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头暗香,腊月赏梅

Cjian

<p class="ql-block">南京,春秋战国楚设金陵邑。</p><p class="ql-block">腊月小寒,草木凋谢,万物含藏。然风有信,花有期。行走大小公园,寻梅香,赏蜡梅。</p> 莫愁湖公园。六朝时称横塘,宋、元时即盛名,明朝定都南京后更盛极一时。清乾隆年间,在园内建郁金堂,筑湖心亭,遂成“金陵第一名湖”。 <p class="ql-block">莫愁湖畔,白鹭亭侧的蜡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南朝·谢燮《早梅》 )。 </p> 蜡梅是“先花后叶”的植物。乍寒还暖时,这里却还是“花叶同株”,枝头摇晃。 <p class="ql-block">一份冷香远溢,一番风骨雅韵,恰到好处地点缀着公园里莫愁女那淒美的传说。</p> 雨花台烈士陵园。史载:南梁初年,高僧云光法师曾在此设坛说法,因内容十分精彩,感动佛祖,顷刻间天上落花如雨,因此得名“雨花台”。<div>这是块撒满烈士鲜血的土地。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政变叛变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雨花台变成了国民党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的刑场。22年中,约有近10万的共产党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革命志士、爱国人士在此被杀害,壮烈牺牲。这里现在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面积1.13平方公里。</div> 陵园东侧有梅岗。东晋时期,胡人压境,都城南迁,豫章太守梅赜(zé )带兵抵抗,屯兵在此。为纪念梅赜将军,后人在岗上建梅将军庙,广植梅花,遂称梅岗。到明清时,这里已成梅海,与钟山脚下的梅花山分别称为南京东郊、南郊两大赏梅胜地。<div>梅岗紧邻烈士群雕像。岗上有辛亥革命人马合冢墓、明代方孝孺墓、南宋杨邦乂剖心处、高座寺、江南第二泉等遗跡。</div> 1999年,雨花台风景区复建梅岗,由“访梅亭”、“问梅阁”、“寒香轩”、“曲廊”四部分组成。 梅岗庭院不大,植满春梅(梅花)。岁寒百花凋敝之时,唯有数株蜡梅破蕊。 <p class="ql-block">蜡梅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史,有着悠久的蜡梅文化。由古至今,文人骚客以此寄情,描写蜡梅的诗作更是层出不穷。</p>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喻了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表达了诗人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也要坚持操守的志向。<br>王安石曾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春,王安石罢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被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此时作者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之处,遂写下此诗。 <p class="ql-block">蜡梅集高洁、秀雅、坚贞、刚毅等高贵品格于一身。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给人精神启迪,美的享受。有诗赞美其:“枝横碧玉天然瘦,恋破黄金分外香”(元·耶律楚材 《蜡梅二首》 )。</p> <p class="ql-block">古林公园。建在原古林寺旧址,因寺得名。古林寺建于梁,当时称观音庵,南宋时称古林庵,明代改庵为寺,成为城西巨刹。南北朝时,古林公园一带广植海棠与梅花,风景秀丽。每当早春,梅花盛开,娇蕾多姿,花香四溢。有安徽仕人鲍元,来此赏花,因鲍母小名梅,故见梅而拜,并捐资建“拜梅庵”一座,以缅怀慈母情谊。从此,古林梅花名噪一时,赏梅者络绎不绝。后历代几经兴废,至建国初期,古林寺颓废不堪。1992年,建成中国第三大牡丹、芍药基地;这里还遍植雪松、春梅、黑松、毛竹、腊梅等。</p> <p class="ql-block">赏梅常有“腊梅”“蜡梅”之辨。唐·杜牧在《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羣》中写道:“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意思是这里还算暖和,本该腊月开放的梅花都推迟了。可是,诗中如果说所有腊月开的花,究竟是“腊梅”?还是“蜡梅”?或是“梅花”?</p> <p class="ql-block">腊月。本为岁终的祭名。“腊”字,从“月(肉)”旁,本意“干肉”,就是用肉“冬祭”神灵。在《周易》和《周礼》等著作中就有“腊味”和“肉甫”的记载。因为农历十二月“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所以农历十二月也被称为腊月。</p><p class="ql-block">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p><p class="ql-block">蜡梅开于腊月,故此得名。“蜡”字系周代所用,秦代改用“腊”字。于是,有了蜡梅、腊梅之说。</p> <div>至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苏东坡和黄庭坚,因见黄梅花似蜜蜡,遂将它命名为“蜡梅”。黄庭坚的《戏咏蜡梅二首》诗后留记:“类女功捻蜡而成,京洛人谓之蜡梅”下了更明确的定义,才解决了这个困惑。苏轼则这样写到:“香气似梅,似女工撚蠟所成,因谓蠟梅”,意思是这种花像是女工捻蜡做出来的,所以被称为“蜡梅”。由此蜡梅名噪一时,鼎盛于京师。</div><div>后来,诗家在咏蜡梅诗中,常在“蜡”字上下工夫做文章。例如,宋· 范成大《梅谱》中再说明:“蜡梅本非梅种,以其与梅同时而香,又近之,人言腊时开,故以名,非也。为色正似黄蜡耳。”再如南宋学者王十朋曾赋《腊梅》诗云:“非蜡复非梅,梅将蜡染腮;游蜂见还讶,疑是蜜中来。”</div> <p class="ql-block">蜡梅原名黄梅,又叫黄梅花、香梅、干枝梅等。唐代诗人李商隐称蜡梅为“寒梅”,有“知访寒梅过野塘”的诗句。因蜡梅腊月即放花,为百花之先,是“尽道此花居第一,如何更有百花开”(宋·张舜民的《和陈宪车蜡梅》),又称“早梅”。又因蜡梅花入冬初放,冬尽而结实,故名“冬梅”。宋朝姚宽的《姚氏残语》中又称蜡梅为“寒客”。宋·张先《汉宫春·蜡梅》中“红粉苔墙。透新春消息,梅粉先芳”。宋·范成大 《与游子明同过石湖》诗中也称:“梅粉都皴啼宿雨,柳黄不展噤春寒。”蜡梅又被称“梅粉”......</p> <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腊月开花不叫“腊梅”而是叫“蜡梅”?这也和其花瓣有关系,蜡梅花瓣一般呈现浅黄或者黄色,且其表面有一层蜡质,故得名“蜡梅”。宋·谢翱《蜡梅》中称:“冷艳清香受雪知,雨中谁把蜡为衣”。着意蜡梅是蜡之质感。</p> 明朝的《花疏》中描述“蜡梅是寒花,人以腊月开,故以腊名,非也,为色正似黄蜡耳。”清初《花镜》中也记载:“蜡梅俗称腊梅,一名黄梅,本非梅类,因与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蜡,且腊月开放,故有是名。” 至此,“蜡梅”才是真名。而“腊梅”之名大约是因为它花开于农历的腊月,于是才渐渐以讹传讹。 <div>查阅百科,蜡梅和梅花在植物分类学上实属不同。蜡梅和梅花虽然名字中都“梅”,两花花期接近,但是二者亲缘之间关系甚远,分属于不同的科,蜡梅属于蜡梅科蜡梅属,而梅花则属于蔷薇科。关于蜡梅归属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div> 蜡梅(左)是蜡梅科,梅花(右)是蔷薇科。图源《中国植物志》 <p class="ql-block">蜡梅植物学特征:属落叶灌木,叶卵圆形、椭圆形、宽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有时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急尖至渐尖;先花后叶,芳香,花被片圆形、长圆形、倒卵形、椭圆形或匙形,内部花被片比外部花被片短,基部有爪;果实坛状或倒卵状椭圆形,口部收缩,并具有钻状披针形的被毛附生物。</p> “破苍如凝蜡,粘枝似滴酥”(宋·白玉蟾《蜡梅》)。花谢之后,腊梅花会结出果实,刚开始为青绿色,随后果实慢慢长大,稚嫩的绿色渐渐被成熟的褐色取代,并逐渐干燥,近似木质化。把果实剖开,会发现果托的内部分成多室,每室有一枚粽黑色的果实,整个“果实”是由一个囊状的果托和几枚瘦果构成的,称为聚合瘦果。果实完全成熟后,果托顶端出现小孔并逐渐倾斜,甚至完全倒转,其中的瘦果从孔中倾泻而出。<div>蜡梅的果实有毒,不能食用。但它的根和叶却能入药。</div> <p class="ql-block">“蜡梅”与“梅花”相比:一是花期不同。小寒时节盛开的是“蜡梅”,比梅花早约1个月。唐朝诗圣杜甫在诗词《江梅》中一语道破实情:“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节气上,小寒大寒期间凌寒独自开花的,主要是蜡梅。梅花大面积绽放,基本在立春之后。二是树冠不同。蜡梅为灌木,枝丛生,且直立;而梅花则为小乔木,有主干,可高达10米,常具枝刺,除直枝外,还有垂枝,树冠呈不规则圆头形。三是花色不同。蜡梅以蜡黄为主,而梅花则有白、粉、深红、紫红等颜色。四是叶片不同。蜡梅叶对生,长椭圆形,全缘,而梅花叶互生,叶广卵形至卵形。五是果实不同。蜡梅是蒴果,无果肉,无法食用,而梅花可结出可食用的梅子。</p> 蜡梅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据中国植物志描述,蜡梅的根、叶、花可药用,治咳嗽、久咳,肝胃气痛,中耳炎,治烫火伤,急性结膜炎,暑热、心烦头昏、头痛,咽喉肿痛,食欲不振,失眠,唇疮等。 <p class="ql-block">蜡梅花含挥发油。油中有龙脑、桉油精、芳樟醇、洋蜡梅碱 、异洋蜡梅碱、蜡梅甙、a-胡萝卜素、亚油酸、油酸等化学成分,其中洋腊梅碱有类似士的宁的作用等。</p> 蜡梅盛开于隆冬之际。傲寒吐秀,冷香远溢,可地栽、盆栽或制作盆景,也可在其花蕾含苞欲放时剪下瓶插观赏。 <div>眼前,漫坡的古林蜡梅,暗香浮动、密密匝匝,渐次开放。</div>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文人对梅花情有独钟。有诗感慨:“纵有冬心椽样笔,能描花骨不描香”,说的是再好的画匠也描不出腊梅的香韵。秦代之前,人们着眼的并不是梅花,而是梅的果实。秦汉以来,目光渐渐舒展的人们开始转向于花的欣赏。到了南北朝,“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并予以广泛种植。隋唐至五代,赏梅之风更加盛行,加之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大家的诗咏流传南北,从此一枝素影、深入人心。中华文化有谓“春兰,夏荷,秋菊,冬梅”之说,梅花凭着耐寒的特性,成为代表冬季的花。古人视赏梅为一件雅事,赏梅贵在“探”字,品赏梅花一般着眼于色、香、形、韵、时等方面。</p> 色。花瓣似蜜蜡,清芳凛冽,色彩清亮,晶莹剔透,疏枝怒放。 <div>香。具有“一味真香清且绝”的特点。别具神韵,清逸幽雅,艳而不俗,浓而且清,沁人肺腑、催人欲醉。“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宋·辛弃疾《卜算子修竹翠罗寒》)。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为“冷香”和“暗香”。</div> 形。古人认为“梅以形势为第一”,即形态和姿势。形态有俯、仰、侧、卧、依、盼等;姿势分直立、曲屈、歪斜。其枝虬曲苍劲嶙峋、风韵洒落,饱经沧桑,威武不屈之美。枝条清癯、明晰、色彩和谐,或曲如游龙,或披靡而下,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力度和线的韵律感。 <div>韵。宋·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着为贵。”蜡梅的形态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人们观赏梅韵的标准,则以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谓之“梅韵四贵”。</div> <div>时。探梅赏梅须及时。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古人还认为“花是将开未开好”,即以蜡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div> <div>蜡梅品种多样。明朝李时珍将开小花而香淡者称为狗蝇梅;经接而花疏,开时含口者,名磬口梅;花蜜而香浓,色深黄如紫檀者,名檀香梅,认为是蜡梅之极品……</div> <p class="ql-block">我国蜡梅约有70余个品种,其中较著名的有“素心蜡梅““虎蹄蜡梅”“罄口蜡梅”“狗牙蜡梅”“金钟梅”等传统品种。此外,还有“皇后蜡梅”“虎蹄红丝蜡梅”“金盘玉蕊蜡梅”“银钟蜡梅”白莲蜡梅”“剑红蜡梅”等名优品种。</p> <div>素心蜡梅。先开花后长叶,花开金黄,有浓香,在春季叶子分外浓绿,是腊梅中最名贵的品种。比较耐旱,怕积水渍涝,有“旱不死的素心蜡梅”之说。明清诗人韩程愈曾在《叙花》称之:“其心洁白,其花淡黄,花香芬馥,雅致韵人。”</div><div></div> 狗蝇腊梅。又称狗牙梅、红心腊梅、狗爪腊梅,为腊梅野生种。因其花九出,又称“九英梅”。梅枝较细而发红,叶狭尖而光薄,花小而瓣尖,如同狗牙状。 金钟梅。花大黄色,重瓣,香气浓,因其花开形似金钟而得名。 虎蹄梅。又名十月梅、十月坨,叶子呈黄绿色,花大色黄,花瓣较圆,中心小花瓣微带红紫色,花像虎蹄,香气浓开花早,农历十月即放花,故人称“早梅”。<div><div>宋.苏轼《赠赵景贶蜡梅诗》称:“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也寄物。”</div></div> 罄口蜡梅。花朵较大,花瓣较圆,色深黄,花香较浓。因其花心紫色,又称“檀香梅”。又因其盛开的时候常常半含,似僧磬之口,故名磬口蜡梅。宋·范成大 《范村梅谱》曰:“蜡梅”经接,花疏,虽盛开,花常半含,名磬口梅。言似僧磬之口也。亦省作“ 磬口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诗云:“山茶花寳珠称贵,蜡梅花磬口方香”。 自古描写蜡梅的诗作不乏有好诗篇。如宋爱国诗人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即使凋零碾成了泥土,梅花的清香依旧不会改变。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表达了诗人一生忠贞爱国,坚持抗金,表达他的这种精神就像梅花一样至死不渝,成为咏梅词中的绝唱。 “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清·宁调元《早梅》 )。一首咏物诗。借早梅抒情,以其朴实的语言描写梅花孤高挺秀形象,从而巧妙地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志在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 <div>宋·王诜《花心动·蜡梅》中:“春欲来时,看雪里、新梅品流珍绝。气韵楚江,颜色中央,数朵巧镕香蜡。”</div> 宋·高荷《蜡梅》写道: “少熔蜡泪装应似,多爇龙涎臭不如;只恐春风有机事,夜来开破几丸书。”诗意是:熔化的蜡汁妆点了它的花瓣,再多的龙涎香也比不上它的芬芳。也许春风要从这蜡丸中探取机密?一夜之间便有几朵在枝头开放!<br>诗词前面二句说蜡梅黄如蜡汁,香胜龙涎,虽形容准确。然后两句则使全诗陡然生辉。蜡梅的花蕾状似蜡丸,而蜡丸是古人用来传递机密信件的,所以诗人说春风吹开蜡梅犹如拆破蜡丸探取机密。不但取譬奇特,而且写出了蜡梅开花的动态过程,从而显得生机盎然。 <p class="ql-block">再如南宋·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酷爱梅花,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咏梅的诗词,对于梅花高洁而不屈的品性,诗人最是赞赏,他自己坎坷的一生也正是梅花的写照。</p> 夕阳洒落的光芒,映照在脂玉般的花瓣上。冷香摇曳,疏影雅趣,俨然“色轻花更艳,体弱香自永。玉质金作裳,山明风弄影”(宋·陈师道《和豫章公黄梅》)。 宋·杨万里在《蜡梅》中描述:“天向梅梢别出奇,国香未许世人知;殷勤滴蜡缄封却,偷被霜风拆一枝”。诗词不仅写出了蜡梅于不经意间悄然绽开的景象,而且写出了诗人对此景象的惊讶、欣喜之情。 一枝、一桠、一朵,自成风韵诗意。 “如何此枝上,似蜡更芬芳”(宋·姜特立《蜡梅》)。 红色花蕊配嫩黄花瓣,灵动可人。“冻蕾含香蜡点匀,古来幽谷有佳人”(金·赵伯成《蜡梅二首其一 》)。 <p class="ql-block">枝干苍劲,花色金黄,芳香浓郁。“别作一家春,故畹已禾黍。黄香从何来,谁为东风主”(元·仇远《蜡梅》)。</p> “岁晚略无花可采,却将香蜡叱成花”(宋·杨万里《蜡梅四首》)。以“蜡”喻花,写得贴切得体,妙趣横生。 甘家大院。又名甘熙故居、甘熙宅第。清代著名文人、方志学家甘熙的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俗称“九十九间半”,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div>甘熙故居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在这里可以领略传统民居建筑的优雅精致,阅读一个家族千年的兴衰历史,感受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div> 小园亭前的蜡梅,“一花香十里,更值满枝开”(宋·陈与义 《同家弟赋蜡梅诗得四绝句》)。 <p class="ql-block">古代房屋社会等级制度深严。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是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居民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这半间既表示没达一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房间162间。</p> <div>城市靠记忆存在。追溯甘氏先祖,有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甘茂,12岁为相的神童甘罗,三国东吴名将甘宁、甘卓祖孙,江南大侠甘凤池等。晚清,甘家出了一个甘熙,与曾国藩是同榜进士,可他藏书的兴趣比做官大,走吴访越,到处搜集善本孤本、珍稀的金石书画......因此,门饰窗雕都非常讲究。</div> 有时候,古朴的东西需要颜色陪衬。淡黄的阳光,斑驳的门窗,剥落的灰墙,苍老的藤蔓......当然还有冬日里明媚的蜡梅花黄。 <div>斗转星移,岁月变幻,传统总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得以积淀。此刻,走进晚清,民宅沧桑,抚摸历史,再赏蜡梅,嗅闻幽香,品茗闲聊,不失为一种惬意......</div> 玄武湖公园。岁暮天寒,冬季萧瑟。这里曾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皇家湖泊园林,也是当代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 景区情侣园二号门的数株蜡梅,陆续绽放,渐入佳境。“旦评人物尚雌黄,草木何妨定短长。试问清芳谁第一,蜡梅花冠百花香”(宋·潘良贵《蜡梅三绝》)。 花蕾星星点点,恍若璀璨。 不争不抢,自在芬芳。 尽显遒曲之姿,为冬日增添一抹明亮的色彩。 <p class="ql-block">清丽孤傲,氤氲而来,成就一道独特风景。</p> 梁洲金陵盆景园的蜡梅。“白璧黄金取意裁,极知变态自江梅。风流一样香仍好,共趁春前腊后开”(宋·韩元吉《蜡梅》)。 <div>“孤芳移种自仙家,故着轻黄映日华。举世但知梅蕊白,不知还有蜡梅花”(宋·潘良贵《蜡梅三绝其一》)。</div> 暗香倾城,却不张扬。 寒冬凛冽,百花凋零,唯枝头“碎金”清丽傲骨。“不肯皎然争腊雪,只将孤艳付幽香”(宋·郑刚中《腊梅》)。 梁州北端有闻鸡亭,重檐四角,蜡梅掩映。南朝时,齐武帝萧赜喜欢打猎,常深夜出宫,赴琅琊山猎兽,尽兴才归。行至玄武湖时,天刚破晓,鸡啼声正好传到这里。闻鸡亭由此得名。 环洲内湖岸边一株蜡梅,临水而立。日子庸常,却有着细碎的惊喜。 樱洲长廊旁星点璀璨。樱洲长廊,上世纪50年代宋庆龄捐建,因为宋庆龄当时担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当时被命名为“中苏友好长廊”。 蜡花点点,环洲喇嘛庙的诺那塔,映印于水。 枝条倒悬。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将蜡梅水镜演绎得简洁而唯美。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所以是生命的干枯...... <p class="ql-block">“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二首其一》)。被称为“梅妻鹤子”的诗人林逋,七言律诗中的一句将蜡梅写得清幽香逸,超凡脱俗,俏丽可人,写照传神、言近旨远,提升了梅的品格,丰实了作品的境界,读来口齿噙香,令人赞叹,誉为千古咏梅绝唱。</p> <p class="ql-block">林逋在《山园小梅二首其二》中则写道:“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诗中喻梅花似剪碎的丝织品绢精细轻薄,油酥般滋润柔美。“向背”、“稀稠”描绘了在丽日高照下的梅花风姿。从白天到日落,尽享春天温暖,“霜深应怯”的顾虑大可不必。赞美梅花孤高绝俗品性:清新鲜艳的梅花只能让隔壁的僧人怜爱,尽管它很冷落,但还是不愿让俗人来观赏。把“邻僧”和“俗客”对举,将佛门信奉清净无为与隐逸之士思想合拍。从而回忆在梅花盛开、酒旗飘拂的江南路上,微风吹过,梅花簌簌地坠到马鞍上,让人吟诗情形。以此作结,饶有情趣地表达对梅花的无比深情。</p> 疏影,黄花,清浅。增添冬日里一抹明亮。 颇有“香闻流水处”(明·道源《早梅》)的意境。 <p class="ql-block">朵朵明黄色的小花,在清冷的风中摇曳生姿。</p> 俨然一幅水墨丹青。“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明·徐渭《王元章倒枝画梅 》)。 漫步幽深曲径,湖畔馥郁芳香。 一抹鹅黄随风摇曳,给凛冽的天地增添活力。 <div>星星点点之间,若有似无散发着幽香。</div> 点点金黄,映衬着游人泛舟湖面。 冬日萧索,就此一抹明丽。 瞻园。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初为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府第的西圃。清顺治二年,成为江南行省的左布政使署。太平天国时期,是东王杨秀清的府第。民国时,江苏省长公署、国民政府内政部、水利委员会、中统局、宪兵司令部看守所等政府机关曾设园内。<div>“瞻园”二字以宋·欧阳修诗句“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名。乾隆下江南时,曾驻跸此园,并题字“瞻园”二字。瞻园全园面积仅8亩,但园林要素要素丰富,游廊盘曲,轩榭亭亭,三环水抱,布局典雅精致。是南京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园林,素有“金陵第一园”美誉。</div> <div>瞻园。素以山石取胜,也是赏梅佳地。据记载,瞻园自明代始植梅,到了清代更以梅花取胜。清代诗人袁枚在《瞻园十咏》中曾感慨:“ 环植寒梅处,横斜画阁东。一轮明月照,满树白云空。春到孤亭上,香闻大雪中。”</div> <div>重亭叠院,曲折回廊。融于自然,富于变化。正如《园冶》上说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作为江南私家园林,建筑轻巧、玲珑、活泼、纤细、通透、朴素、淡雅,表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div> <div>蜡梅与假山、古典建筑相呼应;与南天竹、沿阶草、桂花、竹类、鸡爪槭、牡丹、茶梅等植物搭配,共同营造出花期绵长、季相丰富、空间变幻的景观,有着古典园林独有的人文雅致与审美意蕴。</div> 数丛尽芳菲,正是赏梅时。<br> 鹅黄斑驳,枝干飘逸。在粉墙黛瓦、亭台楼阁映衬中,尽显清冷傲骨。 <div>瞻园种植以“素心梅”为主,又称“荷花梅”。气质优雅,花色独特,气味芬芳,底蕴深厚,不失为金陵腊月的当家花旦。</div> 流年辗转,寒冬岁末,枝头点点,暗香浮动。 蜡梅标配古屋,带来温暖和欢喜。 <div>“还恐人嫌梅太白,故来枝上尽涂黄”(宋·吴芾《蜡梅二首其一》)。600年的瞻园,依然散发着幽幽花香。<br></div> 庭院中的牡丹台。以蜡梅为主景,点缀岩石、假山;因台上一株牡丹名冠“绛纱笼玉”,为牡丹中上品,已有百年历史。牡丹旁还有芍药、蜡梅、红枫等。每至花期,如袁枚所说:“一自清溪拥绛纱,年年冷处受繁华”。萧瑟寒冬,在灰瓦白墙的映衬下,宛若一幅立体的中国水墨梅石图。 一树繁花,凌寒独开。 冻蕊尤香,风味殊胜。“一种佳名两字猜,蜜脾融液腊中开。雪花不敢迷真色,风格都缘不是梅”(宋·王洋 《郑顾道惠腊梅二首其二》)。 一柱石笋,蜡梅掩映,高蹲如塔。 <div>蜡梅朵朵,环绕抱石,摇曳生姿。</div> <div>蜡梅高洁,犹如清歌。</div> 嫩黄色的花朵,孕育着令人惊叹的芬芳。那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畅快,一种如梦如幻的诗情,如同一丝灿烂而柔和的阳光,浸润着冬天的寒冷。 蜡梅寻香正当时。“栗玉圆雕蕾,金钟细著行”(宋·杨万里《蜡梅》)。眉睫之间,春天就要姗姗到来。 假山是瞻园的主景和骨干。北假山系明代园林遗存,设计精妙,叠筑严谨,由体态各异的太湖石堆砌成。规模宏大,临水面壁,纵深山谷,谷上旱桥。石山体积虽大而中空,山中有瞻石、伏虎、三猿等洞壑,为不可多得的叠山佳作。 循着淡香,西假山上侧有一方亭,唤作“岁寒亭”。 岁寒亭前蜡梅盛放。如磬的花型,星星点点,鹅黄斑驳,枝干或遒劲或飘逸,在亭台楼阁映衬中,尽显清冷傲骨。 <div>“岁寒亭”匾额为武中奇手书,系瞻园最大且最精巧之亭。亭前遍植松、竹、梅,故名,亦称“三友亭”。</div> 穿梭千姿百态假山,树树蜡梅香气四溢。 嫩黄透亮,满树繁花。“涧梅寒正发,莫信笛中吹 。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折惊山鸟散,携任野蜂随。今日从公醉,何人倒接离”(唐·许浑《闻薛先辈陪大夫看早梅因寄》)。诗人慨叹:那些花儿素颜绝伦,就好比雪花开满树上,微风吹过,一阵阵淡淡的清香溢满枝头......<br> 蜡梅盛开,傲立枝头。黄灿灿地吐向冬日的天空,恍然蓝天暖阳下,春天已不远。 “腊梅好好花枝閒,官亭楚楚岁事阑。思量穷冬损情思,感激芳意生容颜”(宋·《林亦之奉酬监镇梁丈所惠腊梅之什》)。<br> <p class="ql-block">太阳洒落的光芒,映照在脂玉般的蜡梅花瓣上。江南少有西伯利亚寒流侵袭,蜡梅叶花同挂是常态。感谢园林工人,为了给游客增强观感,辛苦地将枝条上的枯叶,一片一片摘除、清理......</p> 无叶相杂的蜡梅花树,枝干遒劲盘曲,疏落有致,金黄点点,沧桑古朴,芬芳四溢,尽现曼妙身姿。 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作有《清平乐·年年雪里》:“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ruó)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李清照生活在两宋相交之际,她早年无忧无虑,家境优渥,“靖康之耻”后,她的人生被彻底改变,甚至说是落魄。该词中以最沧桑的一枝梅花,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写尽人生不易,道尽悲欢离合,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全词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如今,微风掠过梅林,徜徉在花丛中,嗅着蜡梅淡香,却是岁月静好。 灰瓦白墙下,悄然开放的蜡梅,展示着独特的江南风韵,多许诗意与浪漫。 漫步水石之间。亭台楼阁、回廊水榭、天鹅优雅,寒梅飘香……“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唐·张谓《早梅》)。诗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 清姿,是它的颜值;清纯,是它的品格;清香,是它的韵味。 人说欣赏蜡梅,宜晴宜雨。当阳光灿烂之时,黄灿灿的花朵,衬着纯净如洗的蓝天,鲜亮,温暖,耀人眼目。 尚若雨天赏蜡梅。蜡梅之蜡,须得雨水濡透,方显其“色如蜜蜡”之晶莹剔透,再加上枝头、叶尖、花瓣之上泫然欲滴的水珠,更添灵动之气。<div>宋·谢翱《蜡梅》说到:“冷艳清香受雪知,雨中谁把蜡为衣。蜜房做就花枝色,留得蜜蜂宿不归。”意思是:蜡梅的清香与冷艳,愈是寒冷之时,越是突出。雪中闻花香,雨中赏黄花。那花儿好像是蜜房做成的,一色儿的黄,又甜又香,里面一定也住了不少蜜蜂吧?它们定是留恋花香与温暖,沉醉其中,不肯再离开了。若是可以,我也想以花为房,做一个好梦呢。</div> 再走花厅。迎面一窗,梅枝横陈,别具一格。让人顿生“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p class="ql-block">宋·黄庭坚《短韵奉乞腊梅》诗说:“卧云庄上残花笑,香似早梅开不迟。浅色春衫弄风日,遣来当为作新诗。”</p><p class="ql-block">诗文意思:卧云庄上的花已经残了,蜡梅却开得正热闹呢,一张张笑脸,能将人融化。蜡梅就如同早春的梅花,但是开得更早。它就像是穿着浅色衣衫的姑娘,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摇曳着,让人欢喜。我不由得细细观赏,并且为它写上新诗,表达心中的爱意。</p> 园景幽香,花苞轻浅。一番江南风韵,诗情画意。“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这是诗人所创作的唯一一首寄给情人的词。全词感情真挚,迂回曲折,流转自然,营造了一个慨叹韶光易逝、人生易老,身处他乡,缺少知音,对故土拥有无限依恋与思念的主人公形象。 白墙的映衬下,犹如点染星星点点的雅致鹅黄,宛若一幅立体的水墨图。 古屋、花窗、蜡梅相呼应。“程式园当尺五天,千金争赏当凭朱兰。莫因今日家家有,便作寻常两等看”(宋·周紫芝《蜡梅》)。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金·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 北宋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有一首诗《次韵秦少章蜡梅》:“底处娇黄蜡样梅,幽香解向晚寒开。故人未寄岭头信,先报江南春意来”。蜡梅都开了,春天还会远么? “去年不见腊梅开,准拟新枝恰恰来。芳菲意浅姿容淡,忆得素儿如此梅”(宋·晁无咎《谢王立之送蜡梅五首其五》)。 蜡梅与花窗适配。透过镂空的窗户欣赏,可领略别样的风姿。 幽窗,白墙,黄花,已成极致。<div>有道:“镜里素娥容貌改,铅华净洗试新妆。纤葩微沁蜂须蜜,疏蕊中凝凤髓香。苒苒仙姿含淡白,盈盈宫粉带轻黄。先迎蜡雪留孤迹,独倚春风压众芳”(元·周巽《蜡梅其一》)。诗意说:镜里的美女,容貌是如此清丽脱俗,洗尽了铅华,试试新妆。花儿微沁着蜂蜜的黄,疏蕊中却有着凤髓的奇香。蜡梅仙姿苒苒,轻轻涂抹着蜜黄。妆扮好了,迎着寒冬,先于百花绽放,等春天归来时,它已成为冬日的传奇,陪伴着人们,度过了最难熬的日子。</div> 黄花伴飞檐。 窗花同在框。 花房定格窗。 数丛尽芳菲,正是赏梅时。 “蝶采花成蜡,还将蜡染花。一经坡谷眼,名字压群芳”(宋·王十朋《蜡梅》)。 感受蜡梅的勃勃生机,或举着手机、相机,记录下美好时刻。 “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宋·陈亮 《咏梅》)。诗文述说:稀疏的梅树枝条横斜着,洁白如玉,刚劲有力;花萼上点缀着颗颗雪珠,反射出晶莹的光彩。有一朵梅花竟然先开了,竞吐芳香的百花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梅花呀,要把春天到来的信息传递,又哪怕那雪压冰欺!玉笛呀,不要再反复吹奏《梅花落》的曲子了,因为春神正在主宰着人间。 人们喜欢蜡梅。不仅只是因为她有“香自苦寒来”的风骨、“她在丛中笑”的怡然,更有“清姿瘦影立悬崖,幽香润万家”的情怀。 薇亭。一座倚长廊而建的歇山卷棚顶半亭。 亭联“道德为原本;知识极诚明”为时任“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监督(相当现校长)李瑞清所撰,强调了“德”和“才”的同等重要。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明·道远《早梅》)。 船坊。三面临水,舫首开放,筑一小月台。船坊上书有“盈盈一水间”匾额,由清代著名书法家杨沂孙书写。不由使人联想古诗的后半句“脉脉不得语”。选自南朝梁箫统编《文选》收录的《古诗十九首》。 赏梅须有诗情画意。步移景异,或驻足于厅堂,或漫步在水石之间,亭台古建,清幽水石,蜡梅淡雅的香气与清新的姿态,与周边的环境相映成趣,共同诉说着独属于瞻园的诗话与古韵。 一半诗意,一半烟火。静妙堂是瞻园中的主体建筑物,建于明代,为三开间附前廊的硬山建筑。室内以隔扇分割为南北鸳鸯厅。坐北朝南,面对南假山,西靠西假山,北望北假山。南面临水,建筑前专门做了挑檐和月台,使得堂也可以像轩一样临于水面。 堂前南假山上“嫩黄染就蜂须巧,香压团枝”(宋·李之仪《丑奴儿·谢人寄蜡梅》)。 <div>有道:“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南北朝·庾信《梅花诗》)。<br>庾信,庾肩吾之子,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其家“七世举秀才”、“ 五代有文集”,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他的诗赋在中国赋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将两汉以散文入赋变为以骈文入赋。使赋更具有形式美,将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的文学成就,也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div> <p class="ql-block">行将结束瞻园赏梅离园,东侧围墙处数株蜡梅在阳光下,让人眼前豁然一亮,墙影斑驳,分外通透,花朵金黄,香气袭人。</p><p class="ql-block">南北朝鲍照《中兴歌十首》其十曰:“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p><p class="ql-block">诗人鲍照,南北朝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歌注意描写山水,讲究对仗和辞藻。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鲍照和庾信合称“南照北信”。</p> 宋·张镃《种腊梅喜成其一》诗曰:“道旁方讶扑人香,金蓓花开满担装。尚有松钗挂枝杪,买归偏称插山堂。”<br>诗人感触道路旁忽然有香气袭来,原来是金色的蜡梅花装满了担子。还有一些松枝挂在蜡梅花枝上,更添了光彩。寒冷的冬日里,有花可赏,生活也更有趣味了。种花之人欢喜,买花之人也是如此啊。<br> “气韵楚江,颜色中央。数朵巧镕香蜡”(宋·王诜《花心动·蜡梅》)。 “天然金蕊冠群英,谁信鹅黄染得成。昨夜南枝报春信,摘来香露月中清”(宋·朱淑真《蜡梅》)。<br>诗人感慨:蜡梅天然吐露金蕊,将其他花儿都比了下去啊。它染了一身鹅黄色,最是迷人呢。昨夜南枝报告春的消息,我特意摘来一枝,只见月下蜡梅更加美丽,香气也更浓了。春天便在我手上了啊。 宋·戴复古在《腊梅二首其一》云:“篱菊抱香死,化入岁寒枝。依然色尚黄,雪中开更奇”。赞美它有娇俏的金黄,如蜡的质感,如同冬天的篱落之菊,却独放在岁寒枝头,于苍茫寥落的冬天,冰天雪地中开出鲜明色彩。 <div>“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耒《寒夜》)。诗文意思:冬夜有客来访,一杯热茶当美酒,围坐炉前,火炉炭火刚红,水便在壶里沸腾。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div> 明孝陵金水桥。又称五龙桥,它与陵宫处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桥身作石构单曲拱桥样式,原桥排列5座,与正北方200米处的5孔陵门一一对应,现仅存3座,桥基和两岸石堤是原物。 陵宫内左右两侧有大片自然分布的蜡梅。占地80余亩,共植蜡梅3000余株,涵盖3大品种群,60多个品种,其中国际登录品种有4个。此时,正值“破腊惊春意,凌寒试晓妆”(宋·尤袤《蜡梅》)。未见其花先闻其香,让人迫不及待地去寻找其源头......<br> <div>放眼这里,悄无声息,蔚为壮观。</div> “天工戏剪百花房,夺尽人工更有香”(宋·黄庭坚 《蜡梅》)。蜡梅所在,香气萦绕,清淡悠远而特别。 在这里邂逅的,不仅有绽放的蜡梅,也有灵动的梅花鹿。它跃动在草地林间,与蜡梅相映成趣,是严冬里温暖动人的生机。 满眼金黄,香气盈庭。“春满紫绡裳,淡黄宫样妆。蔷薇露下色,山麝晚来香。月下开金盏,风前换玉裳。沿馀风骨在,疏影卧寒塘”(元·叶颙《蜡梅》)。诗意春色已在眼前,看那蜡梅,妆扮得黄黄,别有一番风韵。它有着蔷薇的颜色,也有着山麝的香气。月光之下,蜡梅捧出了朵朵金盏,在寒风之中,一身清雅自在。蜡梅亦有梅的风骨啊,稀疏花影卧于寒冷的池塘,是冬日现成的图画。 井亭边的梅花已竞放。清枝萧疏,蜡花点点,成为冬日里最暖的色调。 进入文武方门。冷冽的空气中透着香甜,蜡梅以其独特的花姿,成为陵宫内一处宁静所在。 古老的宫门,朱红色映衬着灿黄花蕾。从此,画风大变。 <p class="ql-block">这里充满诗意和优雅的中式美学。一幅皇家园林典雅、古朴、厚重的蜡梅画面,静静地呈现在眼前。</p> <div>中国美学向来强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神采为上。蜡梅自身的色、香、形个性,正能体现出神形兼备的整体美。</div> <div>在浩如烟海的咏花诗词中,以梅为对象者最多。人们爱它的风韵、神形、品格和节操,将其当作岁寒三友之一,盛赞它傲霜斗雪的品性。</div> 古人从而为之吟诗作画,泼墨抒情:“天下三春无正色,人间一味有真香”(宋·舒坦《和王尉早梅二首》);说的便是它的香而不浊、持久难忘。“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宋·黄庭坚《从张仲谋乞蜡梅》);说的便是它的不合世俗的姿色。“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旌表》);说的便是它的孤傲与决绝;“何方可化身干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宋·陆游《梅花绝句二首·其一》);则说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自己变化成数亿身影呢?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而元代著名诗人耶律楚材《蜡梅》中两联堪称众多吟咏蜡梅名句之冠:“枝横碧玉天然瘦,蕾破黄金分外香。反被素英浑淡抹。却嫌红艳太浓妆。”有描有述,别有韵味......<br> 宋·辛弃疾《临江仙·探梅》中云:“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其闲居带湖十年,壮志雄心的磊落英豪来说,是多么漫长而痛苦的消磨,矢志收复河山,金戈铁马踏遍塞北江南,困顿不起,大志难伸,只得从雪梅那里寻找到精神和人格的寄托。 元·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br> <div>淡雅玲珑,芳香立体。冷清的寒冬腊月,蜡梅试图让人们领会:冷,才有真味;清,更见深情。“红粉苔墙。透新春消息,梅粉先芳”(宋·张先《汉宫春·蜡梅》)。</div> 北宋黄庭坚描述其“金蓓锁春寒,恼人香未展,虽无桃李颜,风味极不浅”,咏叹蜡梅花在春寒料峭之时含苞欲放的风雅。其细枝绽香的树形、浅黄明丽的花色、沁人心脾的花香是冬日里一抹亮丽的风景,正如《长物志》所言“寒月庭除,亦不可无”。 <p class="ql-block">宫门两侧,红墙根下蜡梅开。唐·刘禹锡《庭梅咏寄人》:“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p><p class="ql-block">这是刘禹锡寄给朋友的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也是对友人的劝勉。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抒情手法。表达诗人作为一个大臣,决心要辅佐治理大国,要匡正社会风气,就自然要敢为人先,敢于经常冒犯恶劣的政治环境,哪怕可能徒然无用,也得耐得住寂寞,更不要怕被那些小人和宠臣嘲笑或鄙视。这首诗让我们俨然看到一个皇上早朝时,比谁都早来,又一心要匡复朝廷颓靡的氛围的老臣形象。</p> “满面宫妆淡淡黄,绛纱封蜡贮幽香,遥怜未识花消息,乞与一枝收断肠”(宋·张孝祥《蜡梅》)。从其色香入手,吟咏蜡梅傲霜斗雪、品格不俗。 宋·卢梅坡写有《雪梅(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大致意思是:梅花和雪花并存,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难坏了诗人不好写评判的文章。其实两者相比,论颜色晶莹洁白梅花差雪花三分,若是论香气,雪花又输给梅花一段清香。<div>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梅雪并存的美景写入诗中,并让人来评判究竟谁更好,然而结果却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中暗含了哲理,巧借雪与梅的争春,透露出人各有所长,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div> 宋·卢梅坡还写有《雪梅(其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大意是: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日暮时分写好了诗文,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这才是上佳。<br>乍一看,这是一首写景诗,细一看,却是一首将梅、雪、诗三者融合在一起的哲理诗。<br>诗人强调的,不外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一首写了梅与雪的关系,二者需得相辅相成才能给自然界增添更多的趣味。第二首则引用了最为关键的因素---人。梅雪相映成趣,若是没有懂得欣赏的人,为其赋诗作画,那眼前的美景终究只是默默无闻的一道风景。自然界之间需要和谐,自然与人同样需要和谐,如此才是“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写蜡梅姿态,要数宋·叶颙“恍疑菩萨面,初以粉金涂”的形容最厚朴大方。菩萨面,粉金涂,形容蜡梅姿态再妙不过。 “孤芳移种自仙家,故着轻黄映日华。举世但知梅蕊白,不知还有腊梅花”(宋·潘良贵《蜡梅三绝其一》) 。诗人赞美腊梅,巧妙地以神仙爱黄衣,来形容蜡梅花的颜色;又用神仙的飘渺,形容蜡梅花不为世人所知。 享殿。位于碑殿之后。现尚存3层须弥座台基。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 享殿上花朵点点,清枝萧疏,充满诗意。 高贵与权威的朱砂红墙,铺就了金玉满堂。 <div>色彩和谐,尽显古典建筑其美。</div> 蜡梅花开。恣意舒放,芬芳弥漫,为寒冬带来了一份生命的坚韧和希望。 满园蜡梅开放时,唯有安静看着它。细微处观察欣赏,于平淡中泛涟漪。 <div>唐代著名僧人黄櫱(niè)禅师所作的一首无题诗《上堂开示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比喻经过艰苦摸索、禅机顿悟的境地,从而表达了诗人劝诫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div> 也有风格雅致,伤时之作。宋·吴文英词作《天香腊梅》:“岭上寒多,溪头月冷,北枝瘦、南枝小。玉奴有姊,先占立、墙阴春早。初试宫黄淡薄,偷分寿阳纤巧......”<div>词人形容蜡梅花瓣薄如蝉翼而色如涂蜡,花蕾小巧而坚挺,花香从远处随风飘来,令人陶醉。不论是在山岭间还是峭溪边,蜡梅花都是盛开在严冬蜡月里。所以不管是北方的还是南方的蜡梅都是无叶有花,形体都显得瘦削而纤小。蜡梅虽挤在墙角边生活,但它却是白梅花的姊姊,最早传递出春天降临的讯息,抢先怒放花香。它就像宫妆一般的淡黄色,又似寿阳公主的梅花妆那样娇巧玲珑......由此慨叹蜡梅冬月开花,岁华已老,想起离别已久,只能徒增哀伤。纵然以蜡丸封信,也因吴天杳远而难以送达......</div> 古人推崇蜡梅。在五代南唐张翊所作《花经》中,将蜡梅列为“一品九命”,是花中的最高等级,与兰、牡丹同级别,而真正的梅花仅被列为“四品六命”。 院内柱础,浸润在蜡梅香氛里。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描述腊梅“暗香”:“体薰山麝脐,色染蔷薇露。披拂不满襟,时有暗香度。”一组五言绝句,用麝香与蔷薇两种香料对比,写出梅花独特的“暗香”,虽然被风吹动,但香味尚未溢满胸中,只是时不时掠过鼻子。 点点朵朵,苍劲欹曲。“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唐·李商隐《忆梅》)。一首五绝,为诗人在梓州幕府生活时所写。此诗通过描写春日游玩,感慨年复一年,就像被牢牢地钉在了这天涯;又是春天到来,那欣欣向荣的万物芳华真让人依依难舍。最遗憾那个凋零在寒风里的梅花,因为不合时宜的开谢,被人当成是去年的旧花。表达了诗人因陷入唐后期“牛李党争”漩涡,怀才不遇,流离辗转而感到的愤懑颓唐的思想感情。全诗短短二十字,浑然天成,一意贯串,并无刻意雕镂,枝蔓曲折,显得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蜡梅,花开残冬早春。“岁晚略无花可采,却将香蜡吐成花”(宋·杨万里《蜡梅四首其一》)。时光流转已千年,还能感受古人那心头的一份喜悦,与微微荡漾的暖意。 南宋的陆游还写过名诗《落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诗意:寒风逞威,冰雪肆虐,苍茫大地上愈显出梅花正气凛然,百花之中,就数她的风骨高坚。冰消雪融,本就应该飘零败落,耻于向春神去乞讨恩怜。醉里折下一两枝残梅独自观赏,哪管已值春风得意桃李绽蕾。试问冰雪严寒凝大地,是谁顶风冒雪力挽春归? <p class="ql-block">“满面宫妆淡淡黄,绛纱封蜡贮幽香。遥怜未识春消息,乞与一枝教断肠”(宋·张孝祥《蜡梅》)。诗人将蜡梅花瓣内近蒂处迷人的绛紫色斑点,喻之为绛纱。蜡梅盛开,暗香幽远,春天将来,谁人不爱呢?</p> 红门。入此门,寓意是从阳间走进阴间,因此,红门又称阴阳门。此刻,红门两侧及院内蜡梅花与建筑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的诗情画意,赏心悦目。 红墙瘦影,让人心动不已。<div>蜡梅开在寒冬腊月,寓意凌寒、傲雪、无畏、风骨、健康、旺盛之美好。蜡梅“因势”“随形”朱红色的古墙,成就一番绝妙景象,看似柔弱,实则刚韧。</div> <p class="ql-block">“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清·龚自珍《病梅馆记》)。这是中国文人赏梅的标准。这几条都不单是在说对梅花的观赏,更是在说观赏梅树,赏梅树的姿态,梅枝的形态。</p> <p class="ql-block">蜡梅的树干和枝条,仿佛是岁月的见证。褐色的枝干透着沧桑,明黄色花朵的点缀又显露出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蜡梅,是“先花后叶”的植物。枝条形态便显得突出,富有观赏价值,花与梅枝干形态是其重要的形象元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北宋的林和靖的诗句,就是以梅枝描写取胜的。疏朗的梅花影子,横斜错出地倒映在清浅的水里,这是写梅姿之情。</p> <p class="ql-block">淡淡清香几许愁,一枝腊梅绽枝头。“风雪催残腊,南枝一夜空。谁知荒草里,却有暗香同。资莹轻黄外,芳胜浅绛中。不遭岑寂似,何以媚芳丛”(朱晦庵集 《蜡梅》)。</p><p class="ql-block">朱晦庵即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诗句道出了蜡梅的精彩,既表明了蜡梅花的形态,又道出了它的花期。</p> “暗吐幽香穿别院,半欹斜影入寒塘”(宋·田亘《江梅》)。诗人喜欢梅枝的“欹”和“斜”,“直则无姿”。 “风袂挽香虽淡薄,月窗横影已精神”(宋·范成大《再题瓶中梅》)。诗人提到的瓶中插花,自然不是笔直向上的一枝。 <p class="ql-block">“移灯看影怜渠瘦,掩户留香笑我痴”(宋·陆游《十一月八日夜灯下对梅花独酌,累日劳甚,颇自慰也》)。怜,爱也。枝头的花不甚多。</p> <div>“绰约花房宜戏蝶,崔嵬枝干若游龙”(宋·韩淲《梅下》)。诗中写到的是龙游枝。</div> <p class="ql-block">“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宋·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提供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竹枝竹叶的绿色背景中,一枝斜出的梅在悄然绽放。</p> <p class="ql-block">“水际寒香迥,窗间夜影横”(宋·张道洽《池州和同官咏梅花》)。观赏的还是横斜错出的梅姿。张道洽一辈子爱的就是梅花,咏梅诗之多之精,远远超过林逋,生前所写,不下三百首,流传至今的有近百首,称他为“梅花诗人”。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评论张道洽的梅花诗篇说:“纵说横说,信口信手,皆脱洒清楚,他人学诗三五十年未易及也。”只可惜如诗人所叹息的:“百余年树未为古,三四点花何限春。欲折一枝无处赠,世间少有识花人。”</p> <p class="ql-block">“百花结成虹,花香蜡不香。如何此枝上,似蜡更芬芳”(宋·姜特立《蜡梅》)。枝头腊梅暗香浮,这是冬尽春来的引子。人生的路上自有春花绽放,夏荷清香,秋菊傲霜,又怎么能少了腊梅的“凌寒独自开”呢?</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诗人陆凯《赠范晔》曾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朝刘宋时期,江南物阜民丰,都城建康(南京)更是如此。不过在思念北方友人的范晔眼中却是“无所有”。</p><p class="ql-block">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困难。因此,当诗人在旅途中遇到驿使时,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花朵寄给了陇头的友人,这种真挚的情感和无私的友谊,至今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一首梅花诗,一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流传了1500多年,让梅花的一缕香魂至今还散发着香气。诗词以其短小、平直而独具一格,全诗又似一封给友人的书信,亲切随和,颇有情趣。在往来间让梅品、慧心与诗意融合成美好的意境,将君子之交淡如水诠释得淋漓尽致,成为文人的千古韵事。</p><p class="ql-block">此后,人们将这个故事浓缩成成语“驿使梅花”,表示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再后来,更多的人把“一枝春”代指梅花,写入作品,诸如“江南一枝春,岁久暗香灭”(宋·张元干《龙眠墨梅》);“无处奈君何,一枝春更多”(宋·韩元吉《菩萨蛮·腊梅》);“凤城远、楚梅香嫩,先寄一枝春”(宋·贺铸《绿头鸭·玉人家》);“江南谁寄一枝春”(宋·毛滂《南歌子·暮霰寒依树》);“江南谁折一枝春”(宋·刘敞《江梅》)......</p><p class="ql-block">南朝·宋盛弘在《荆州记》中记载:“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此诗。”</p> <div>唐·柳宗元也作有《早梅》诗一首:“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br>诗人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山重水复阻隔遥远。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用什么安慰远方友人的思念?<br>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br>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千里迢迢,山水阻隔,根本无法送到。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平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br>这首《早梅》语言平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div> <p class="ql-block">蜡梅今年香如故,隆冬尽头是新春。“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宋·晏殊《蝶恋花》)。癸卯将尽,甲辰将始。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愿山河无恙,岁月灿烂,年年平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配乐:钢琴曲《思念的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