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冬日之美,在于蓄势待发;教研之美,在于精进不息。课程目标转向素养导向,催生新教学形式与评价方式。如何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思考。2024年1月10日,长沙市名师长沙县北山镇蒿塘中学工作站举办第三次线下研修,主题为“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写作研讨”,活动内容包括课例展示、专题讲座及专家指导。此次活动由蒿塘中学承办,参与人员有长沙教育学院语文学科负责人刘敏、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长王玓、蒿塘中学校长全刚、教科室主任刘康及全体工作站语文学员。</p> 课例研讨1 <p class="ql-block"> 工作站成员、长沙县蒿塘中学唐晴天老师带来《用思想钻探生活 让笔下充满诗意——咏物哲理小诗写作教学》的研讨课。唐老师围绕“诗歌创作”这一训练点,以文段为载体,创设情境,引出诗作;对比研读,总结特点;课后练笔,拓展训练;量表指引,点评修缮。唐老师的课堂层层递进、教学逻辑清晰,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的创作智慧,让同学们的笔下开出闪耀着思想光芒的诗作花朵。</p> 课例研讨2 <p class="ql-block"> 长沙市周玉龙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长王玓老师带来示范课《校园美好事 与君共寻时——记叙文选材指导之校园篇》。王老师精心设计了“对比素材明标准”“推选素材拓思路”和“完善素材源初心”三大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基于“真实”“典型”和“独特”的选材原则,从简单的素材收集逐步展现出个性化的素材记录。整堂课中,王老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根据评价量表进行自评和互评,使学生从被评价者转变为评价的主体。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学习。王老师的课堂充分展现了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回归语文学习本质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学习走向实践,再从实践中深入探索。</p> 专题讲座 <p class="ql-block"> 教研离不开实践,更离不开正确的引领。在课例展示之后,王玓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她强调,初三作文教学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她提倡将作文教学与单元主题和素材积累相结合,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同时,她主张将教学、评价和展示融为一体,每次展评只集中解决一个问题,以此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王老师鼓励我们利用每一次写作课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她的讲座为我们在未来的作文教学中指明了方向,帮助我们拨开了迷雾。</p> 观课议课 <p class="ql-block"> 全体语文学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柳中秀、陈辉宪、刘倩、谢妙香等老师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听课收获和思考。</p> <p class="ql-block"> 蒿塘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熊娟老师做中心发言,她认为唐晴天老师的课创设了有趣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创作兴趣,课堂的创意表达从言语实践中提炼经验,通过评价量表指导提升;王玓老师的课堂真实有效,在真实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独特”性进行挖掘,自始至终以评价量表指导学习活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熊娟老师还从王老师的课和讲座中提取了最值得大家学习推广的策略。</p> 点评总结 <p class="ql-block"> 工作站名师刘敏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她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的精彩课堂,并在写作情境创设、评价量表使用等方面给出了优化建议。她强调了在“教学评一致性”的写作教学中,需要有系统化的构建,并依托支架进行针对性的靶心指导。刘老师指出,写作课不应该仅仅是作文赏析课,而应该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体。她进一步阐释了如何通过搭建和设置习作支架,高效地实现习作指导。最后,她再次强调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堂中的评价应聚焦学习目标,并且要保持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写作水平。</p> <p class="ql-block">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工作站成员将以此次教学研讨活动为契机,深耕习作课堂,深入探索并实践“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写作教学的策略,我们致力于探寻写作教学的真谛,让师生在课堂中共同发现和创造美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字:李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董丹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