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

雷鸣

<p class="ql-block">  郑燮《题画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p> <p class="ql-block">  鉴赏:</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诗人赞美兰花的芳香,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借以抒发自己愤慨不平的苦闷心情。</p> <p class="ql-block">  第一句写兰花身居高山,突岩和深缝则是它生存的环境,前两句是&lt;&lt;易经&gt;&gt;中"君子豹变"之义。三句四句作者自注云:“时方禁植兰”。这是“非无脚下浮云闹”表面上是说,兰花生长的岩缝中,不无脚下浮云喧闹,而其意则指朝廷上小人得志,为微贱时旧友飞黄腾达而造势作势,而这一切兰花则不屑一顾。</p> <p class="ql-block">  “来不相知去不留”,兰花虽有栽培者的到来,却并不给人以亲近,虽有栽培者的离去,更不给人以挂念。两句一从空间上着笔,写尽兰花的孤高自洁之志。一从时间上落墨,揭示出兰花恬淡脱俗,梗概不受尘俗羁绊之情。诗句对偶工整又自然流利。“来”与“去”,“不留”与“不闹”,各分前后,一以贯之,不仅协调一致,而且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诗旨。</p> <p class="ql-block">  全诗以兰花的高洁反衬自己的不遇,通过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寄情深远,其味无穷。通篇看似写兰花的特性,实则写自己的人格思想与胸襟怀抱。通过对兰花形神的描绘,反映了自己与之相类的旨趣。刘熙载《艺概诗曲概》有曰:“无寄托不入,无咏物不妙”。“寄托”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民族特色,郑板桥亦把“寄托”视为诗词妙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  正因为他有这种思想基础和艺术实践、所以他笔下的兰花均被赋予了美好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联想,此诗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艺术手法。在尺幅画兰之中能将“诗中无我”而“我处处在”的艺术手法运用得恰当到好处并充分得以表现,实乃大家气度,非同一般。</p> <p class="ql-block">  郑板桥是清代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画家、书法家,他以诗、书、画并举,尤以画竹最为著名。他画的竹子形象逼真,神态飞动,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他自幼聪颖好学,早年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后任职于扬州,曾任县令,知府等官职。他为人正直,清廉自守,不受世俗羁绊,是个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p> <p class="ql-block">  他的《题画兰》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这首诗赞美兰花的清香不畏险阻,孤芳自赏,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气质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通过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感受到郑板桥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气质和人格魅力。这首诗以兰花为载体,寄托了郑板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人文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