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施秉忠

<h3>我的父亲施文江出生于1934年,在榆中县来紫堡黄家庄村施家巷社度过了艰苦而充满挑战的一生。他的祖父施国桢,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曾任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兰州大学前身)的校长。在家庭的熏陶和祖父、父亲的严格教育下,他具备了高尚的思想境界、优良的道德品质,坚实的文化水平,清正廉洁的作风。<br>然而,命运多舛,他在九岁那年失去了母亲,并且正值动荡不安、缺衣少食的年代。生活的艰辛使得他不得不在小学毕业后辍学,投身于社会。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信念,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从互助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他依次担任社、村、乡的会计(或出纳),多次被评为榆中县先进工作者。他不仅是一位纯朴善良的农民,更是一位慈祥善良的父亲和优秀的财务管理者。<br>父亲一生性格耿直,平易近人,充满爱心和责任心。他在自己的小家庭中,始终肩负着照顾家人的重任,与兄弟姊妹、亲友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厚。他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仁慈博爱、慷慨大方的品质,关爱着爱人和子女。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和子女的教育中,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始终坚守着道德底线。尽管我的母亲他的爱人早逝,但他依然将我们三个儿女养育成才。</h3> <h3>我的父亲非常关心爱护子女,他总是以“严父之情,慈母之心”对待我们兄弟姊妹,要求我们要像太爷爷学习,学习他热爱教育事业并献身于教育事业。学习他治学严谨,刻苦钻研;廉洁奉公、用人唯贤,对工作一丝不苟;不畏权势、坚持真理、一心为公;生活简朴、乐善好施;乐于为社会为群众办事,造福一方的精神与风范。为人民的事业多做贡献。团结友善,相互照顾。在他的教育下,他的长子施秉银北京医科大学毕业。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是中央保健局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暨甲状腺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华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甲状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院职业化管理者联盟常务执行主席、陕西省内分泌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先后荣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中国医师奖、全国医德标兵、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教学名师、西安交通大学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称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入选“陕西十年十大影响力人物”卫生人物榜,荣获 “三秦优秀院长”和2016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医师报“十大医学贡献专家”、2017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荣誉称号等。次子施秉忠也就是我,兰州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毕业,在西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函授本科毕业。曾在省级示范性学校兰州西北中学、榆中县第一中学任教,被聘为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校教研室教研员,物理教研组组长,担任班主任工作18年,向北大、清华、人大、北理、北化、西交、川大、兰大等211、985名校输送优秀的学子。发表多篇高考指导作用的论文,主编高考冲刺资料,并多年高三上课把关,成绩显著,深受师生称赞,多次被评为县、校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小女施秉青,由于母亲过世高中毕业后就在家和父亲相互照顾。  经过父亲的不懈努力和精心培养,他的子女我们个个成功。大哥成为了杰出的医学专家和医院管理者,我成为了备受尊敬的教师。小妹也成为合格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父亲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的结果。</h3> <h3>亲戚与友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如同阳光,照亮我们人生的道路;它如同雨露,滋养我们的心灵。而我的父亲,他的友情故事更是让我深感其重要性。我的父亲是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民,他的一生都在为家庭和友谊付出。他与他兄弟姊妹们以及朋友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生活的艰辛。比如他两次把得病的弟弟我们的四叔送往榆中县医院和省医院并叮聆我们要照顾好叔叔。那是2002年4月清明节的时候,父亲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床都下不来了,但是他听到三叔摔伤的消息执意要和三叔通话,他用颤微的声音鼓励和安慰三叔;还有每年过年时大伯、大哥要来回家探亲,因大伯施文海是陕西省人民医院的名医,再加上家乡缺医少药,每次他来家后家乡的好多乡亲们要来家看病,父亲不仅不怕麻烦和打扰而且还带大伯、大哥到一些老弱病残的病人家里去给他们看病。那些年我们家过年别有一番场景,场面就像医院的门诊,大伯、大哥给病人看病,父亲、母亲就像医院里现在的导医和人工饮水机,忙着给来看病人找座和倒水,真热闹。记得有一次,一个得了乙肝的病人来看病,父亲给他倒了水他尽然喝了,他走后我很是不快,父亲觉察到我的不快,于是就对我说:他是从十公里以外的刘家坪步行来看病的,而且又有病身体不好,实在太渴了,我们要理解病人知道他的苦。有人会想不就是一杯水吗,有多难呀,你不是太小气了吧!说实话不是我小气,而是那些年正是困难时期,好多家里一年下来不仅没有一分钱的收入而且还要欠生产队的钱,我们家还好点有几毛钱的收入。我有位发小曾说过,他83年参加工作后用他一个月的工资还清他们家欠生产队的钱。而当时给病人倒水的玻璃杯是我们家仅有的用一年的收入所买的啊!有一年大伯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休息父亲就带大伯到一个病危的远房爷爷家里,当时那个远房爷爷已经病情很严重,村医已下了病危通知并让家里人准备后事,但是大伯一看情况,采用科学先进的治疗方案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他们一家快乐的过了年。后来这在家乡都传为佳话;再有那是具体是哪一年我记不清但具体的事一直在我脑海里,那是正月十五我回家看望父亲,准备要回榆中一中上班,在村子口等去榆中的车,可是就在这时候一帮人用架子车拉着一个危重的病人过来,父亲见状只说了“等我”,他就跑了,不过一会他坐在一辆拖拉机上来到了我们面前并招呼大伙把病人抬上车,将病人送往最近的医院金崖卫生院,父亲也随车而去,由于抢救及时病人得救了。当时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他尽然跑到近2公里的砖厂叫了拉砖的车来……。他们兄弟姊妹之间以及他与乡里亲戚间的友谊不仅仅是在困难时的相互帮助,更是在平淡生活中的相互关心和理解。这种友谊让他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多难多灾。1988年12月4日我们亲爱的母亲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们万分悲痛,我的父亲和我们一样也十分悲痛,但是他为了我们将悲痛咽下去,而且还忍着悲痛鼓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做好各自本职工作。后来我得知在母亲过世后有亲戚朋友劝父亲再找一个伴儿来相照顾共同生活,但是父亲为了不影响我们大家庭的和睦和我们每一个小家的和谐决然拒绝。父亲始终坚守信念,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他以仁慈博爱、慷慨大方的品质,关爱着家人和朋友以及乡里亲戚。他始终坚守着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使得我们感受到了家庭和友谊的力量温暖。</h3> <h3>我的父亲在担任会计、出纳的四十多年里受祖父施国桢的影响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始终坚守着道德底线。记得在我集资住房时,由于家里困难拿不出来钱,我提出让父亲从他任会计的砖厂借点,但是父亲没答应,当时我还不高兴,他给我讲了他的祖父施国桢的事迹。那是1921年至1925年间,兰州各学校经费短缺,教职员工薪水没有保障,有的拖欠达三四个月、甚至半年、一年,而太爷爷所主持的法政学校按月发放。1925年国民党省党部强迫太爷爷加入国民党,但他宁愿不当校长,坚决不入国民党。他提出辞职时,学校还存有1.7万元硬币,移交时学校会计请示那批存款怎么办时,太爷爷果断的说:“如数列账移交。”会计惊愕半晌,无言而去。学校教职员工无法理解,埋怨太爷爷不考虑他们的利益。当时接替太爷爷的人是国民党军队入甘时随军而来的新任教育厅厅长,此人原先对太爷爷施国桢讲过一些不实之词,在接管校长耳闻目睹许多事后方知太爷爷的为人,称太爷爷施国桢为“正人君子也”。后来仔细想想父亲深受太爷爷的影响是对的。他的这种品格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清廉自律的重要性。他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何为正直和尊严,使我们懂得了做人要正直、要自律、要真诚、要廉洁的道理。<br></h3> <h3>父亲命真苦,不幸又一次降临,那是1998年的时候我父亲被诊断为甲状腺癌。那一刻,世界仿佛在瞬间崩塌。面对病魔,父亲没有选择逃避。他奔波于兰州和西安之间开始了艰难的放疗和化疗之旅。那是一种痛苦与折磨的结合,每一次喝药与注射都像一把锐利的刀,深深地刺入他的身体。然而,父亲的眼神中却没有一丝的退缩,他的坚韧和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近五年的时间,如同一条漫长的河流,父亲在其中奋力挣扎。每一次的治疗,每一次的疼痛,每一次的希望与失望,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脸上。然而,他从未放弃过,他的精神如同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五年的抗争,可是可恶的病魔还是夺走了我最亲爱的父亲的生命。2002年4月17日我的父亲永远的离开我们,但是他的与病魔抗争精神和对待病魔乐观心态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力量。他的故事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激励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我们为父亲的勇气和坚持致敬,</h3> <h3>今年我的父亲已离开我们二十二年了,在这里,我要感谢父亲,是他用辛勤的汗水、坚韧的毅力和无尽的爱心,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人生榜样。我们要继续传承父亲的优秀品质,为家族的繁荣昌盛,为家庭的幸福和谐,为社会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br>最后,我以梁晓声在《人世间》的一段话,表达二十二来对父亲的思念和怀念之情,“如果最亲的人去世了,最初你不会那么痛,因为你缓不过来,反而最难过的是之后的时光里,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他时,看见他曾经爱吃的美食,用过的杯子,鼻子一酸泪流满面,想起他在该有多好,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失去亲人最痛苦的不是失去的那一刻,而是日后想起他的每一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