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4日弟子规周末班期末汇总

天使的微笑

<p class="ql-block">  尊敬的各位老师、学长朋友们,大家好。一个学期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又到了尾声。</p><p class="ql-block"> 很感恩各位家长,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一如既往的带着孩子们到周末班学习,家长们的信任也是义工老师们动力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  古人常讲:教学相长,师资道成。老师教导学生,学生也在成就老师,如果没有学生的各种问题,老师也不能通过不断的磨练,把自性的智慧透露出来。所以,与其说老师在教导学生,不如说是学生在成就老师。</p> <p class="ql-block"> 老祖宗教导我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孝为根,核心就是父子有亲,这个亲爱是天性,不是向外学来的,所以,中国传统的教学也叫内学之法,向内求,而不向外求。</p> <p class="ql-block">  有孝就有根,从孝里头表现出来的第一德就是:敬。孝用父母亲做代表,敬用老师做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就是父母与老师密切配合而教成的,缺一不可!教孝劝孝是老师的本分,尊师重道是父母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中国自古以来,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成圣成贤。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所以,当我们自身为了一点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时,不妨多读读历史。</p><p class="ql-block">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国家的兴衰、人物的生死、事业的成败,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当父母有了宽大的心胸,远大的志向时,才能引领孩子走得更高更远。也能把孩子从鸡毛蒜皮的小事中抽离出来。</p> <p class="ql-block">  自周朝以来的两千多年间,史书记载,世事无常,没有穷尽,但在变化中也存在不变的东西,我们从不变的部分中去观察,就会发现,经典里劝善规过的,总是教我们远离灾祸,趋于吉祥。</p> <p class="ql-block">  儿童读经一般都是从五六岁开始,五岁之前是童蒙养正,教以洒扫庭除、生活自理、进退应对之礼,且在生活中日日落实,无有懈怠。否则经典读多了,缺乏落实,就会拿着经典去批评、指责别人,这也是只学文不力行的弊端。</p> <p class="ql-block">  读经用古人的方法,每次只能学一部,一部不能落实,决定不学第二部,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童蒙经典开始,渐渐长大,学会了之后才开始读《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是儒家学术的核心,非常重要。让孩子读得很熟,也要背得很熟,然后给他讲解经义,怎么把经典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中、工作当中,学以致用方能成就。</p> <p class="ql-block">  在教育儿女的时候,家长不能感情用事,感情是溺爱,往往养成儿女不良的习气,到他长大了很难在纠正,那是害了孩子一生。所以,有智慧的父母、理智的父母,对儿女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严格才是真爱,他将来长大成人了,会真正的感激父母。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小时候改,容易!长大了再改,很难!很难!</p> <p class="ql-block">  严加管教,教子要严,夫妻要懂得分工合作。父亲,叫严父;母亲,叫慈母。父亲教导的时候,严厉严谨,母亲疏导的时候,慈悲宽厚。</p><p class="ql-block"> 恩威并重,才能教好孩子。一味严厉,教不好;一味慈爱,也教不好。父母要配合得很好,教导孩子要学会忍、学会让,学会宽恕。</p> <p class="ql-block">  孝为根、敬为本,夫妻配合,尊师重道,以身作则,影响孩子,读史明志,读经明理,儿童读经,不必讲解,不必讨论研究,只是读诵、背诵,读得越熟越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根深蒂固,无师自通。这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法、原理、原则。</p> <p class="ql-block">  愿圣贤教育人才辈出,愿孩子们传承圣学,发扬光大。祝家和人兴🙏</p>

老师

父母

教导

孩子

读经

经典

学生

教育

学会

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