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原名是灵岩寺、石佛寺,开凿始于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即位以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4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依据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云冈石窟可分三期。</p><p class="ql-block"> 第一期为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年),形制与造像的特点是:</p><p class="ql-block"> ①各窟大体上都模拟椭圆形平面、穹窿顶的草庐形式;</p><p class="ql-block"> ②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佛、当今佛和未来佛)和千佛;</p><p class="ql-block"> ③主像形体高大,占据窟内面积的大部分。</p><p class="ql-block"> 第二期约自文成帝以后以迄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以前的孝文帝时期(465~494年),形制与造像特点是:</p><p class="ql-block"> ①平面多方形,多具前后室,但也有个别的类似第一期的椭圆形 的草庐形式;</p><p class="ql-block"> ②有的窟内中部立塔柱;</p><p class="ql-block"> ③还有的在后壁开凿隧道式的礼拜道;</p><p class="ql-block"> ④方形平面窟的壁面雕刻都作上下分层、左右分段的布局,窟顶多雕出平棋;</p><p class="ql-block"> ⑤大像少,且造型不如过去雄伟,但形象的题材多样化,流行雕出世俗的供养人行列;</p><p class="ql-block"> ⑥凸起式的衣纹,逐渐被简化的断面作阶梯式的衣纹所代替;</p><p class="ql-block"> ⑦汉魏以来分层分段附有榜题的壁面布局、汉式传统的建筑形式及其装饰,日益增多;</p><p class="ql-block"> ⑧佛像的服装,在第二期晚期也换上了新型的褒衣博带式的样式;外来的佛教石窟艺术,在北中国,就是在这个时期,较显著地开始了逐渐东方化;</p><p class="ql-block"> ⑨出现利用已开凿的石窟壁面,雕造小龛的做法,有单像龛、并列像龛以及重层的像龛。</p><p class="ql-block"> 第三期为魏孝文帝太和19年~北魏正光五年(494~524年),形制与造像特点是:</p><p class="ql-block"> ①没有成组的窟,中小窟多,布局多样的小龛遍布云冈各处;</p><p class="ql-block"> ②洞窟内部日益方整,塔洞(4、5窟之间的未编号塔窟和39窟)、千佛洞(14、15窟)、四壁重龛式(约20座)和四壁三龛式(约30余座)的洞窟,是这时流行的窟式;</p><p class="ql-block"> ③窟口外面的崖面上出现了券面和力士等雕饰,这种雕饰愈晚愈繁缛。第二期布置在窟内的那样丰富而生动的浮雕场面,这时已很少见。个体形象中也没有出现新的式样,但造型愈来愈瘦削,衣服下部的衣纹越来越重叠。龛楣、帐饰也越来越复杂。</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1窟,俗称“石鼓洞”。外壁明窗东侧保留了清代朱廷翰题刻的《游云冈石佛寺》诗句。洞窟平面呈长方形,中央方塔为仿木构屋顶塔檐,分上下两层。下层四面各开圆拱龛,龛内雕坐佛;上层四面均开三间盝形帷幕龛,南北雕坐佛,东西雕交脚弥勒菩萨。塔顶处蛟龙盘绕,须弥山逶迤。北壁开大型三间式盝形龛,明间主像为高3.15米的交脚弥勒菩萨,左右梢间为对称设置的舒相坐势思惟菩萨。东壁下层是反应孝道《睒子本生》的佛经故事浮雕,大部分风化严重,现仅存2幅。南壁窟门、明窗两侧屋形龛内,雕刻了《维摩诘所说经》的“文殊问疾品”佛教题材造像。</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2窟,俗称“寒泉洞”,因其北壁西端常年有细泉流出。窟外壁明窗上方及西侧题刻“山水有清音”、“云深处”。洞窟内三级方形浮屠塔居中,塔面上刻出瓦筒、檐椽、斗拱等仿木建筑构件,层层瓦垄出檐,上层四角镂空雕刻八角棱柱,形成了周匝回廊,为研究北魏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洞窟四壁分层分段布局,最上层雕刻天宫伎乐列龛,龛内的伎乐天人手持筚篥、琵琶、琴、排箫等各种乐器呈演奏状。壁面依次雕刻禅定坐佛带、大型列龛、长卷式浮雕故事,最下层为供养人列像。北壁主像为交脚佛,风化严重。东壁下层雕刻太子“箭射铁鼓”佛传故事,描述了释迦牟尼为太子时与他人张弓射箭比武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3窟,又名“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洞窟形制较为特殊。整体洞窟高大、雄伟、壮阔。两门四窗,外部建有巨大平台,平台中央是一座矩形洞窟,内置交脚弥勒,俗称“弥勒洞”;东西两端各有一座方形三层石塔,风化严重。平台上石壁平展而高耸,平台石壁10米以上的位置,整齐排列着12个呈纵长方形的梁孔,梁孔内部深处均与山顶作竖井相通。</p><p class="ql-block"> 后室雕三尊大像,主尊为倚坐佛像,高约10米,肉髻高耸,面相圆润,五官端正,眼大耳阔,两眉间白毫鲜明,身姿挺拔,比例协调,通肩式袈裟紧贴身躯,厚实圆润的双手作无畏、与愿印。左右两侧胁侍菩萨高6米,头顶发髻高耸,发丝根根有序;头发成缕,散披两肩;宝冠雕刻精细入微,显示了严谨的设计思想和成熟的雕刻技艺。这三尊造像较之云冈其它造像,都更加丰满圆润,在艺术表现上明显区别于其它造像。其雕凿年代,目前有北魏、隋、唐及辽四说,多依据造像艺术风格而推论。</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5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与第6窟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属于云冈中期洞窟。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或“石窟摩云”,为云中八景之一。这对竖式设计的双子佛阁,既亭亭玉立,又合璧庄重,体现了我们祖先工匠对石窟寺殿宇的精准理解,也是目前云冈石窟仅存的古代窟檐建筑。它除了具有佛殿功能外,同时还起到遮风挡雨作用,特别是保持了窟内温湿度的相对恒定,使得第5、6窟的造像雕刻保存状态远优于其它无窟檐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 第5窟前室东西两壁绘有“护法诸天”形象,应是清初重修佛阁时的作品。《重修云岗大石佛阁碑记》立于西壁旁,为宣大总督佟养量所撰。第5窟洞窟为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式的大像窟,洞窟东西最大宽度约22米,南北最大进深约17米,创云冈同类型洞窟的规模之最。主尊坐佛高17.40米,两腿盘坐,横宽14.6米,中指长2.3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这尊云冈的最高佛像,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螺发与长眉绀蓝。大衣两裾由双肩垂直落下,飘逸自然,裹腹裤腰中央对称皱褶,齐整美观。服装宽大合体,下垂感强,似以质地优良的丝绸布料做就,体现了高超的泥塑水平。东西两壁的胁侍佛像高达8米。在主尊佛像背后开凿出宽阔的诵经道,为僧侣、香客提供了环绕礼拜的通道。除此之外窟门拱两壁护法力士的上层,雕有禅定状二佛。二佛结跏趺坐于枝叶繁茂的无忧树下,凸显对称、肃穆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 这是第5窟的大佛,也是云岗石窟中的第一大佛造像。大佛的全身被后世的包泥彩绘所覆盖,外貌显示的是唐辽风格。</p> <p class="ql-block"> 洞窟雕刻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 至今仍能看到当年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微笑的大佛。</p> <p class="ql-block"> 百姓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线条流畅、优美。</p> <p class="ql-block"> 洞窟里的壁画,色彩依旧灿烂。</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6窟,完成于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之前,是保存最完好的石窟。第6窟楼阁东西两壁绘有十八罗汉形象,每壁九身,手执不同法器,立于云海之间,是清初重建阁楼时的作品。窟门上方,旧时悬有康熙皇帝御笔“庄严法相”匾,但在文革“破四旧”时被毁。窟门两侧雕刻的八角柱,原本由大象和狮子驮承;柱旁两壁是怒目横眉、体格健硕的四天王塑像,天王上方崖壁绘有一对白色红地的五爪龙,体态生动,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 高14.4米的中心塔柱直达窟顶,壁面龛別异状、形象万千。窟内保留了中国最早的佛传故事连环画雕刻,反映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出家、成佛的30多幅浮雕,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佛像的衣着不再袒露右肩,而是改换为褒衣博带式的服装。菩萨身穿短袖上衣,披上飘逸的披帛,下面是带皱褶的长裙,这都是汉晋以来中原土族的服装样式,是孝文帝服饰改革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石窟中的飞天(天女)</p> <p class="ql-block"> 各种动物、花草图案争奇斗艳。</p> <p class="ql-block"> 第7与第8窟为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是继早期昙曜五窟之后开凿的殿堂式洞窟,也是最早营建的双窟。窟外建有上下三层,面阔三间的窟檐,该窟檐是1993年按照原有清代阁楼样式重新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窟内以北壁为中心,壁面设计上下分层,左右分龛,规范而完整,窟顶采用莲花和飞天装饰的平棊藻井,赋予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以佛国仙境般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 第7窟(西来第一佛洞)前室北壁上开明窗,下凿窟门,壁面风化严重,但其窗门外侧残留的多层造像与印度阿旃陀的大拱门洞窟外壁雕刻十分相似。第7窟前室东壁上部均分层分栏雕刻佛本生故事画面。后室北壁造像分为上下两层大龛,下层龛内为二佛并坐。上层龛内中央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倚坐佛像。</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 第8窟(佛籁洞),前室北壁上开明窗,下凿窟门,壁面风化严重。前室西壁雕千佛及供养人,但均风化严重无存。东壁雕刻佛本生故事以及供养人,但因风化严重不可辨认,下层北侧有一拱门与第7窟相通。</p><p class="ql-block"> 这是骑着神牛的印度教大神。</p> <p class="ql-block"> 这是驾金翅鸟的印度教中的多头多臂大神。</p> <p class="ql-block"> 多头多臂印度教大神是佛陀的守护神,这种密教早期传统的艺术形象,属于中外石窟寺的绝版遗存。</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9窟,窟门为仿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两侧对称布龛,中西合璧,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窟内四壁分层布龛,造像题材多出自《法华经》。窟顶为平棊格状,格内雕团莲及飞天,八夜叉体魄健硕,力举万钧,单手承托横枋。后室北壁主像雕释迦,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第9窟后室北壁雕倚坐佛,高9.8米,经后世补塑施彩。东、西壁北侧各雕一胁侍菩萨,高5.3米,均经后世补塑。南壁雕刻保存较为完整,内容十分丰富,表现了大量的佛教因缘故事,如:鬼子母失子缘、二兄弟出家缘、尼乾子投火缘、天女供养缘等,这些故事均出自于昙曜高僧所译的佛经《杂宝藏经》。</p> <p class="ql-block"> 第9窟到第13窟色彩最为华丽,俗称“五华洞”。中西文化在此交融、激荡。</p> <p class="ql-block"> 在装饰纹样里有中国的勾栏纹,也有波斯的忍冬纹;有中国的博山炉,也有印度的摩尼宝珠;有中国建筑的斗拱造型,也能看到带有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特色廊柱式风貌。</p> <p class="ql-block"> 少见的交腿坐姿佛像。</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十窟(毗卢佛洞),在第10窟前室北壁的明窗与窟门间,雕刻着一幅以山岳为主,众多人物、动物和植物等组合的画面。其中央是上下群山,山峦起伏,生机盎然;山腰二龙缠绕,龙头外向,形成了下大上小、中间细的须弥山造型;两侧各雕三头四臂和五头六臂的天神形象,手举日月、弓箭,岿然踞坐。这就是著名的云冈须弥山图,讲述的二龙王、帝释天与阿修罗王战斗的故事。前室东西两壁各雕三间式屋形龛,龛内佛像面相慈和,菩萨神情恬静。阎浮树下,半跏坐思维菩萨,一手支颐,沉于四谛。窟门东西两侧金刚力士,头戴鸟羽冠,手持金刚杵,表情和善。后室北壁的北魏雕像水蚀风化殆尽,现有坐佛像为后代补塑,从残存的双肩轮廓,头光与身光中的坐佛、飞天、火焰纹等雕刻,以及明清佛座两侧下部突出的双脚脚尖分析推测,这里曾经雕刻一尊不低于9.8米的交脚菩萨大像,东西两壁各为高约6米经后世包泥的思惟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 色彩艳丽的佛造像。</p> <p class="ql-block"> 第11窟与第12、13窟为一组同时开凿的洞窟,属于北魏云冈中期石窟,都是云冈艺术走向成熟时期的作品。第11窟内中央的方形塔柱直抵顶部,属于中心塔柱式洞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入第11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挺拔的中心塔柱,塔分上下两层,由塔基、塔身与塔顶组成。方塔下层高大,约为总高度的三分之二,东、南、西、北四面设龛,各有一尊立佛雕塑,属于《金光明经》宣讲的“四方四佛”题材,正面立佛两侧胁侍菩萨,细颈瘦腰,神态温雅,为辽代补凿;上层亦为四面佛龛,正面雕刻交脚菩萨及舒相坐思惟菩萨像,东、西、北三面均作并列二立佛像;塔顶须弥座上,山花蕉叶肥大而舒张,三首阿修罗像居中,与窟顶相连。这座云冈最早的石窟方塔,与后来出现的塔窟之塔以及普遍盛行的出檐式方塔明显不同,更多地体现了西域建筑的艺术特征。</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12窟,因前室出现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洞窟具前室、后室。洞窟形制为佛殿窟,洞窟设计规整,雕饰华丽。此窟内外的设计体现出皇家宫殿式建筑格局的规范性和完整性。</p><p class="ql-block"> 洞窟高壁的天宫伎乐,正在上演一场欢歌曼舞的交响乐大戏。她们手中的乐器有来自西域的箜篌、琵琶、筚篥,也有中国的排萧、古琴、埙等。脱壁而出的高浮雕夜叉、碧发圆目、胡容胡貌、边舞边奏,整个洞窟洋溢着欢乐的佛国气氛,是中外音乐史上的空前奇观。</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13窟(文殊菩萨洞),内有一尊高约13.6米的交脚菩萨端坐其中,他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口中衔珠,脚踏莲花,巨大的身躯占据了整座椭圆形洞窟的大部分空间。尽管千年的风化剥蚀致使菩萨形体残破,但其高大伟岸的身姿,仍然令人震撼和惊叹。</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14窟,是昙曜五窟形成之后再度补凿的石窟,规模不大,应该是根据有限的剩余山体而设计开凿的,属晚期工程。第14窟位在西部窟区最东端的岩坡之下,由于窟顶山岩裸露、岩层较薄,所以历史上遭受的水害极其严重。针对这座严重风化、坍塌的濒危残窟,1962起至今开展了一系列的抢救性保护工程,同时补砌恢复了三根立柱和前壁上部的坍塌岩壁。补砌复原后的第14窟,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四柱式前后室形制洞窟。</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外。</p> <p class="ql-block"> 第15窟四壁齐耸,千佛排列,直达窟顶,俗称万佛洞。洞窟的设计直白而简洁,平顶竖立方空间,四壁上部略收,窟顶平面小于地面面积;窟壁俱作上下两部分画幅设计,约以4米的高度为界线,下部雕刻浅龛图案,上部几乎一体为千佛壁。</p><p class="ql-block"> 第15窟现存千佛造像达13200余尊,加上其他各类造像,总数达13600余躯,占到云冈石窟现存59000余各类人物造像的23%强。整个洞窟集中表达了三世十方皆为佛国、平等众生皆可成佛的大乘佛教时空观念,这无疑是云冈石窟走向成熟时代的伟大创作。</p> <p class="ql-block"> 编号第16窟到20窟是云岗石窟最早开凿的5个洞窟,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建造,所以也称为昙曜五窟。昙曜为了取悦于皇帝,也为了推广佛教,劝说年轻的文成帝,将北魏太庙中供奉的五位皇祖雕刻为五尊顶天立地的大佛,这一智慧之举,使的武州山石窟寺上升为皇家祖庙,成为当时的国家一号工程。</p><p class="ql-block"> 五座洞窟的主佛的身躯都在13米以上,高大雄伟,气宇非凡,呈现出君临天下的气势。显示了神权和皇权的至高无上。</p><p class="ql-block"> 昙曜五窟是古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与中华民族艺术相融合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东汉传入中华的佛教在南北朝时期迅猛发展,特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出兵西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潮,佛教以不可阻挡的强势融入中华文化,并绽放出无比绚丽的艺术花朵。</p><p class="ql-block"> 从北魏献文帝到孝文帝,云岗石窟进入鼎盛时期,皇家营造的石窟有十余座,这些洞窟一改大窟高像的做法,出现了平面方形洞窟、中心塔柱洞窟和前后殿堂式洞窟。从其宫殿化造型和弥勒主像增多的趋势分析,弥勒净土信仰正在升温,洞窟雕刻的题材愈益丰富,普标流行的是释迦说法或禅定龛像。</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16窟,第16窟位于昙曜五窟东端,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深目高鼻,面容清秀,身材修长。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似乎少了高不可攀的佛性,多了几分凡人的亲近感。他英俊潇洒,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的服制,从而可以推测出该窟属于昙曜五窟中最晚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17窟(弥勒三尊洞),是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菩萨大像窟,洞窟平面马蹄形,穹窿顶,前立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地面低于窟外地面一米深,依旧保持了开凿时凹凸不平的糙面。洞窟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p><p class="ql-block"> 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大像,菩萨高15.6米,头戴宝冠,发缕垂肩,胸配龙形项链及珠宝璎珞,臂戴钏,上身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西壁立佛面庞浑圆,造型古朴。第17窟不仅是云冈石窟中第一座交脚弥勒菩萨大像窟,也是中华佛教诞生最早的弥勒巨像。弥勒信仰的传播不仅仅用来宣扬过去、现在、未来世界的佛统相继,同时也符合皇权永固的思想。洞窟东西两壁的盝形龛内分别雕刻着大型坐佛像及立佛像,与主尊弥勒菩萨共同构成三世佛组合,尽显弥勒世界的富足与美好。东壁坐佛双肩齐挺,服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西壁佛像背光外缘供养天,单腿半跪,双手捧莲,神情恬静,造型优美。明窗东壁太和十三年(487)造像龛,是云冈石窟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18窟(立三佛洞),是早期造像中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设计严谨,布局合理,造像组合完整,雕刻艺术独具匠心。北壁中央立佛像高15.5米,臂膀宽阔、身躯雄壮,身披世间独一无二的千佛袈裟,气宇轩昂,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东西壁的胁侍佛像对应而立,端庄肃穆,与主尊共同构成了三世佛格局。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具有典型的西方人特征。东侧胁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主佛与胁侍佛之间,雕有胁侍菩萨和十大弟子像。我们看到,左胁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这种以主尊大佛为中心,两侧胁侍佛、菩萨、弟子对称布局,大小区分,成双成对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一幅尊卑有序、构图完整的经典画面,营造出极其神圣、庄严的宗教气氛。第18窟窟门西侧有造像题记《大茹茹造像记》,是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柔然可汗南侵平城时,柔然族皇后前来游览武州山石窟寺所留。</p> <p class="ql-block"> 两旁的弟子神态各异,笑容可掬,仿佛对佛陀的教诲已心领神会。</p> <p class="ql-block"> 提净瓶的少女温柔娴静。</p> <p class="ql-block"> 戴宝冠的菩萨端庄秀美。</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19窟(宝生佛洞),以三世佛为主像,主尊高16.8米,是云冈石窟雕刻中的第二大佛像。第19窟由中央主窟和两侧附洞三个洞窟组成,主窟由中央崖壁向内开凿,下辟窟门,上开明窗,窟内呈平面椭圆形,向上为穹窿顶。在两侧“八”字形的崖面,各开凿一座与主洞窟形制相同的较小洞窟,这样就形成了具有对称结构的洞窟布局,并成为昙曜五窟中规模最大、洞窟形制最为特殊的洞窟。由于中央主洞外壁后退,较同期开凿的昙曜五窟外壁北移了约5米,因此有学者推测洞窟开凿时发生崩塌,被迫后移重建而成。</p><p class="ql-block"> 第19窟主佛像结跏趺坐,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着袒右肩袈裟,轻薄贴体,衣纹简洁明快。佛像右手举胸施无畏印,左手掌心向上握法衣于膝上,以表达佛法的无畏与传承。窟外东西耳洞中,各雕刻一尊倚坐佛像(过去佛和未来佛),西耳洞佛像,耳廓宽大垂肩,体魄挺拔劲健。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第20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为云岗石窟的代表作,亦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清末民初称为“大露佛”。前立壁的崩塌的时代,据窟前考古推证,约在北魏当年。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p> <p class="ql-block"> 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佛首磨光肉髻,方圆面相,广额丰颐,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大耳垂肩;眉间施白毫,嘴唇略薄,唇上、下巴有八字胡须。眼中瞳孔为琉璃镶嵌,大约是在辽代安装。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质地厚重,衣褶自然流畅,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内衣轻薄贴体,整体疏密得当,雕刻工艺精湛。大佛神情庄严,慈祥泰然,结跏趺坐,双手于腹间相会叠加,呈禅定手印。可惜手部与双腿风雨侵蚀,雕饰全无。但是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兼备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造像珍品。</p><p class="ql-block"> 从大佛的面容和衣着特征来看,明显受到外来的影响,大佛广额高鼻,两眉细长,嘴角深沉,袒露右肩,斜披袈裟,这些都是当时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山区的造像特征。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刚毅自信的神情,将北魏王朝的创造者——拓跋鲜卑剽悍与强大、豪放与智慧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心灵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 大佛身后,雕刻火焰纹圆形头光与舟形大背光,规范而有序,丰富而华美。背光外缘上角的飞天着菩萨服装,手捧莲蕾,身段微屈,双腿并拢,两脚赤裸,姿态端庄沉稳,形象稚拙古朴,是云冈石窟早期飞天的代表;背光内外的胡跪捧物的供养菩萨,戴花冠,饰耳珰,胳膊略细,衣纹密集,表现出虔诚敬奉的姿态,具有浓厚的异域气息。</p> <p class="ql-block"> 大佛两侧,原本各有立佛、立菩萨,呈三世佛、五尊像布局,可惜今天仅有东壁一佛独立。东立佛高约9.5米,磨光肉髻,圆脸大耳,深目高鼻,著通肩式佛衣;右手举在胸前,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角下垂,跣足立于莲台之上。其衣纹雕刻与造像特征,极具西域艺术神韵。西壁立佛,大约当年与东立佛相对侍立,但早已坍塌无形,现在仅残留圆形头光和赤裸的双足及其莲台。</p> <p class="ql-block"> 飞天</p> <p class="ql-block"> 第20窟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旷世佳作,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 北魏迁都洛阳后,大规模的皇家营造工程基本结束,而民间小规模的开凿仍在延续。云岗石窟晚期的造像一改中期雍容华贵的风格,呈现出清秀俊逸的风貌,人称秀骨清像。佛像面容清瘦、细颈削肩,菩萨体态修长、秀丽典雅,表明中华艺术与西来像法的引进与吸收初步终结。</p> <p class="ql-block"> 生活中的场景出现在石窟中。</p> <p class="ql-block">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有人在北魏留下的空旷第3窟内雕刻了三尊佛像,面容、体态、装饰纹样都是隋唐风格,留给今人许多奇妙的猜想。</p><p class="ql-block"> 云岗石窟对后来的洛阳龙门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的营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云冈石窟融汇东西,贯通南北的民族化进程为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