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唐书风耕夫老师讲《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梓楠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译文第一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存在。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宇宙中有四个层次的整体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译文第二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出生在天地之前。无声啊,无形啊,不依*外力而永远存在。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译文南怀瑾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所处的天地在形成万物之前,构成的物质是模糊不清的——它没有如此众多的物质形式。那时是寂寥的——没有大地上的众多生命形式,这些物质是相对独立的,也是永恒的。它们始终作一些周期性的循环运动,凭借这一推测可以认为,它们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天地的本源。我不知道这种原始天体该如何称呼,干脆将这一形成过程叫做“道”,勉强将其名称取作“大”。所谓“大” ,就是指已消逝的过去,所谓“逝” ,是指在时空上离我们相当遥远,而遥远的事物总是会一反原有的形态,产生新的物质形式。因此,整个宇宙中有“四大” :道大——道这种自然规律无处不遵循;地大——它形成了无数门类的物质形式;天大——它的阳光雨露滋养了万物;人亦大——人类又能认识自然规律,是其它生命形式无法企及的。我们所处的区域中有“四大”,而人类就是其中之一。人类的形成要以大地为法则,大地上万物又要以天上的阳光雨露为法则,而天上的阳光雨露的形成又要以道为法则,道又是以自然界的基本法则为准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耕夫老师总结</b></p> <p class="ql-block"><b>【翻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种浑然而成的东西,在有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它寂寂无声而又广阔无形,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究竟叫它什么名字才好,只好叫它为“道”,我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回归本原。所以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人也是伟大的。天地间有这四大,而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在这四大之中,人是效法于地的,地是效法于天的,天是效法于道的,而道则纯任自然。</span></p><p class="ql-block"><b>【导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又是循环往复的;“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世间切都因“道”而运行,人也必须依“道”行事才能长存。在这里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 <b>【解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章讲道是天下万物的母亲。世界上有四种东西最大,即王、地、天、道。王是人的代表。人、地、天三者都受到上一级法则的制约,而道本身就是自然的。“道法自然”并不是说道之外还有个“自然”.而是说道的活动以自我满足、独立自在为法则。</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里的“物”,是“道”的同义字,这个道的内涵,包括了物质与非物质,是“心物一元”混合而成的。这种“心物一元”的思想观念,源自《易经》。《易经》中讲了“阴”、“阳”两个符号,这两个符号相互变化、相生相克。如果我们以阳为精神的代号,那么阴则为物质的代号,阴阳配合,心物互融,便衍生了应有尽有、无穷无尽的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老子形容说:“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母。”“寂”是绝对的清虚,清静到极点,毫无一点声色形象。“寥”是形容广大。“独立而不改”意为超脱于一切万有之外,悄然自立,不动声色,不因现象界的物理变化而变化,不因物理世界的生灭而生灭。“周行而不殆”指的是它无所不在,处处都有道。不论物也好,心也罢,都有它的存在,永远无穷无尽。“可以为天下母”,这个东西是一切宇宙万有的根本,所以才说道是“天下母”。</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上面这段话中,老子又一次论述了道的性质和规律:道是物质性的,是最先存在的实体,但这个实体看不见摸不着,既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所不在地运行而又永不止息。大道无形,没有可供我们辨认的具体形状。但是,道又确实是存在的,只不过它不与我们所认识的事物相同,它是一个混沌的整体,早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它是超越时空概念的事物。对于大道,人们既不能通过肉眼看到它的样子,也无法通过耳朵听到它的声音。尽管我们看不到、听不到,但这并不代表大道不存在。大道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不但影响着我们的行动,还制约着我我们的行动。当人们的行为不顺应大道时,它就会给我们降下严厉的惩罚。道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它没有等级,没有分别,是完全独立的。正是由于道没有等级,没有矛盾的方面,所以它永远不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不会发生改变,时时刻划保持恒久不变。道是一个整体,它遍及整个宇宙,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是万物的本源。</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大。”“强”有笼统的、大概的意思。世界的本原是极其微小的,应当用“小”来为它命名。但是,老子在本篇不用“小”而用“道”字命名,这是赋予“道”字深刻的哲理内涵。又因为它实在无量无边,所以也可叫作“大”。道的本义为“道路”,后引申指行为、规则、方法等。在这里,老子以“道”字为世界的本原命名,旨在为人们指明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即先认识世界的的本体,让人们了解道的运动、发展、变化所体现出来的对立统一规律.这也是人们应当遵循的人生法则和社会法则。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识道,也就是“见小”,见小才能“明”。何为明呢?明指的是明白道所体现出来的对立统一规律。道为宇宙的本原,其本质为“小”,本质是永恒的;其表象为“大”,表象是变幻的。小与大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相互统一而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也就是“逝”,逝是永远向内外四面八方延伸发展,等于说宇宙是无限的扩张。这句话说明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循环往复,变化发展的,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这里的“反”的意思,既是道的创造活动,又是道的创造活动的成果——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就是道所创造并捧在它手中的一件伟大作品,而天、地、人就是这件伟大作品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结构和组成部分。至此,道也就不再是无声与之相应、无形与之相伴的孤寂的存在物了,它转化为一个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现实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的本质是小,然而,世间所有的事物皆由道生成,因此道就是宇宙。道与天地相比,道为大;天与地相比,天为大;地生万物。</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地与万物相比,地为大;王与百姓相比,王为大。道大,天大,地大,都是相对的,王大也是相对的。在这里,老子把四大之一的“王”作为突出的重点,这是为了阐释百姓与王的关系。尽管人贵为万物之灵,但是还要接受王的治理,倘若不能理顺人与王的关系,那么人和人之间就不能平等了,篇中老子用了一个“亦”字,目的是为了告诫身为一国之君的王,应当心存大道,明白百姓与君王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君王狂妄自大,就会远离民众,与民众为敌,这样的话,新的王也就在民众的反抗中诞生了</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道要运行,其运行速度十分迅速,等大道运行到一定极限的时候,它就会自动返回,所以大道永远不会枯竭。大道与水不同,如果我们把一杯水洒到地上,水会顺势而流,当它流到一定极限时便不会再流了,而是停下来,然后蒸发得无影无踪。而大道则水远也不会枯竭,这主要是因为大道可以回到原始状态,并能够周而复始地运行。</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即以……为法则。对于人、地、天、道、自然之间的关系,老子得出一个结论: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道,大而玄奥,生成了天地万物。然而,道又是从何处而来的呢?通过“道法自然”一词,我们知道,道是自然而然生成的。道向自然学习,效法并顺应自然。道是至高无上的,就连它都要顺应并效法自然,更何况人类呢?所以,人类不应该自恃头脑聪明,有独立的思想,就可以主宰世间的万事万物,而是应该顺应自然,敬畏自然。如果破坏自然的和谐,大肆屠杀牲畜,任意砍伐森林,那么大道和天地就会随时惩罚人类。因此,人类要与天地合二为一,要学习大道包容万物的胸襟,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人类才会生活得快活逍遥,无所为而义无所不为。</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总起来说,本章突出强调了由道所体现出来的道性。道是奥妙的,它蕴含着真理。人类只有认识道,才能把握真理。因此,道既是认识的对象,又是认识的方法和实践的方法。道的概念,是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而不是肆意虚构的。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是宇宙万物之母;道作为最一般规律,贯穿于宇宙、社会和人生之中。老子道的哲学理念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为人类治身和治国提供了可循的规律。</span></p> <p class="ql-block"><b>【经典解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于“道”的性质和规律,在前面章节中基本都已经提过,在这里老子再次提及,主要就是为了说明它“可以为天地母”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原则。指出人依道而行的根源之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人常说“天生万物”,却很少探讨天地是如何形成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是否为真?连博闻多识的孔子也不语这些虚无缥缈,无益于治世的“怪力乱神”。而老子却在这里提出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惊人论断。认为“道”才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认为天地都是依“道”而生成、运作的。“道”寂静无声、虚空无形,独立永恒,循环不止。</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为万物之本源,是万物运行之规范;天覆养万物,包裹万物;地承载万物,孕育万物;人为万物之灵,可以利用万物、改造万物。“道”、“天”、“地”、“人”这四种的力量都是无穷无尽、广大无边的。然而天、地、人即古人所谓的“三才”,并非没有限制,他们都是要依据“道”而运行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日月东升而西落,时令节气,潮涨潮落无不依自然规律而循环往复;人生于天地之间,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改造自然,但也必须效法大地,符合“道”、顺应自然规则。违反规则妄想主宰世界、主宰自然只能是“逆天而行”、自讨苦吃。</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对世界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了无数规则,小到原子、电子运动,大到星系、星云的存在运转,然而人们依然未能知道这些规律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无数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想解开困扰人类的这些问题,最后大多只是不得不感慨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和认知的浅薄。很多著名的学者沉浸于科学一生,到了晚年竟然又投入了神学的怀抱,不得不说是人类想认识世界的一种无奈。而老子也只能说“道法自然”,即道本来的面貌就是这样。</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们虽然现在还无法弄清宇宙中的一切奥秘,但天地万物提供给了人们很多启示,尤其是我们身边的人自然,可以说从人类诞生之时起就不断地向大自然学习着。学习如何在植物中获得食物,如何与动物相处,如何利用自然中的各种能源,如何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学习....如今,人类科学已经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自然仍然是人类无法离开的老师。只有尊重自然规则,人类的生产、生活才能得到保障,悖离自然规则,过分对大自然进行破坏,到头来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品展示</b></p> <p class="ql-block"><b>马雪梅</b></p> <p class="ql-block"><b>张仁良</b></p> <p class="ql-block"><b>张尧新</b></p> <p class="ql-block"><b>梓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