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桐乡洲泉的马鸣老街和石门的丰子恺故居

米子杂记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周六,女儿女婿回家,一个快乐的周末。下午,一家人决定到嘉兴城市周边走走。今天我们选择了桐乡的洲泉和石门古镇,看点有文化的东西。洲泉,我们选择了马鸣老街。石门,我们选择了缘缘堂,丰子恺老先生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  洲泉镇西南与杭州市运河街道毗连,西北连接湖州市德清县禹越镇、新市镇,2021年9月入选中国千强镇,以化纤强镇闻名浙江。洲泉也是一个江南的千年古镇,宋、元时期,称积善乡。1981年11月,复为洲泉镇。1998年10月,义马乡、晚村乡并入洲泉镇。马鸣老街位于洲泉镇的马鸣村,以马鸣王庙得名,境内河流纵横,物产丰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村庄。马鸣老街,俗称“村里”。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旧名寿溪,俗称庙前河。河上有步云桥,俗称马鸣庙桥。明·正德《崇德县志》:“马鸣王庙,在县西北三十里马鸣村”。</p> <p class="ql-block">  穿过马鸣老街北端的步云桥,便能望见马鸣老庙,马鸣庙始建于唐朝,是为供奉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的浙西节度使裴璩及其副将蒋都尉。清光绪《嘉兴府志》记载“马鸣庙案神裴姓名璩,唐广明中,官浙西藩镇,会黄巢由湓寇浙,公力战却之,此土弗熸没而庙食,以报其功。配飨者为蒋都尉,佚其名,则与公戮力者也。”时至今日,寿溪畔的马鸣庙里依旧供奉着裴蒋两位将军,以感怀二人为保卫家土所做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马鸣庙由来,另有一说。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此地,在“轿马桥”(即永安桥)上,所骑御马朝着河对岸叫了三声。乾隆爷好奇地一望,竟看到了一座老庙,便下马,当场写下“马鸣老庙”四字。后来,做成匾额,就成了庙名。民间传说,在地名文化中,有时可占一席之地,故备录而记之。</p> <p class="ql-block">  老街在马鸣老庙桥南,是一条宽约3米、长不足100米的纵向石板街。两旁店铺,老底子东有刨烟店、中药店、诊所、肉店、茶馆等,西有茶馆、南货店、豆腐店、剃头店、刨烟店等。现在还有茶馆、杂货店等。这儿的店面房,多为清末民初建筑,排门板可随时装上卸下,意味着打烊和营业,无固定时间,随当地小集市的生意而定。</p> <p class="ql-block">  离马鸣老庙不远处,有一棵枝繁叶茂的百年古樟树。阳光穿过树叶间隙,洒在地上,见证了老街近代的变迁。马鸣戏台,始建年代不详,与马鸣王庙一样,屡毁屡建。从前,每年清明节前后,马鸣庙会夹河搭台,演戏酬神,方圆数十里的百姓,摇船前来看戏,河中密密麻麻地停满了船只,将这一带围得水泄不通。因此,马鸣王庙“对台戏”,便名闻遐迩。如今的戏台,是2005年由村民集资建造,坐落于南岸,飞檐翘角,为仿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马鸣庙前,夹河搭台,演唱“对台戏”,远近闻名。马鸣庙虽小,名不见经传,却曾经是江湖戏班子梦寐以求以图出道的舞台,也是众多戏子艺人折戟沉沙的地方。看戏人中也不乏达官贵人、少爷小姐。演对台戏的时间是在每年清明节前后三日,庙前河两岸共搭三个戏台,戏台由附近各村轮流搭建。三个戏台,一个是供奉马鸣王菩萨看的,演出前一天,村民从庙里抬出菩萨来,放于台上,然后上香跪拜,祈求蚕丰田茂。另两个供演戏用,一南一北,夹河对峙。</p> <p class="ql-block">  演“对台戏”,其实是戏班子互相别苗头,河南河北两个戏台一开锣,戏班子班头便使出浑身解数,安排一出拿手好戏,派上最有实力的演员,力图压倒对方。来马鸣庙演对台戏的,都是一些有点实力,但还不是最出名的江湖戏班子,他们都想借演对台戏一炮走红,名震江湖。</p> <p class="ql-block">  在桐乡,养蚕织梭是很多人家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传统,生产蚕丝被的小企业、小作坊在当地有很多。张建英是桐乡市洲泉镇马鸣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在马鸣村开设蚕丝被手工作坊已有10余年。张建英的手工作坊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保持每月稳定销量,秘诀就在于“诚信”二字。据张建英讲,她的蚕丝被都是传统手机制作,一条四斤重的蚕丝被,零售价她收了一千多元,价廉物美。</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逛完马鸣老街已是三点多,看看时间已晚,我们又决定到附近石门古镇走走。石门也是江南的一座千年古镇,春秋时吴越相争,垒石为门,置石门为吴越限,因此得名。这里人文自然景观很多,限于时间已晚,我们决定只到丰子恺故居走走。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丰子恺,堂号缘缘堂,笔名“TK”(FONG TSE KA),法号婴行,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中国现代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漫画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p> <p class="ql-block">  丰子恺在漫画、书法、翻译等各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先后出版的书法和画集、散文著作、美术理论和音乐理论著作等共达160部以上。他的画作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5],被录入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他的散文被台湾国文教科书收录。其中漫画以“曲高和众”的艺术主张和“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的艺术特色备受世人青睐。</p> <p class="ql-block">  这位享誉国际的艺术家就出生在京杭大运河桐乡段上的石门湾——一个因大运河在此拐了一个120度大湾而被赋名的地方。如今,他出生的这个地方建有丰子恺漫画纪念馆,与他的故居连成一体,故居俗称“缘缘堂”,是桐乡市的市级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缘缘堂”是老先生用稿费于1932年动工修建的,也是为了完成母亲的一个遗愿而动工兴建的。为了告慰先人,他还特意请人在新屋的台门上刻上了“欣及旧栖”四个字,其欣慰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一座具有浓郁的丰子恺美学风格的建筑,源于主人的匠心独运。他曾坦言:“缘缘堂”构造用中国式,取其坚固坦白。形式用近世风,取其单纯明快。一切因袭,奢侈,烦琐,无谓的布置与装饰,一概不入。全体正直、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深沉朴索之美。缘缘堂不仅涵养了丰子恺的子女,也给了他无数创作的灵感。</p> <p class="ql-block">  丰子恺漫画馆位于石门镇后河木场桥堍,与丰子恺故居连成一体,是为纪念我国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而建造的,于1998年11月9日丰先生诞辰100周年时落成开放。漫画馆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漫画馆。馆内有丰子恺艺术生涯陈列室、丰子恺书画精品陈列室、中国漫画名家陈列室、中国当代漫画家作品陈列室和由四十块石碑组成的丰子恺漫画碑廊等。在庭院中和陈列室中还有丰先生的雕像、塑像及丰先生当年用过的物品。漫画馆西侧是丰先生的故居缘缘堂。</p> <p class="ql-block">  漫画馆西侧是丰先生的故居缘缘堂。1937年11月23日,被侵华日军纵火烧毁。1984年春,出于对丰先生的缅怀之情,当时的桐乡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按原貌重建缘缘堂。重建的缘缘堂,再现了三十年代的原貌。整个建筑由三楹高楼和一个小院及后园组成。楼下中间为正厅,后壁上悬“缘缘堂”堂额一块。楼上三间,为丰氏卧室和书房,现基本按原样布置。整个宅院,保持了原来那种高大、轩敞、淡雅、幽静的特色。青砖灰瓦,朱栏粉墙,给人以深沉朴素、恬静和谐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丰子恺一生共育有7个子女,在父亲的教育培养下,都在各自岗位上有所建树,取得不俗的成绩。他的幼女丰一吟也是我的一位往年交。丰一吟先生早些年还曾座客我们《嘉兴日报》副刊部的相关活动,与日报副刊有着深厚的渊源。我们曾发表过不少与先生相关的报道,先生是嘉兴人民的骄傲。丰一吟,丰子恺幼女,画家、翻译学家,1929年5月生于浙江嘉兴石门镇(今属桐乡市),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市石门镇)人。生前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丰子恺研究会顾问,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2021年12月11日,老人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92岁,我们无比悲痛。记得去世的当天我还专门写了篇小文《今晚,我们一起追忆丰一吟先生》,悼念她老人家,《嘉兴日报》新闻客户端《读嘉》人文频也在第一时间报道了先生去世的消息,不到二小时,阅读量就超过5万,可见先生在家乡人民心中的份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