深入贫苦群众中,组织群众抗丁,反对征粮,建立游击据点,顽强开展地下斗争,美澜村便是其中的据点之一。林汝楠、林汝梅、林汝英等兄妹以及<b>美澜村走出来的林文帝等同志</b>便经常在美澜村一带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当时的美澜村可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形势严峻,地下革命同志常常在房屋后神色紧张地交头接耳,联络接头,组织骨干秘密开会,发展革命队伍,<b>美澜林文帝积极参与各项工作,</b>并参加解放莆田战争,解放后一直参与新中国建设,<b>1963-1968年担任中共莆田县委第二届副书记</b>。闽中游击队美澜联络点位于孝和园前面,经过几十年的风雨侵蚀,虽已破旧,仍保留昔日的风采,铭记着曾经的红色革命历史。美澜肇于宋代,兴于明清,繁华于共和盛世,波澜之美,美不胜收,名列莆田沿海十景;马栏之说,源远流长,回肠荡气,“美澜”附着雅致而美妙之气,“马栏”浓缩着悠悠岁月的记忆,美澜自既渔亦耕的小半岛成为现在黄金明星村,经过过几代的艰苦奋斗,其中有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与美丽传奇,正有待我们去挖掘,去精心描绘;而追溯史,恰是美澜人不忘初心的体现,忆苦思甜,踔砺前行,美澜的明天将更美好更璀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