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陪伴——电影《三大队》观后偶感②

锦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说说陪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影《三大队》观后偶感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有的朋友问我,第一篇观后感以《任务完成》作为标题是不是有什么深意啊?我说,大概是一语双关吧!“任务完成”,这是影片结尾“程兵”代表“三大队”所作的最后报告,这声报告令我印象深刻,其实,我所写下的很多感想、创作上的很多灵感,也都是由此而来。记得当时,走出电影院,便给自己加了一份任务——写一篇观后感,大家看到《任务完成》便是我的“任务完成”,有了之一足矣,后边的之二、之三能不能写得出、能不能写得好,对我而言都已经不重要了。</p><p class="ql-block"> 原计划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原计划看完电影准备去一趟书店,在那淡墨书香里走一走、站一站,把那手不释卷的新书翻一翻、看一看,来书店不仅仅是为了看书、淘书,更多的是让自己这颗浮躁的心回归沉静、得以安放、找到来处。可是,有了观后感这个“任务”,去书店的计划也便搁置了。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脑海里把电影的情节、自己的感受一遍又一遍回放,首先想到了“选择”、“陪伴”、“70后”、“英雄情结”等几个关键词,这就构成观后感最初的几种选题。回到家,一边听着电影主题曲《人间道》伴奏音乐,一边拿起笔写下提纲、草稿。结果,一篇文章承载不下那么多内容,于是,原本在一起的三篇观后感相继浮出水面。</p><p class="ql-block"> 当我写下第一篇观后感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告诉自己“任务完成”了,后来也就有了那个标题,时间定格在2024年1月12日22:52,观影结束之后第八个小时。第二天上午,心血来潮,修改了初稿,录制成诵读版的“样片”,尽管中途几度哽咽,终归是一气呵成录完,虽然不太理想,但是很多感想都得以表达。有了这个开头,便着手写续篇,也就有了观后感之二——“说说陪伴”。 </p><p class="ql-block"> 其实,前面讲的这些看似平平淡淡,其实没有离开陪伴的话题,观影、台词、任务、计划、书店、路上、文章,不都是一种陪伴吗?</p><p class="ql-block"> 放映厅的灯光</p><p class="ql-block"> 1月12日15:00,当“程兵”站在街口的一组镜头进入观众的视线,也就意味着影片即将落幕。这时,放映厅的灯光点亮了,观影的同事陆续离场。同事姐姐,准备看完电影去打羽毛球,见我没有离开的意思,便问我,咋不走?我说,再看一会儿。或许,这就是一种意犹未尽吧!当放映厅里空空荡荡的只有自己和另一位同事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任何一种陪伴永远是短暂的一程,没有谁是不会离开的,而人生中很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在“一意孤行”,有人陪伴是你的一种幸运,是彼此间的某种缘分,需要你好好去珍惜;没有人陪伴恰是永恒的常态,需要你慢慢来体会。而这样的情景,不正是“程兵”那“千里追凶”的漫漫征途真实的写照吗?</p><p class="ql-block"> 转弯处的回头</p><p class="ql-block"> “程兵”服刑期满出狱后,联系到“三大队”曾经的队友,他们一起陪着师娘来到墓地,祭奠师父。分别时,师娘的那句“都好好的”,朴素的叮嘱里满含深情与期许,此刻无需太多的语言,一个拐弯处的回头,一个道别时的挥手,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师娘似乎在说,青良啊,在地下一定好好地等着我,等我去找你,然后一直陪着你;孩子们啊,你们也好好的,过自己的生活,师父、师娘不用你们陪着……</p><p class="ql-block"> “三大队”的集结</p><p class="ql-block"> 目送师娘远去,“程兵”也背起了行装,与兄弟们道别,决定一个人去追寻那个在逃多年的“疑犯”,从此踏上“千里追凶”的征途,为了那个冰冻在十四岁、没有了体温的小姑娘,为了长眠地下、心有不甘的老师父,也为了自己心里始终没有打开的那个结。人,终究是有情怀的,对人、对事、对自己。于是,兄弟们纷纷表态,为了伸张正义,这“人间道”,我们一个不能少?脱下了警服,我们还是“三大队”,好兄弟,一辈子,陪你一程,咱一起向前走!</p><p class="ql-block"> 进站口的不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马振坤”,第一个离开了这一程“陪伴”。谁都有扛不住的时候,“再不回去,家就没了”,妻子苦过、累过却不离不弃,权衡之下,他作出“离队”</p><p class="ql-block">选择。 我在上一篇中关于选择的话题,就源于这一段故事情节。“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有其难以言说的不舍与无耐,都有其无法割舍的坚定与执着,看似偶然实则必然。”</p><p class="ql-block"> 除夕夜的转身</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离开的是“廖健”,在除夕漫天的焰火、烂漫的烟花中,他选择了放弃,被家族除了名,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求学上进,他怎么能不管呢?</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的牵手</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离开的是“徐一舟”,他找到了河边的爱情,因为“错误”追踪“疑犯”,却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爱人。年轻人要有家庭,要相信爱情。一对年人牵着手,向“师父”道别,其中的不舍与无耐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泅渡</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离开的是“蔡彬”,其实,他是五个人中最为冷静、最为执着的一个,他的冷静在于这次行动可能无功而返,他的执着在于帮助“程兵”走出“我执”的心结。可是,病历单告诉自己,对兄弟的陪伴恐怕也要终止。他略施小计,骗“程兵”下水一个游到对岸,似乎在对“程兵”说,兄弟,我只能“渡”你到此,以后你只能自己“渡”自己了。</p><p class="ql-block"> 小狱友的遇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狱友“阿哲”信守诺言,也是为了正义,遇害了,本该好好活的年轻生命就这样没了。没有谁会责备“程兵”,但“程兵”又怎会少了自责,他也会问自己:这样执着有意义吗?值得吗?</p><p class="ql-block"> 未发出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程兵”也是普通的人,没有了陪伴更容易让人放弃,于是,他在手机上编辑了一条信息“我也找动了”,这里有多少的不舍,有多少的无耐,想发给通讯录上本就不多的朋友,可是,最还是放弃了。</p><p class="ql-block"> 弥留中的不悔</p><p class="ql-block"> “程兵”回到了起点——师父的墓碑之前,师娘讲了很多师父弥留之际的话,包括那一句前后矛盾的转述。其实,师娘是想以规劝“程兵”别再找了,你师父的死与“疑犯”没有关系,不必为此而有什么思想包袱。师娘还说,问老张当警察后悔吗?师父说,不后悔。</p><p class="ql-block"> 小雨点的长大</p><p class="ql-block"> 当“程兵”再度出,准备去贵州时,女儿来送他,用他的手机加了自己的微信,并发来当年的“全家福”,原来女儿真的是当年点歌《少年壮志不言愁》给当警察的爸的那个“小雨点”,这么多年过去了,女儿长大,其实,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支持、陪伴着爸爸……</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酒瓶上的指纹,公园里的双拳,派出所的回头,马路边的落寞,全家福的笑容……影片就此定格!</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要结束这篇观后感时,看到这样一段话,“总有一段路要一个人走,总有一些事要一个人扛,也总有一份孤独需要一个人去承受,人生就是如此,一路行走,一路沉淀,一路相逢又一路告别!”</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我所说的陪伴,这便是我们一生中的“云水禅心”,这便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意孤行……</p><p class="ql-block"> (13-15/1,2024 y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