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沪港来了陆军连

马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西沪港原军人俱乐部1971年入伍的老战友李振东回忆,在他服役期间,西沪港曾经驻守有一个陆军连队,在海军码头上还有几条陆军的小艇。根据上级领导的说法,陆军老大哥是来保护我们海军潜艇基地的。那时候正是“时刻准备打仗”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支陆军连队大概是1972年五六月进驻西沪港的,一开始住在黑风口东面山坡上的几排平房里,后来搬到黑风口旁边的二层潜艇宿舍楼,268艇艇员住在楼下,陆军战友住在楼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2年12月26日,支队召开成立大会,军人俱乐部派李振东战友去宁波取片,是坐陆军的小快艇去石沿的。他第一次做这么小的快艇,艇上大概能坐三四个人,开起来很快,就是颠簸的厉害,遇上大一点的风浪,坐在小艇上胆颤心惊,好几次感觉就要翻了。到宁波取到影片,赶回西沪港老礼堂的时候,成立大会还没有结束,主席台上就坐的有东海舰队的首长和支队、基地的领导,陆军的连长和指导员也坐在上面。当天晚上,放映的是一部越南电影《琛姑娘的松林》。以后放电影,值班室都是把礼堂的中心位置给陆军连的战友们留出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陆军老大哥组织紧急集合训练,哨音吹过不久,一百多人的连队迅速集合完毕,雨声把他们出发的声音都掩盖了,只用几分钟就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山谷竹林之间。返回营房的时候,天也亮了,雨也停了。他们的身上全都湿透了,分不出是汗水还是雨水,但他们依旧队伍整齐,没有一点疲惫不堪的样子。因为陆军连队经常半夜三更组织紧急集合训练,搞得周围宿舍的潜艇战友也很紧张,睡不好觉,影响了正常休息。于是,有的潜艇战友就通过领导机关提意见。后来,陆军连队夜里进行紧急集合训练的次数明显的减少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年的七月份是当地农民最忙的季节,这个时候正好是小暑大暑节气。天上太阳暴晒,稻田里的水都觉得发烫。南方俗称“双抢”,割稻、打稻、晒谷、拔秧、插秧、耘田等,实在是累得不行,太阳能把皮肤晒脱一层皮。陆军连的战友们整天忙着和当地下沙村的村民们一起组织“双抢”,几乎天没亮就已经下田参加劳动,干到中午,收队回营,吃过午饭,又集合下田了,有时忙到天黑才收工。劳动期间,他们上身军容风纪严整,下身卷着裤腿,军装全被汗水湿透了,后背起了大片白碱,军帽上也是一圈白碱。南方的稻田里,蚂蟥很多,有时有五六条蚂蟥会同时叮在腿上,他们没有把这个当回事,抬起脚来,用手把蚂蟥拍掉,又继续干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象山有多处山峰都叫白岩山,因为岩石呈白色,色白如玉,故名白岩山。部队驻地附近就有一座白岩山。它的位置在墙头镇孙家村和盛王张村的西侧,因山势险峻,道路崎岖,风景秀美而闻名。山上古树参天,寺庙林立,文革前香火不断,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文革时期僧人被遣散,香火也断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次陆军连组织攀登白岩山,我们司令部的警卫排也参加了,部队首长要求机关的同志也要参加这次活动。吃完早饭,大家开始沿着公路向白岩山方向行进。结果,陆军战友首先登上山顶后,上午10点多钟就回到了营地。警卫排的战友第二批登上山峰,到了中午12点左右才回到住地,而机关的同志们大部分走了一半就回来了。由此可见这支陆军连队的军事素质非常的过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来到西沪港海军潜艇部队驻守的陆军连,有的战友说他们是陆军三连,还有的战友记得他们是陆军五连,至于他们是什么时候离开西沪港的,在我问到的战友里面,已经没有人还记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