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解绳器一觿

红韵轩 徐红

<p class="ql-block">  觿意为古代用骨、玉等制作的解结的锥子。也指由象骨制成的解绳结饰物。中国早期服饰没有纽扣,一般是用绳子系住,而周人注重礼节,为避免衣带散开导致走光失礼,通常会把绳子打成死结,解衣带结时则需要借助弯角型的觿,因此觿成为人们携带在腰间的小型生活用品。汉代吉文诗人毛亨就曾说过:“觿所以解结,成人之佩也。人君治成人之事,虽童子犹配觿,早成其德。”有关“童子佩觿”的记载可追溯到西周初期的《诗经》:“芄兰之支,童子佩觿,量则佩觿,能不我知。”诗虽则佩觽,却还不知自我,表示童子不应该觿。后因以“觿年”为成年。唐骆宾王《上兖州崔长史启》:“伟龙章之秀质,腾孔雀於觿年。”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铭》:“凤阁觿年,已振弥天之响。”童子佩觿是当时的一种习俗,由于觿有解结的功能,引申出来的意义为解乱决烦,这是对孩童成长的期盼,望能早成其德。“觿年”一词指的正是佩带由兽骨制成的解绳结饰物的年龄一童年。</p><p class="ql-block"> 最初觿一般是用弯形兽骨或动物獠牙充当,后来出现了人工磨制的骨质的觿,甚至玉质的觿。古代君子以玉比德,而觿叉寓意着佩戴者是善于解決问题的君子,因此玉觿更加受到古代帝王和贵族的青睞,生前腰间佩带玉觿,死后也多有玉觿陪葬左右。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件玉觿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玉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