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漫游岛西南,领略近代风</b></p><p class="ql-block"> 爬上长长的台阶,到达北洋海军忠魂碑。忠魂碑右侧,沿着曲折的山路走大约一公里,就是著名的旗顶山炮台。半路有索道的上站,旅游团的游客基本是乘索道上来的,索道往返票60元。</p> 山下就是铁码头,当时是北洋海军舰艇的停泊之所,1891年竣工,现今仍在使用。 从旗顶山炮台处眺望铁码头和对面的城区,最高的中信大厦和右侧的刘公岛客运中心清晰可辨。<br> 原路返回,来到水师衙门后的刘公路。<br> 水师衙门负山面海,坐北朝南,围以长垣。沿水师衙门的东侧围墙一直往南到海滨,往西即西摩尔街。<br> 西摩尔街,英租后刘公岛上最繁华的一条街,以英国驻华舰队司令西摩尔的名字命名。1920年建成,2014年整修一新。<br> 刘公岛西端,北洋海军提督署西边不远处是丁汝昌寓所。<br> 现辟为“丁汝昌纪念馆”,馆名由张爱萍将军题写。介绍称其布局与安徽巢县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相似。按照《北洋海军章程》,除提督外,其他军官终年住船,岸上不建衙,不设公馆。<br> 大门两侧为门房,如今是介绍丁汝昌生平的展室。<br> 《清史稿》:甲午之役,海陆军尽覆,辱莫大焉。汝昌虽有罪,而能以一死报国,尚知畏法。汝贵、志超丧师失地,遗臭邻邦,靦然求活,终不免於国典,何其不知耻哉?<br> 丁汝昌战后长期背负罪责,至今仍争议不断。但其最后时刻尽节以终的品格和爱国情结难能可贵,历史正不断地在还丁汝昌这个甲午战争最大的悲剧人物以公正。 院内有一株百年紫藤枝繁叶茂,系丁汝昌亲手栽植。<br> 丁汝昌寓所的西院,为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馆名由开国上将叶飞题写。展馆维修,暂停开放。 冷不防,一座中式四方亭后,有一座欧式建筑出现在了蔽日的浓荫之中。 曾经的英国海军刘公岛司令部。<br> 可惜周边杂草丛生,过于荒芜。<br> 除了我俩,再无旁人。<br> 往西看去,见到竖立着水师学堂的石牌。 威海水师学堂,位于丁汝昌寓所西。1889年开工,次年建成。资料称它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处有迹可寻的近代水师学堂?<br> 依旧从东辕门进。<br> 当时的水师学堂总办(校长)由提督丁汝昌兼领。中日甲午战争后,刘公岛陷落,水师学堂也毁于战火,2004年6月威海水师学堂修复开放。 南边的一排为办公楼。 中间的一排为教室。 北边的一排为宿舍。 东边台级之上是食堂。 西边则是戏楼。 从西辕门出。门外不远正对一铁门,是通往黄岛炮台兵器馆的入口,把着锁,不得入内。<br> 水师学堂外,刘公岛西端与黄岛炮台之间,是著名的麻井子船坞。 黛色苍茫环翠微,平明淑气蔼晴晖。<br> 一艘诞生过三位共和国将军的、已经退役的潜水艇停泊在船坞内。 购票可登舰参观,俗人就免了。<br> 501护卫舰,3115小型登陆舰正停泊的码头就是在旗顶山炮台看到的铁码头。<br> 这段废弃的铁轨,是当年北洋海军向码头运送煤炭和弹药的专用轨道。<br> 为什么里面的标语是“提高井惕,保卫祖国”? 换个角度纪录下这两艘战舰停泊在码头的雄姿。<br> 靠近铁码头的北洋海军机械局和屯煤所等历史文物建筑被改建成历史选择展馆。 见证历史选择的,不仅仅有刘公岛! 展馆从民族复兴的大视野,通过全方位展示甲午战争后中国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阐释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 英据42年的痕迹——蒸馏塔:原本是英国兴建的公用事业,主要用于淡化海水,供岛上军民使用,现如今被改造成为中国刻字艺术馆。馆藏200多幅刻字艺术精品。<br> 谁能想象,这片平静的海面曾经有过的腥风血雨?<br> 私营商店旧址:始建于1918年,由殖民政府统一规划建设而成。主体建筑均为二层砖石结构,后均有附属用房。山墙上部及门头刻有中英文商家标志。<br> 又一英租时期的建筑复原,窃以为悲! 龙王庙古木沧桑,难掩朱门风雅。北洋海军时期的刘公岛清代建筑,式样别致,古风犹存。 龙王庙的对面,是一处精致的戏台。 中午在老船长海鲜饭庄用餐后,去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