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京都神秘的“西芳禅寺”

荷塘语嫣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去京都无数次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赏过樱花,看过枫叶,走过哲学小道,在鸭川看日落月升,走在花间小路听木拖走在石板路的嗒嗒声,也去岚山看人流穿梭,满山彩岭,排队第一家%咖啡;坐人力车闲逛;最多的好像是从一个寺庙走进另一个寺庙。每次都匆匆进,匆匆出;被人流推动的行动在花海与彩林之中;每次被震撼到,但总觉得没有领悟到日式庭院的精华。于是,2023年11月,来一次不一样的探访,探访一处隐藏在京都西山的世界文化遗产,常年大门紧闭,严格执行预约制,且控制参观人数的禅宗寺庙“西芳寺”。</p> <p class="ql-block">  说到“西芳寺”不得不提他的建造者梦窗疏石。他是日本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七朝帝师”,镰仓时期著名的临济派禅宗僧人及造园家。 禅宗在平安后期由中国传入日本,在镰仓、南北朝与室町时期发展达到了鼎盛。世町时代的1339年,64岁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梦窗疏石</span>国师在其思想最成熟年龄,受邀再兴“西方寺”,将原本的已荒废的净土宗寺庙“西方寺”改为禅宗寺庙“西芳寺”。其“西芳”两字正是来源于禅宗祖师菩提达摩“祖师西来,五叶联芳”的典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就跟随我们参观的脚步,我们一点一点的来掀开西芳寺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  我们提前两周预约到了11月最后一个周二的第一场的参观日程。大家都早早地来到大门前等候。9点三十分,院长先生出来跟大家介绍了游园流程,然后依次验票入场。踏进“妙众”山门,寺庙宽阔的前庭完全展现,宽阔美丽舒展。每个人都立刻为眼前的景色躁动起来,忍不住的暗暗欢呼,止步拍照;工作人员尽力引导大家先去往左侧的抄经本堂。在门口,脱鞋,领取抄经经文和纸笔,在大殿内或廊下一方桌旁,席地而坐,铺展经文,根据介绍,按流程准备,抄写,默诵,行礼。收起游玩的轻松,慢慢感受到微风袭来,树叶婆娑,光斑忽隐忽现,鸟鸣是近是远。心,安静下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流程的设置,也是创造氛围,让参观者能安静地用心去看梦窗疏石呈现给后人用禅宗观念表达的山水和大自然。“仁人自是爱山静,智者天然乐水清,莫怪愚蠢玩山水,只图籍此砺精明。”这是梦窗疏石国师自己写的一首汉诗,现在看来没有比之更贴切的文字表述了国师造园的理念:把庭院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修道者。庭院不为游乐,而是在欣赏之外,修行之人观照本性,静心,愈心,开悟之所在。</p> 本堂:抄经场所,也是唯一可以进入的庙堂。 <p class="ql-block">  正直京都枫叶最盛之际,前院的枫景还是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院内早已设置一休息所在此,可坐可立,静静欣赏西芳寺带给你的第一道景观。</p> <p class="ql-block">  沿着库里(寺庙的厨房)前的小径,穿过一道木门,呈现眼前的是与我们记忆中的日本庭院大相径庭的景象。概念中的日本庭院是极简,淡雅,自然,简洁,精致,而眼前的太自然,有些“空寂”,是“缘起性空”大自然的造化。</p> <p class="ql-block">  这种典型的日本池泉回游式庭院,将西方川之水引入黄金池,并与周围陆地巧妙描绘成一个“心”字,在禅宗看来,自然界的山川湖海,都是“空”,“心”才是根本。“万物万相本心生,万念化作万物形。一念花开一念落,一切皆有汝心定。”一方庭院中的“心”池,装的下大岛,小屿,弯弯曲曲,也像极了日本的海岸线。</p> <p class="ql-block">  禅宗在造园时,石头的造型和运用尤为重要。造园者对石头是有神圣情感的。不仅仅可以塑造山川,还被视为佛祖的化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尊石:来自佛教中造像时中间为主,两边为辅的品字形构图。</p><p class="ql-block"><br></p> 黄金池里的这组三尊石,需要用心去发现。 <p class="ql-block">夜泊石(春夏)在庭院的东面有一个小池,好比驶向大海之前的湖泊,小池中有两排十几块石头组成的阵列,似出征大海的船队</p> 夜泊石(秋) <p class="ql-block">  最著名的石组应该是上庭院的枯栊石组,由梦窗疏石设计的开日本枯山水鼻祖。他用大量的采于后山古坟的巨石,分三段在缓坡上铺开,似高山瀑布冲刷后的岩石组合,随意又刻意。随着时间的延续,青苔铺满“干涸”瀑布和石组,就像是天然而成且粗野静谧。(上院现在不对外开放,信息都收集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一路走过,有湘南茶亭,还有潭北亭,停泊在池中的合同船······这些名字都来自于宋朝禅师圆悟克勤所著“碧岩录”第十八则“忠国师无缝塔”: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一模一样。 边走边想象:在无月光之夜,坐上无影树下的合同船,如同夜泊石般,是否就能驶入蓬莱仙境,从而见到国师想建的无缝塔(无形无相,建于心中);也是否能发出感叹:琉璃殿上尽管金碧辉煌却没有参禅者顿悟的觉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湘南亭</p> <p class="ql-block">潭北亭</p> <p class="ql-block">合同船</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田游岩写过“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这很像西芳寺的造园者。曾经西芳寺遍种各种花木,呈现出及其华丽之景观。春天赏樱,秋天观红叶。可惜在应仁文明之乱(1467-1477)的1469年被全部烧毁,此后重建的部分庭院和建筑,在1534年有再次因兵火烧毁。尽管每次烧毁都得以重建,几经变迁,现在只有江户时代的湘南亭得以留存。</p> <p class="ql-block">  “西芳寺”被更多人知晓的名字叫“苔寺”,因为满院都生长着多达120余种的苔藓。我们今天看到的苔寺是大自然和时间孕育的产物,也是禅僧智慧与境界的体现。在1878年,西芳寺经历了最近一次的大规模重建,禅僧们没有大刀阔斧,而是在布满青苔的慌地上,尽可能的保留了深山静谧的意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头上长满青苔,意味着悠久的时光,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文明和伴随其中的情感。青苔给人静谧之美,拔出青苔地里的杂草,就好比拔出心中杂乱的欲望,这也是一种修行。可谓”处处是道场,事事可修行”。</p> <p class="ql-block">  5月6月是欣赏青苔的最佳季节,满眼碧绿静谧的森林。11月的青苔没有那么水润饱满,但有了枫叶的点缀,光影的变化,更考验修行者的定力。</p> <p class="ql-block">  苔藓是一种生态指标性植物,只有在生态好的环境下才能生长,预约制和限定人数都是因为害怕过多的人流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影响到苔藓的生长而设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游园差不多要结束了。在进院时,忽略的一块石碑(院内唯一看到的一块大石碑),忽然跃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石碑向年轻人提问到:</p><p class="ql-block">我想问一下,现在到年轻人是怎样看待他们的祖先留下的东西的。只是抱着美的兴趣看待事物,还是说在如此混乱的世界里,把她当作自己的生活和血脉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归乡,摘自过去的章节 大佛次郎作 川端康城书</p> <p class="ql-block">  西芳寺的庭院和青苔是禅宗具像化的艺术品。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爱庭院的人,应该能从大自然的四季变化中感受自己的责任,也感知自己的情感世界的丰富。</p><p class="ql-block">「西芳寺」</p><p class="ql-block">妙众门前集宾客</p><p class="ql-block">本堂殿上习经书</p><p class="ql-block">庭院碧苔洒红叶</p><p class="ql-block">金池烟水映橙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