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音乐:少年壮志不言愁(美篇)</p><p class="ql-block">模版自建:泉水叮咚</p><p class="ql-block">图/文字编辑:泉水叮咚</p><p class="ql-block">原创 袁培力 梅梓祥书屋 </p><p class="ql-block">2024-01-14 18:00</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铁道兵英烈研究专家林建军战友向我推荐这篇文章, 我看过,以为很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袁培力曾是一名学兵,也是文史作家,发表与出版过多种学术著作,研究学兵可谓“轻车熟路”。这篇作品记叙襄渝铁路建设的概况:地理环境、铁路特点、建设单位等。尤其是简述学兵“来龙去脉”的历史言简意赅,严谨、权威,有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的公众号正好连载“学兵八连的故事”,这篇综合介绍襄渝铁路与学兵的文章,是对“学兵”系列文章的有益补充,乐意再次与学兵“亲密接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向林建军、袁培力战友致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襄渝铁路与陕西三线学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袁培力</span></p> <p class="ql-block"> 1971 年3月31 日,我刚过完 16 岁生日,便坐上敞篷卡车,进了秦岭沣峪口,前往陕南襄渝铁路工地。4月1日抵达连队驻地,驻地在安康县石庙公社石庙沟西坡,背靠秦岭,俯视汉江,对望巴山。时至今日,想起四月的驻地,只有那漫山遍野的油桐花,如白雪流云。所属连队代号是 5853 部队学生2连,由15中、44 中的70级中学毕业生和少数社会青年组成。扛竹挑砖端沙子,打洞架桥备石料,三年风雨倏然而过,1973年7月,退场离开陕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初入社会,便过上军事化集体生活,狂热的理想,艰苦的劳作,为备战而奉献,这段经历难以忘却。但退场后的很多年,我几乎不太回想三线那段日子,说不清是什么原因,可能觉得那段日子过去了就过去吧,持我这种态度的三线人也不少。前些年,三线学生组织活动:如营造三线防护林、革命公园大聚会、三线摄影展、西安日报举办三线征文等,我均没参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开始学习计算机,在互联网上冲浪,进入了一个无垠的知识海洋,迷人亦有趣,深觉知识真是力量。一次小学发小聚会,同学告诉我三线学兵连网站的域名,叫我看看,我便开始浏览这个网站。这是三线学生自己设立的论坛,读了无数的帖子后,百感交集,记忆再次把我拉回到修建襄渝铁路的年代。之前我已获得本科学历,学习中我喜好文史考证,有较专业的训练。我对三线学生连历史的追溯不满足于回忆,而是希望通过更广泛的挖掘资料和更深层次的思考,总结出更全面、准确的三线学生连历史。于是我便开始寻找史料,跑图书馆,上网查找,日积月累,搜集到大量原始资料,开拓了眼界,深化了认识,为研究打下了基础。我曾经是襄渝铁路的一线劳动者,虽然是亲历者,但视野难免局限,现在通过努力,我提高了客观认知高度,陆续写了几十篇有关三线学生连历史的网文,试图把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厘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 2009 年前后,我着力写了一篇《襄渝铁路和陕西三线学兵》,对襄渝铁路修建情况和陕西三线学生的参建情况进行了叙述和阐释,这篇文章在互联网上传播很广,影响较大。作为三线学生的一员,我做了我应该做的,一如当初把青春奉献给三线建设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襄渝铁路是当年我国三线建设中的重点战备工程,东起湖北襄樊,西经陕西南部秦巴山区,南达四川重庆。襄渝铁路沟通了我国西南和中南的铁路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襄渝铁路西段(即渝达段,四川重庆到四川达县)1968 年 4 月展开施工;襄渝铁路东段(即莫胡段,湖北莫家营到湖北胡家营)1969 年 3月展开施工;襄渝铁路中段(即胡达段,湖北胡家营到四川达县)1970 年 3 月展开施工。经过近 6 年奋战,襄渝铁路于1973年10月19日全线接轨通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襄渝铁路全长 915.6 公里,其中从襄樊至莫家营 56 公里这一段是汉丹铁路的一部分,已经在 1960 年建成通车。新修铁路从汉丹铁路莫家营处出岔,经谷城、十堰、白河、旬阳、安康、紫阳、镇巴、万源、达县等地,接入重庆枢纽的珞璜车站,共新建正线 859.6 公里。襄渝铁路新建正线由铁道兵承担修建任务。</p> <p class="ql-block"> 铁道兵修建襄渝铁路共部署了 8 个师、6 个师属团、2 个独立团,计 23.6 万兵力。鄂、陕、川三省动员大量民兵配属铁道兵各师施工。1971年襄渝铁路进入施工高潮时,湖北省动员民兵14 万,陕西省动员民兵和学生民兵 15 万,四川省动员民兵 30 万,三省总计动员民兵 59 万,加上铁道兵 23.6 万兵力,军民筑路大军共达 83万兵力(未计入铁道部等部的工人数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襄渝铁路部分大桥工程由铁道部大桥局承担建设,电气化工程由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承担建设。襄渝铁路除了铁道部外,还有水利电力部、交通部和建筑材料工业部也组织了各自的工人队伍参加会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襄渝铁路沿线山高峰险,川大流急,穿过武当山、大巴山和华蓥山,在仙人渡、旬阳和紫阳三跨汉江,七过将军河,三十三次越过后河,在北碚横跨嘉陵江。全线有隧道 405 座,其中长达3000 多米的隧道 12 座,5000 米以上的隧道 2座;有桥梁 716 座,最高的达 78 米,最长的达1600 多米。桥隧长度占线路总长的 45%。襄渝铁路沿线地质复杂,许多地段上傍悬崖,下临深涧,有 36 座车站股道不得不建在桥上或延伸到隧道里。襄渝铁路的建成,是我国铁路筑路史上的壮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襄渝铁路中段大部分位于陕西省境内,陕西段铁路总长 264 公里。襄渝铁路从湖北省郧县进入陕西,经过安康地区的白河县、旬阳县、安康县和紫阳县,在汉中地区的镇巴县境,穿越大巴山主脊,进入四川省万源县。襄渝铁路陕西段山重水复,地形险峻,人烟稀少,交通困难,施工条件极差,工程尤为艰巨。襄渝铁路陕西段桥隧折合单线长达 215 公里,为线路长度的 81.5%,就是说襄渝铁路陕西段基本是在大山的“肚子”里穿行,是一条“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p> <p class="ql-block"> 襄渝铁路陕西段有两个县——紫阳县和旬阳县不通汽车,当时全国仅有四个县不通汽车,陕南安康地区就占两个。襄渝铁路陕西段从白河县西经旬阳县、安康县到紫阳县这一段是沿着汉江修建,从紫阳县城到镇巴县这一段是南溯汉江的支流任河修建。白河县至旬阳县构元这一段,铁路蜿蜒于汉江南岸的大巴山中;旬阳县构元至紫阳县城这一段,铁路北越汉江穿行在秦岭腰部;紫阳县城到镇巴县巴山乡,铁路南过汉江在大巴山深处向南延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铁道兵在襄渝铁路陕西段部署了重兵。从湖北省郧县胡家营到白河县松潭沟,为铁 13 师;从白河县松潭沟到旬阳县高鼻梁,为铁 10 师;从旬阳县高鼻梁到安康县大竹园,为铁 11 师;从安康县大竹园到紫阳县高滩,为铁 2 师;从紫阳县高滩到镇巴县松树,为铁 6 师;从镇巴县松树到四川省宣汉县毛坝,为铁 8 师。在紫阳县境内,还调入了铁 7 师的部队。有 5 个铁道兵师的师部先后设在陕西境内:铁 13 师(白河县城)、铁 10 师(安康县城)、铁 11 师(安康县城)、铁2 师(紫阳县城)和铁 6 师(紫阳县毛坝镇)。铁道兵兵部还向陕西段调来了铁 1 师 2 团、铁 5师 23团、铁 12 师 60 团、铁 14 师 70 团,进行兵力支援。襄渝铁路陕西段的铺轨任务由铁 1师、铁 5 师和铁 7 师完成。襄渝铁路陕西段沿线没有公路,必须先修公路和便道,才能展开铁路施工。1970 年初陕西省开始突击抢修了 5 条支铁公路(恒紫、渔紫、镇旬、安旬、旬白),陕西省公路局、陕西民兵和铁道兵参与了修建。这 5 条支铁公路和铁道兵、民兵修的便道、林场公路加起来长度达 3140 公里。</p> <p class="ql-block"> 尽管铁道兵在襄渝铁路陕西段布下了重兵,但兵力还是严重不足。当时陕西省有大型水利工程在施工,陕南还有一条三线铁路阳安线(陕西汉中阳平关至陕西安康)也在同时建设,仅阳安线就上路民兵 40 万,陕西省的劳力非常紧张。在国家统筹安排下,陕西省白河境内由湖北省派民兵支援,镇巴县境内由四川省派民兵支援,紫阳县境内也进驻有部分四川民兵,而旬阳、安康、紫阳境内的民兵则由陕西省自己安排。</p><p class="ql-block"> 2107 工程(襄渝铁路代号)陕西省建设指挥部只能组织16 万民兵配属铁 2万民兵配属铁 2 师、铁 10 师和铁 11 师施工,劳力仍不敷用。在省革委会召开的商定派往铁路工地劳力问题的紧急会议上,陕西省领导想起来陕西省 1969 届、1970 届初中毕业生还没上山下乡,商议以锻炼的方式安排他们上铁路工地参加施工,问铁道兵这些学生行不行?铁道兵回复可以,并答应了陕西省革委会把学生和铁道兵编在一起,由部队管理的要求。于是,1970 年 8 月,西安市的 10000 名 1969 届初中毕业生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自愿报名上了三线,和铁道兵和民兵并肩奋战。学生不同于部队,也不同于民兵, 2107 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命名为学生民兵,组成了学生民兵连队。由于学生民兵文化程度高,头脑灵活,学习快,肯吃苦,很快成了桥隧施工的主力军,铁道兵很满意。</p><p class="ql-block"> 1971年,铁道兵又从西安市、宝鸡市、铜川市、宝鸡地区、咸阳地区和渭南地区征招了 15000多名 1970 届初中毕业生上了三线(其中含少数西安市以外的关中地区城镇的 1969 届初中毕业生;还有一些城镇社会青年),这样,陕西省共有两届 25800 名初中毕业学生作为知青上山下乡的一种形式,参加三线建设修建襄渝铁路,其中女学生 5129 名。</p> <p class="ql-block"> 25800 名学生共编为 141 个连队,其中女子连队 26 个,配属于铁 2 师、铁 10 师和铁 11 师,后来铁 1 师 2 团进驻旬阳铁路建设工地,铁 10师所属学生民兵连队中有 4 个连队改属了铁 1师。绝大部分学生民兵连队分布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沿线,连队按部队编制,由部队管理,学生民兵连队的连长、指导员和司务长由陕西省抽调干部担任,铁道兵向学生民兵连队派有军代表协助管理。学生民兵连队当时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一般被简称为“学生连”,也有被简称为“学兵连”的。学生民兵连队退场后,政府和社会上称之为“三线学生连”或“三线学兵连”,学生民兵则被称为“三线学兵”。在学生民兵来源地,政府和民众一般称学生修襄渝铁路为“上三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生民兵连队由 2107 工程陕西省指挥部统一编号,从“2107 工程学生民兵第 1 连”依次排到“2107 工程学生民兵第 141 连”。“学生民兵”和部队、民兵不同,部队、民兵都有自己的师、团、营建制,学生民兵连队没有自己的师、团、营建制,学生民兵连队大多数直接由铁道兵各团和师直属中队管理,所以铁道兵又对学生民兵连队以所属部队单位编号。这样学生民兵连队就有了两个编号,一个是 2107 工程编号,一个是部队编号,襄渝铁路施工中通用的是部队编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生民兵连队是临时建制,性质是知识青年。在襄渝铁路即将接轨通车,绝大部分桥隧工程已经完工的情况下,1973 年 4 月,10000 名1969 届学生民兵退出了三线建设战场,政府分配了工作。1973 年 7 月,15000 名 1970 届学生民兵退出了三线建设战场,政府分配了工作。从1970 年 8 月到 1973 年7月,25000 名陕西学生民兵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奋战了将近 3 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大规模的直接从学校组织初中毕业生到环境艰险的山区修铁路的情况是前所没有的,这支十六七岁的学兵大军,扑上疆场,虎虎生威,能征善战,功勋卓著。没有路开路,没处住自己盖房,大山深处供应困难,常常不能饱腹,但并不影响学兵在施工中拼搏。铁路施工中几乎所有的工种学兵都做过,而且一做就成了行家里手。学兵们流血流汗冲锋在前,有 118 人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襄渝铁路,有 3 人被授予烈士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支生力军的加入,为襄渝铁路的建成,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三线学兵那种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p> <p class="ql-block">文章刊登于中共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历史见证》(口述西安第六辑)</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袁 培 力。1971 年 3 月参加襄渝铁路建设,所属连队为原铁道兵5853部队学生 2 连,驻地在安康县岚河区石庙公社,1973 年 7 月退场后在西安某厂工作。大学学历,文史作家,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出版有学术专著《萧红年谱长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线学兵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选自林建军战友网文)</span></p> <p class="ql-block">2023-03-04 19:45 </p><p class="ql-block">2024-01-14 18:0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