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田峪长城

丹心素裹

<p class="ql-block">慕田峪长城,在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慕田峪村,距北京城区73千米,享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美誉。慕田峪长城全长5400米,是中国最长的长城,也是北京十六景之一。明洪武元年(1368年),慕田峪长城由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督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慕田峪长城是明代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该段长城东连古北口,西接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京畿的军事要处,有正关台、大角楼、鹰飞倒仰等景观,长城墙体保持完整,较好地体现了长城古韵,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和较高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1987年,慕田峪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经怀柔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慕田峪长城改建为风景区。2006年5月25日,包括慕田峪长城在内的长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归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2011年,慕田峪长城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A级旅游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慕田峪原是一个小山村,坐落在怀柔区北辛营乡(今渤海镇)。由于慕田峪地理位置重要,被称为“危岭雄关”,而慕田峪关更是明代拥护京师和明皇陵的的重要关口之一,在此曾发生过多次战事。慕田峪长城西接居庸关,东连古北口,为京师北门黄花镇的东段,自古被称为拱卫京师、皇陵的北方屏障,而慕田峪关更是明代拥护京师和明皇陵的重要关口之一。(据《长安客话》卷七·关镇杂志记载)</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北齐时期(550—577年),就在慕田峪筑有长城。</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元年(1368年),慕田峪长城由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督建而成。据文献考证,慕田峪长城是明初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曾被封为中山王,也被称为中山)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督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慕田峪长城由城墙、敌楼、城关、烽火台等建筑物共同构筑一个完整的、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慕田峪有三道长城汇合在海拔603米的山顶上,形成著名的北京结。慕田峪长城的城墙和敌楼依山势险要,多选外侧陡峭之处,仅靠崖边建筑,其走势富于变化和韵律。西北面有俗称“牛犄角边”“箭扣”及“鹰飞倒仰”等长城景观。</p> <p class="ql-block">正关台又称慕田峪关、三座楼,由三座空心敌楼构成,通连并矗,分为上下两层,中部较大,两侧较小,三座敌楼之上有三座望亭,形成主厅侧室之格局。关门不设正中,而是在关台东侧,进出关台也是两侧敌楼设门,这种独特的关台建筑是万里长城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慕田峪长城内、外支城并存。支城,即在主长城之外根据战事需要顺山势又节外生枝修出的长城。慕田峪的外支城即主城墙外侧,连接慕字十一台的城墙;内支城即大角楼向南延伸的城墙,称为“秃尾巴边”。</p> <p class="ql-block">慕田峪长城为西北走向,经过20号敌楼,由平缓南侧山坡一下子上升了500多米,直奔千米高的北部陡崖顶端,一直爬上了高达1039米的山顶。在山顶筑了一座敌楼后,又翻身沿陡崖边缘径直而下,绕过山谷,沿对面山梁又折了下来,向西蜿蜒而去。长城经过这一上一下,其造型酷似一牛角,苍劲雄浑,人们称之为“牛犄角边”。长城在山顶修建一个敌楼,然后又向西拐去,这一折一回就折出了奇险,折出了峰回路转,是慕田峪长城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p> <p class="ql-block">长城箭扣段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修补于唐代末年,改建扩建于明代。其建筑特点是建于北京天然屏障——军都山南缘陡峭的山脊线上,沿山脊线之延伸,依山势之险要,取坚实之材,巧妙之垒砌,着色之雄浑,构筑形体之精巧且刚毅,其姿其态之秀美堪称长城各段之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