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蔡庄村</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是泰州高港区重点保护古村落,是宋朝“四大书法名家”之一的蔡襄后裔居住地,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尤以孝义文化、粮油文化和红色文化为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元代,蔡氏先祖蔡襄的后裔蔡济由福建济阳迁至泰兴。其子蔡梦祥被元帝辟举为驸马都尉,元帝将月驄公主下嫁给他。蔡梦祥事父事母至孝,四世同居,元裕宗旌表其日“孝义之门”。明洪武年间( 1368- -1398年),蔡氏后裔蔡富三为避战乱,由泰兴县城蔡家巷迁至延令之北(今蔡庄村所在位置),垒土筑室,繁衍生息。为了不忘驸马都尉蔡梦祥和月驄公主的恩德,取庄名为“郡王庄”。明朝中期,因村域内殷姓和孟姓较多,遂更名为“殷孟庄”。清乾隆年间,因蔡姓聚居人口增多,殷姓、孟姓人口渐少,遂更名为“蔡家庄”。1958- -1963年蔡家庄与孔家桥合并为孔桥大队期间,蔡家庄称“蔡王庄”。1963年,蔡家庄从孔桥大队分设,称“蔡庄大队”。1983年后,蔡庄大队更名为“蔡庄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蔡卫东、蔡建国、蔡绍贵、蔡建华、蔡志强等扬中市的梦祥后裔一行,今天,来到了蔡庄村,参观了蔡家大院,访问了蔡绍友,蔡喜和的儿子等宗亲,并翻阅了有关蔡氏家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纵观蔡庄村的历史,该村遵循以“孝”为本、以“善”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发展孝义文化。元朝,蔡氏族人蔡梦祥因得到皇帝赏识,将月幒公主下嫁于他。泰兴作为其夫妇的世袭地得以分封,蔡梦祥生性至孝,尤精心侍奉老母。明代朝廷旌表其门为“孝义”,清代再次旌表为“蔡孝子之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村中的蔡氏庄园里留有四排25间清朝古迹,古房内有清朝时代的家具以及“文革”时期的宣传标语,房屋附近还有道民国初期的老城墙。此外清朝同治皇帝下诏建造的贞节牌坊和楹联“承孝门义族斯风追羡先绩,兼慈母严亲之教垂裕后昆”,也令后人津津乐道。</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蔡家大院</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坐落于许庄街道蔡庄村蔡家庄自然村,占地面积30亩。1916年, 村域内经营粮食生意的蔡氏富商蔡鑫字少卿(蔡伯阳父亲)在两泰官河北侧批量建房造屋,用于扩大粮油经营销售和居住。“宣泰战役”中蔡伯阳把宅院作为新四军指挥部和后勤物资供给部,带头捐献军粮支援粟裕;著名诗人流沙河、国家级知名中医药专家蔡淦均在蔡庄村出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陈毅司令员的指挥部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蔡家大院初建时占地约30亩,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共有各类房屋55间。此处地理位置适宜,水运发达,蔡鑫经营的粮食储存、粮油加工和转运生意日渐红火,蔡鑫逐渐成为泰兴北乡最大的粮食商户,到蔡家庄落脚的农民也逐渐增多。蔡鑫之子蔡日暄(字伯阳)子承父业,粮油生意越做越大,家业日盛。后来,蔡日暄进一步扩建房屋,增建围墙、炮楼、码头以及晒场等设施,形成颇具规模的蔡家大院建筑群,建筑群的建筑面积一度达5400平方米,房屋最多时有90多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蔡家大院建筑群多是清代建筑设计风格,背北朝南,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分原为蔡日暄拥有,东部分原为蔡日暄的两个弟弟蔡仲寅、蔡叔辰所有,中间用围墙隔开,古色古香,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形成储粮、晒粮、加工与居住为一体的古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蔡氏族人坚守“承孝门义族斯风追羡先绩,兼慈母严亲之教重裕后昆”祖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蔡家大院内汇集了政协工作室、民革中山博爱之家、侨联之家、 党性文化馆、宣泰战役红色文化馆、蔡襄书屋、农产品交易中心、航模馆、农耕文化馆、粮食供给处遗址、面粉机械展馆、乡村影院、校外辅导站、摄影展馆等多重功能单元。蔡家大院内设施齐全,有专人办公,正在积极寻求与有意向的专业运营团队开展合作。此外,蔡家大院内还建设了多个教育基地、工作室等,是集参观、研学、办公、会务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水有源,树有根。</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蔡氏子孙始终坚持把国和家放心中,团结一心,创造美好的家族事业!走在华夏大地,只要你姓蔡,我们就是一家人!天下蔡氏一家亲不再是一句口号,是千千万万的蔡氏族人的心声,我们因姓蔡而骄傲,因姓蔡自豪。秉承先祖遗训家训,积极的传承和发扬蔡氏精神文化!为家族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为蔡氏文化传播添砖加瓦!为蔡氏家人喝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泰兴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东接如皋市,南接靖江市,西濒长江,与扬中市、常州市新北区隔江相望,北邻泰州市姜堰区,东北与南通市海安县接壤。泰兴市内有两条名为蔡家巷的地名,分别为城内蔡家巷和城外蔡家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城内蔡家巷在清朝康熙年间的《泰兴县志》中已有记载,后来在嘉庆年间的《泰兴县志》中也有提及。在一九八二年出版的《江苏省泰兴县地名录》中,五四巷条目下备注为:旧名蔡家巷,解放后改名,取以纪念五四”运动、鼓励青年爱国和解放思想之意。因此,城内蔡家巷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更名为五四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城外蔡家巷位于泰兴城南少西四里,为一个自然村落。在城西公社地名名称蔡巷大队备注栏里写明:以大队部驻蔡家巷而得名。据资料,两个相同的蔡家巷地名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出现变更,城内蔡家巷改为五四巷,城外蔡家巷则为一个农村自然村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公元前1046年西周武王分封诸侯,文王五子、武王三弟叔度封为蔡国,国人以国为姓。蔡国仅存635年被楚国灭,蔡人四处流浪、寻求发展,经河南济阳、江苏镇江、浙江钱塘、福建莆田,再到江苏泰兴。元朝末年南宋名臣蔡襄的后裔济公因降虏有功,受封扬州路总管,其子梦祥被封为元朝驸马都尉,赐泰兴为封地。梦祥公生有九子,文二,文三在㤗兴定住城内。四子“文四公”在元朝被灭后四处无望,迁于夫人贾儒人的老家如皋,是如果蔡氏的始祖,至今已有了600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八闽大地,柯蔡同宗有着三干多年历史的血脉传承,素以“厚道、勤劳”之美德著称。其同宗后裔无论身处哪个时代、迁徙到何方,均心系乡邦、敦厚为人,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当思先祖德,不忘故土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天下蔡氏一家亲!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我姓蔡,我自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我姓蔡,我骄傲!</b></p> <p class="ql-block"> 江苏省泰兴城里、城外,有两个地名相同的蔡家巷。城内的一个,从残缺不全的清康熙《泰兴县志》疆域篇街巷栏目中可以查到这一地名。百余年后嘉庆《泰兴县志》除对此作进一步记载外,也对城外的蔡家巷作注释: 蔡家巷,城南少西四里。一九八二年出版的《江苏省泰兴县地名录》泰兴镇地名名称中,五四巷条目下备注为:旧名蔡家巷,解放后改名,取以纪念“五四”运动、鼓励青年爱国和解放思想之意。而城外的蔡家巷,在城西公社地名名称蔡巷大队备注栏里写明:以大队部驻蔡家巷而得名。据此可知,两个相同的蔡家巷地名,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出现变更。城里蔡家巷, 解放后改名为五四巷;城外蔡家巷,为农村中一个自然村落。</p><p class="ql-block"> 城内蔡家巷,据《泰兴蔡氏家谱》载:蔡性祖籍安徽徽州,泰兴是蔡氏五世蔡梦祥居住地。梦祥父有战功,梦祥本人文武双全,才干出众。元朝时,梦祥得皇帝赏识,将月幒公主下嫁于他,泰兴作为其夫妇的世袭地。传说城内庆云寺是由其夫妇捐助房屋扩建。这支蔡姓奉蔡梦祥为一世祖,并将居住地定名为蔡家巷,编纂家谱时,其堂号定为“双凤堂”。</p><p class="ql-block"> 位于“城南少西四里”的蔡家巷,与城内蔡家巷有何渊源?城外蔡家巷作为昔日西乡蒋华一带农村通往泰兴城的通道,两旁住户多为蔡姓,村中一条从东南到西北,夹在蔡姓住房中间的泥土路,像巷道那样狭窄,遂得名蔡家巷。此地蔡氏后人证实,旧时岁末祭祖,皆到城内蔡家巷祠堂内进行,由此可知,城内、城外蔡氏同宗合谱,皆为元朝驸马蔡梦祥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旧时蔡氏家族为皇亲和泰兴的大族,若遇旱年,曾每每组织求雨仪式。仪式开始,族中长老令众子侄将位于王家巷庙里的禅师菩萨抬出,在其头背插上柳条,两位手持书有“双凤堂”字样长方形木匾的长辈走在前面,身后有两面大锣开道,再后则为求雨人群,抬着放置祭品的平台、抬阁、秋千,以示供菩萨吃喝、休息、玩乐之用。求雨法事起于王家巷,从殷家畈绕一圈,所到之处,万人空巷,热闹至极。</p><p class="ql-block"> 城外蔡家巷,住有四五十户蔡姓人家。村中土路一里多长,南北是条河(上横港),偏东方向有座庙,除村中那条土路外,庙前还有一条小路,名庙家巷。清末,村东一户凌姓迁入后,他姓才陆续搬来。蔡姓住有瓦房,他姓多为草房。路西蔡姓住房后有七八户人家皆为草棚,且大门朝西,名朝西庄。后迁入户渐多,遂有蔡东、蔡西地名。虽说多姓杂居,蔡姓为首居。</p><p class="ql-block"> 虽经时代变迁,蔡姓仍为名门望族。其子弟蔡仲英为满清秀才,后在村中办过小学,声望颇高。其女在国内读完大学后,赴美国留学深造,在解放前,整个泰兴县极为稀罕。其他蔡氏子孙也都十分重视教育。</p><p class="ql-block"> 在时代浪潮裹挟下,蔡姓子弟选择的道路各自不同。北伐战争中,村中蔡毓如南下广州,经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后随军在徐州讨伐张勋辫子军,负伤后救治无效死去。作为总司令蒋介石曾颁发嘉奖令,其后人将此制成匾悬挂于家中墙上,“文革”中被毁,但蔡毓如大名至今仍镌刻于南京忠烈祠碑墙上。其子蔡鹤庚浙江大学肆业,解放前夕从香港碾转至台湾,经其父同学顾祝同介绍,到蒋介石侍从室当秘书,后又弃仕求学,毕业后为台湾经济部农水方面负责人。改革开放后,曾回乡省亲。为回报家乡,其曾在城西投资金城别墅项目,为外资在泰兴第一个进行房产地开发的企业。此后,他又给黄桥人民医院捐赠三台透析机;资助泰兴中学十名贫困学生,供学杂费至大学毕业;与金城别墅项目负责人一道先后给泰兴市慈善总会捐赠一百万元善款;为修建祭祀先人的“敬先堂”,他又与在台湾泰兴同乡会组织成立“泰兴敬先堂筹建委员会”,筹资三百多万元;为解决家乡蔡家巷村民出行方便,他捐助钱款用于修路,在原上横港河上修建一座百龄桥。</p><p class="ql-block"> 另一蔡姓子弟蔡焕章,通过刻苦自学,投身教育岗位,先后在上海、南通等地中学任职。其子蔡学沛曾在国民党空军服役,新中国成立前夕,随整个中队从香港驾机起义飞回内地,成为人民解放军空军航校教练。</p><p class="ql-block"> 又一蔡姓子弟蔡鑫元,家境贫困,由族人资助抚养长大,供其读书至省立吴江师范毕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毗芦市巡警的他在一次日寇下乡扫荡时,曾将一落伍的日本兵活捉除杀,并梟首示众,蔡氏一族引以为荣。然而,汪伪政权时,蔡鑫元利欲薰心,卖主求荣,将日本人领进泰兴城,摇身变为汉奸,当上伪“暂编陆军第十九军”师长。1945年日寇投降后,新四军发起围攻泰兴城战役,在城攻破后被我方活捉,公审后被人民政府处决。</p><p class="ql-block"> 本村朱姓子弟朱德正,在解放战争的残酷岁月中,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佃户有了自已的土地。一家一户经互助组、农业合作社又成为人民公社的一员。改革开放后,蔡巷村变化很大。一九七七年春,本村凌姓子弟凌俊杰,开办村弹簧厂,经过十年艰苦努力,集体经济得以发展壮大,受到乡和县政府的表彰。1999年,在村级体制改革中,凌俊杰被吸收进村级领导班子,当选为党支部书记,后在殷畈、王巷、蔡巷合并为蔡巷村时,又当选为村主任。退休后,在家乡办起泰兴市五金电工工艺厂,实现村民“干活家门口,打工不离村”的理想。1999年新领导班子成立后,为改变蔡家巷村面貌,组织专人宣传发动,募集征资,二年时间内,他们用四十多万元修建一条贯穿全村南北,长达一点五七里的水泥路;组与组之间,先由村民从自家门口修起,困难户由村解决,最后达到道路全部硬质化的目标。在给路道命名时,为纪念泰兴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张鹏举,在其出生地王巷(后合并为蔡巷村),特此冠名为鹏举路。</p><p class="ql-block"> 蔡家巷村史上,曾隶属过捕辖、城厢市、大杨乡、汤阳乡、汤王乡、张桥乡、大生镇、泰兴镇,现为泰兴镇济川街道办辖下的蔡巷村民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现蔡巷村面积约五平方千米,状如长方形玉块的土地上,有着三横三竖三条路, 村道宽阔,并有三三四国道穿越。横贯其间的三条河(金沙中沟、老上横港、新上横港), 河水清澈。各组之间均铺设水泥路,纵然是雨雪天,外出游子回村,坐上汽车都能方便到达。全村22个村民小组共有1071户,3771人,家家户户都住上新房。昔日迁入外来户较多的蔡东生产队,当年十六户人家都是草房,现在册49户,整个小组四排连体别墅,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壮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二O二四年一月十四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