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绿罗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篇(1——10)</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1)</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②。虽在缧绁之中③,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④。</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公冶长:齐国人(或说鲁国人),姓公冶,名长,孔子的高足。</p><p class="ql-block">②妻(qì):把女儿嫁给。</p><p class="ql-block">③缧(léi)绁(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指监狱。</p><p class="ql-block">④子:儿女,此处指女儿。</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曾坐过牢,但不是他的罪过。”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不以一时荣辱待人</p><p class="ql-block">在本章中,孔子在选择女婿的时候,既不看重对方的钱财,也不看重对方的地位,只注重对方的人品,即便是坐过牢也没关系。这说明了孔子有着很强的是非判断能力,以及敢于正视现实的勇气。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弟子是清白,根本就不怕别人在背后议论些什么。孔子不以一时荣辱评价他人,是值得大家学习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孔子的这个智慧,对我们有两个方面的启示。首先是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和对待陷入屈枉之中的人,其次是当我们遭到诬陷应该如何面对。</p><p class="ql-block">这里面,不论是待人也好,自己处世也罢,其中的关键在于客观和信任。正确对待陷入不幸中的他人,出自对他人的真实了解和信任;正确对待自己面临的麻烦,出自对自己的信任。如果没有准确的了解和坚定的信任,就不要轻举妄动。</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2)</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谓南容①:“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②。”</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南容:姓南容,名适(kuò),字子容,孔子的高足。</p><p class="ql-block">②兄之子:孔子的哥哥孔皮,此时已去世,故孔子为侄女主婚。</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评论南容时说:“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不会被罢免;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也可免于刑罚。”就把自己兄长的女儿嫁给了他。</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也表明了南容的贤明与仁德。本章里,孔子说得比较具体,南容善于处世,在治世能有作为,在乱世能保全自己,这也反映了孔子的择人标准。</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3)</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子贱:姓宓(fú),名不齐,字子贱,也是孔子的高足。</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是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获得这种好品德的呢?”</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人文环境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子贱是孔子所有弟子中德行很高的一个,孔子对他进行了褒扬,同时还提出了良好的品德并不是人们先天就具备的,而是与后天的环境有关,尤其是教育环境的好坏。</p><p class="ql-block">孔子认为,宓子贱之所以能够成为君子,成长为才能智慧高超、人格道德完美的人,与他所在的环境不无关系。宓子贱是鲁国人,鲁国在当时是君子之国,贤人众多。正是在这些贤德之人的影响下,再加上个人努力,宓子贱才修成杰出人才。</p><p class="ql-block">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将直接影响到其道德修养的高低。这就像《晏子使楚》中所说的那样,“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见,人文环境的好与坏,可以影响到每一位处在成长中的人。只有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培育出积极健康的一代。相反,不良的人文环境,不但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甚至还会将其引入歧途。若想让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健康的发展下去,一方面要增强自身的道德意识,另一方面要做好净化人文环境的工作,通过切实有效措施,推进人文环境的净化工作,以造就更多的贤德君子。</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 (4)</p><p class="ql-block">【原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①。</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瑚(hú)琏(liǎn):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具,很珍贵。</p><p class="ql-block">【翻译】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用白话讲,就是子贡他自己跑去问孔子,问他的老师,说『赐也何如』,赐是子贡的名,他叫端木赐,字子贡。他对老师自称名,意思说老师您看看我如何?让老师给一个评价。孔子听到他来问,回答得也很中肯,说『子曰:女器也』,你是个器。「器」当然有差别的,有的器是很精贵的器皿、器具;有的器是一个很粗劣的器具。子贡听到老师评论他,说他是个器,那可能已经有点凉水浇头了,于是又问,『曰:何器也?』那你说我是个什么器,到底是哪种器?底下孔子回答说,『曰:瑚琏也』,说你是个瑚琏。 瑚琏到底是什么?是祭祀宗庙的时候,用来装这些祭品用的。夏朝称为「瑚」,殷朝(就是商朝)称为「琏」,所以这是很贵重的,不是一般的器。在孔子眼中,子贡连君子都没做到。但是也很难得,老师评论他是瑚琏,「虽未至于不器」,没到不器这个境界,可是「然为高才大用可知」,子贡也是一个优良之器,大器,他能够做高才大用,他很有才华。</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5)</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或曰:“雍也仁而不佞①。”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囗给②,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雍: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佞(nìng):能言善说,有囗才。</p><p class="ql-block">②御:抵挡,这里指争辩顶嘴。囗给(jǐ):应对敏捷,嘴里随时都有供给的话语。</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没有囗才。”孔子说:“何必要有囗才呢?伶牙俐齿地同别人争辩,常常被人讨厌。我不知道他是否可称得上仁,但为什么要有囗才呢?”</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莫逞囗舌之能</p><p class="ql-block">孔子曾说过,“刚、毅、木、讷,近乎仁。”其中,“木”和“讷”就是少说话,不要逞口舌之利,只有这样才能接近于“仁”的境界。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孔子最反感的便是巧言令色之人。本章孔子借别人对冉雍的评价,再次对好逞口舌之利的行为进行了批评。</p><p class="ql-block">与人争论没有赢家,只会使事情更加糟糕。关于这一点,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把“避免与人争论”列为说服他人的一项重要原则。他认为,一场辩论的结果会使辩论双方比以前更坚持他们的见解,更相信他们的绝对正确性。如果辩论输了,你是真的失败了;可是如果赢了,实际上还是输了。因为你辩论胜了对方,会使对方感觉到自卑,损伤了他的尊严,他会对你的胜利充满怨恨。况且,对方即使在口头上认输,但心里肯定是不会服气的。孔子的言论,与卡耐基的观点异曲同工。</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6)</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使漆雕开仕①,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②。</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若,孔子的高足。</p><p class="ql-block">②说:同“悦”。</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他回答说:“我对这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学而优则仕”,学好知识,就去为官做事。孔子是鼓励学生从政做事的。他让学生漆雕开去出仕,但漆雕开觉得自己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没有充分的把握,想继续学礼,晚点去做官,孔子很满意他这种谦谨的态度,认为他有沉着好学的品行,知道尚须进德修业,而不急着做官,没有沾染上当时社会中流行的急功近利的作风。</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7)</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①,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桴(fú):用来在水面浮行的木排或竹排,大的叫筏,小的叫桴。</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如果主张的确无法推行了,我想乘着木排漂流海外。但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我,但不善于裁夺事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不逞匹夫之勇</p><p class="ql-block">在本章中,孔子在评价子路时说其“好勇”。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好勇斗狠,而是说他凡事全凭血气之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说白了就是遇事比较冲动,处事急躁,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方式是很危险的,一个不小心,就会陷自己于不利。为人处世有时虽然需要果断和勇敢,但却不能因此而鲁莽行事,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p><p class="ql-block">子路是一个急躁冲动的人。从上述言谈中不难看出孔子对子路的批评之严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孔子深知其中的危害。这番批评,目的是为了让子路在平时多收敛些,行为上不要过于偏激,否则于己于人都不利。当然,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对子路的勇敢并不是一味否定,而是中肯客观。在严厉批评的同时,也有所褒扬。褒扬的目的则是为了告诉子路,鲁莽冲动固然不对,但英勇果断却是优点,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是值得表彰的英雄气概。只是勇猛不要过头,要注意把握其中分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在批评子路“好勇”的时候,也是在提醒子路“好勇”不是不可以,但却不能一时脑热,徒逞匹夫之勇。真正值得提倡的“勇”不仅是有法可依,而且还应合乎社会的道德规范。</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8)</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①,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②?”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宰:古代县、邑一级的行政长官。卿大夫的家臣也叫宰。</p><p class="ql-block">②赤:公西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孟武伯问:“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说:“仲由呵,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负责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此章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们各有专长,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主持外交。在孔子看来,最重要的标准——仁,他的学生们都没有达到,这也反映了为仁之难。在孔子心目中,仁的标准很高,是一种理想和完美的人格,故孔子不轻易以仁来许人。</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9) </p><p class="ql-block">【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②。” </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愈.胜过,超过。 ②与:有两种解释:其一,同意、赞成;其二,和。此处取后一种说法。 </p><p class="ql-block">【翻译】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哪个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赶不上他,我和你都赶不上他。” </p><p class="ql-block">【解读】 孔子知道,子贡喜欢比较他人的优缺点,或许对自己认识不清。所以问他说:你和颜回都在我的门下游学,你们俩哪个学的更好一些呢?意思是看他有没有自知之明。子贡说,我怎么敢回敢和颜回相比呀!颜回听说一就知道十了,我闻一才知二,你看差距多大呀?从这里就听得出子贡酸溜溜的味道了。孔子说,弗如也,不如,你确实比不上颜回。但接下来孔子又说,吾与汝弗如也,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孔子很了不起,因为子贡自尊心很强,所以他说不仅是你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这样既教育了子贡,让他知道自己的不足,又不至于让子贡太灰心。而且也显示出了孔子的谦逊。孔子的教育是因材施教灵活变通的教育过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10)</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①。于予与何诛②?"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杇(wū):.同“圬”,指涂饰,粉刷。</p><p class="ql-block">②与(yú):语气词。诛:意为责备、批评。</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如今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的。”</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除了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之外,还发出了关于认识一个人的感慨。读遍 《论语》,这大概是温文尔雅的孔圣人最动肝火的一次震怒了?那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老子骂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老子不说也罢!”</p><p class="ql-block">从这一章的后半部分来看,从“听起言而信其行“到”听其言而观其行“,可知真正让孔子难过的是宰予这个人言而无信。可能他之前向孔子保证自己白天肯定不睡觉,孔子信了,但是没想到发现宰予还是犯了这个毛病,于是破口大骂并发出了这个感慨。</p><p class="ql-block">宰予,在孔子逝世之后,同样是被奉为”十贤“之一,所以这么优秀的学生挨骂恐怕不是不爱学习,上课睡觉,更多可能是因为言而无信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