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候酥钟的曲折故事

长亭短亭

<p class="ql-block">“晋候酥钟"(中国禁止出境展文物)的曲折故事:1992年8月,位于山西临汾市曲沃县的晋侯墓地8号墓遭到盗掘,随后大量随葬品被盗往国外,其中有14枚流落到香港古玩市场。当年12月著明青铜器专家、上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的帮助下斥巨资将14枚编钟买回。每枚编钟上刻有铭文20余字,语句首尾相连刻凿在14枚钟上,共计344字。钟上铭文均为利器刻凿而成,笔画刀痕至今非常明显。问题是,截止目前商周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均是铸浇器身时一次成形,未有在青铜器身刻文字的先例。这时间国内一些专家发出不同声,称这是伪造器,上海图书馆花费巨资是工作失职。为此,马承源馆长承受巨大压力,导致精神出了问题,后跳楼自尽。1992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了被盗的8号墓,出土了刻有铭文的两枚甬钟,铭文分别为“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兹钟”。1993年4月,马承源邀请长期主持翼城与曲沃交界处的天马——曲村遗址发掘工作的邹衡先生,带着8号墓出土的二件编钟图文资料到上海博物馆,与该馆收藏的14枚编钟进行研究比对,确认这是1套16枚编钟,至此文物价值得以确认。附录:西周晋侯酥钟共16枚,编钟分两组,三种式样,每组8枚,均大小成编。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西周晋侯酥钟为笫一组,属大钟,纹饰浅而细,第二组为中小型钟,纹饰深而阔。并且从造型上来讲两组也有细微的差异,研究者认为它们虽并非同时铸造,但音律却非常和谐。晋国为西周诸侯国,鼎盛于春秋时期,曾为春秋五霸之一,亡国于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立国660年,曾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西周晋侯酥钟铭文全部为錾刻,西周青铜器首见,铭文完整记录了西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酥率军参加周厉王亲自指挥的讨伐东夷的战争。晋侯酥因战功,多次受赏,因作此编钟。所记战争为史料所阙载,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2002年,上海博物馆将藏于四地的5件晋侯酥鼎、两地16枚晋侯酥钟等铜器集中起来参加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展览 。受到文博爱好者追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