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都很熟悉“家和万事兴”这句话,但它的真正含义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实,“家和”是有条件的,在《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老子对“家和”做了详细解释,原文是:“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父恶则母苦,母苦则子惧,子惧则家衰,家衰败三代。”</p><p class="ql-block"> 翻译为现代文,前半段的意思是:“父亲爱护家庭,母亲就会安静;母亲能够安静,儿女就会感到安全;儿女能够安全,家庭就会和睦。家庭和睦就会万事兴隆。”这一段讲的是,在一个家庭里父亲能不能爱护家庭并承担家庭责任,决定了家庭成员中妻子和儿女的心态和行为,强调了“家和”的先决条件。只有“家和”,才能实现万事兴隆。</p><p class="ql-block"> 后半段的意思是:“父亲恶劣,母亲就会苦恼;母亲苦恼,就会让儿女恐惧;儿女恐惧,家庭就会衰败;家庭衰败,就会连续衰败三代。”这一段讲的是,一个恶劣的父亲所带来的恶果,不仅仅是妻子和儿女的不幸,还会造成家庭至少三代人的不幸。</p> <p class="ql-block"> 老子这样论述“家和万事兴”,是在强调一个男人在家庭中的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家庭生活中,虽然我们已经实现了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夫妻之间、长幼之间仍然需要一定的主次关系。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家庭里出现了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或者家庭里出现了一个泼妇、悍妇,这个家庭一定会衰落,儿女的表现也会碌碌无为。在我的教育生涯中,这种现象见的很多。</p><p class="ql-block"> 而那些对家庭极其负责的男人和面带慈祥又十分安静的女人,我也屡见不鲜,他们的儿女往往又是鹤立鸡群出类拔萃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可见,老子所讲的“家和万事兴”是家庭的“道”。“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家庭的“道”是特别重要的“道”。老子的“家和万事兴”与孔子的“夫为妻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认识。老子讲了道理,孔子讲了规范。</p> <p class="ql-block"> 虽然社会已经发展到“以人为本”的阶段,有的家庭也演变为“妻为夫纲”,但是并不妨碍重新构建家庭关系。如果妻子可以为家庭负责,丈夫完全可以自觉处于从属地位,把男权社会中的“夫外妻内”改变为“妻外夫内”,形成一种现代社会的新型家庭关系,这样也可以“家和”,也可以“万事兴”。这样的新型家庭关系,在当今社会中也并不少见。但是也有一个前提,即家庭成员要充分地认识到这种关系的现实性和必要性。</p><p class="ql-block"> 因为老子和孔子所要求的这种家庭关系的出发点,是建立稳定的家庭,然后建立稳定的国家。家和则国安,万事兴则国强。父爱母静儿安与父爱母慈子孝是一样的含义,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必须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