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蔡鸣凤辞店》是底层社会人士的爱情悲剧

陈染

<p class="ql-block">  蔡鸣凤辞店的故事大约发生在民国初年,公元1901年至1913年之前后。也就说,蔡鸣凤和柳凤英如果长寿,活到解放,看到新社会成立,年龄也就七八十来岁不到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蔡鸣凤的故事并非虚构,确有其事。最近几年,有民工在修路时发现了一处墓碑,墓碑上刻着,“朱蔡氏明凤老大人之墓”。报道称,蔡鸣凤:湖北浠水县绿杨乡绿杨桥村人,以故事传世。清末道光年间,在安徽肥西三河镇二龙街,浠水籍商人蔡鸣凤与店姐柳凤英两人以为找到了真爱,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蔡鸣凤被暗害,柳凤英为之申冤撞死在墓碑上。后来蔡鸣凤与柳凤英的故事被改编成《小辞店》,又名《卖饭女》,为全本《菜刀记》中的一折。</p><p class="ql-block"> 《小辞店黄梅戏》是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代表作,严凤英的名字也由戏中人物的名字而得来。</p><p class="ql-block"> 据说该墓为花岗石、大理石结构,高大端庄、富丽堂皇,是清末少有的“豪宅”。正中刻“朱蔡十九世祖明凤大人之墓”、旁刻“清光绪29年(1903年)立”等字样。勘察发现,碑刻有两处令人费解:其一,为何宗姓不是蔡而是朱蔡?其二,为何名字是“明凤”而不是“鸣凤”?</p><p class="ql-block"> 经再三做思想工作,太平寨村82岁的老农蔡某不太情愿地拿出民国初期刊印的家谱,上面明确记载有“启公,字鸣凤……葬于仓安山,甲山庚向”等字样,其中,生卒时间、墓葬特征与墓碑刊刻完全吻合。家谱显示,蔡鸣凤是蔡某的曾祖父。关于古墓,他透露了一个奇闻。他说,祖辈并不富裕,建不起那样的坟墓,是当时太平寨山打石头的几十个石匠一人凿一块砌起来的。隐约听祖辈说,石匠们害怕墓穴中厉鬼出来害人,在墓碑上做了手脚。会不会是故意将“鸣”字避讳改为光明正大的“明”呢?后人不得而知了。至于朱蔡,极有可能是一朱姓人,入赘做了蔡姓人家的上门女婿,安规矩,一般入赘人要改姓,有的地方讲究起来,连名带姓一起随妻家。就像重新换了一个人似的。但也有入赘后,仍然保留本族的姓,或者干脆两姓并行使用。当然生的孩子也随女方家的姓。</p><p class="ql-block"> 柳凤英的传说,在安徽南部几个县区流传盛广。尤其是我们安庆八县一市更是家喻户晓。解放初年或六十年代,望江上了年纪的人,往往看过《小辞店黄梅戏》后说,柳凤英的饭店,我们曾经投宿过,也见过柳凤英本人,人生得好看,服务热情,做事勤快麻利,与蔡鸣凤相好两三年,生了个儿子还是女儿大家并不是很清楚,反正有孩子。我祖父上一辈人,有人也去过合肥三河镇。当时的地名就叫三河镇,因太平天国三河大捷而名扬天下,戏里将三河改成桑河,另有什么隐情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听大人说过我们家乡,在封建社会,婚姻关系是男女之间各相各的好!白天在家里是夫妻相处,一到晚上,男人就出去与自己的相好幽会。而妻子在家等着别人家的女人的丈夫来与自己同床共枕。每每一到天亮,农村里狗就开始狂吠不止,这个时候妻子已经知道,“丈夫”回来了。于是告诉情人走后门出去,免得两个人碰面,就尴尬了,这种关系一直维系到解放才销声匿迹。</p><p class="ql-block"> 在旧社会,喊你做爸爸的,虽然跟你姓蔡,或姓朱,王,李等,实际上没有血缘关系。有血缘关系的,形同陌路,相互之间心知肚明,但仍然装着不认识,因为到了我们这一代已经是极少见了,要算的话,那也是我爷爷一辈的事。《蔡鸣凤辞店黄梅戏》,特别的六十年代人们情有独钟,一到晚上演出,万人空巷。人们仿佛在蔡柳二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本戏就是演自己似的。</p><p class="ql-block"> 蔡鸣凤,回到老家浠水后,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妻子朱莲女,朱氏爱理不理的样子,自己也后悔,想与妻子和好,但妻子柳凤英的那个与岳父朱卯卿学杀猪的相好情人,因占不到便宜,于是起了杀心,一心要致蔡鸣凤于死地,在做案时被正在盗窃的魏大蒜撞见。戏中柳凤英根据地址来寻找蔡鸣凤。最后为蔡鸣凤申冤昭雪。这一段戏很可能是作者添加上去的,不过蔡鸣凤的确是被人害死的。死时年纪很轻,这在当地湖北浠水县闹得沸沸扬扬,各种版本的都有,自古道,赌出盗贼,奸出人命。</p><p class="ql-block"> 尽管《蔡鸣凤辞店》版本众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在封建社会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生活在底层社会的青年男女要想得到婚姻恋爱自由,有的必然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只有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青年男女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意义上的爱情自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