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社会心理学家鲍迈斯特和其同事在《坏比好更强大》一文中提出,在很多生活领域和活动中都可以看到坏事比好事的力量大,包括人际交往、亲密关系的结果、创伤和各种学习过程。他们回顾文献发现,坏的事情——不管是父母、情绪或是反馈——比对应的好事影响更大。并且我们也容易形成坏的印象,而不是好的。坏的刻板印象比好的刻板印象形成的更迅速,更能抵制反面证据。类似的,我们更有动机回避坏的自我参照反馈,而不是追求好的反馈。鲍曼斯特及其同事下结论说“坏比好更强大”的例外情况非常罕见。</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把希望作为好的例子,把恐惧作为坏的例子,来从4个方面讨论“为什么坏事比好事影响更大”这一重要问题。</p><p class="ql-block">1从跟认知活动的关联来看。希望和恐惧是两个相反的系统,例如获得对防卫、接近对回避、行动对保持。在比较希望和恐惧时,把希望看作伴随着积极情绪的审慎的认知过程,而把恐惧看作在非常紧张的环境中突然出现的更自动化的情绪。</p><p class="ql-block">2从脑的运作水平来看,希望和恐惧在脑的不同水平运作。边缘系统的兴奋不需要皮层干预就可以发生,因而意味着发自情感系统的恐惧与希望认知实际上是独立的。恐惧在脑中的情感编码经常没有达到意识水平。因此,由于恐惧不一定反映在意识知觉中,他不必经历任何“校正"的过程。神经冲动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引发情绪。低通路包括感受器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相对较短的联系,这一低通路产生对威胁刺激的恐惧反应,发生在觉知之前。高通路包括与希望、思维有关的联系,发生在觉知之内。</p><p class="ql-block">3从目的上来看。恐惧的目的在于保护生命和维持原状。因为恐惧所在的边缘系统到皮层结构有很多恐惧联系,使得恐惧可以通过多种人类记忆诱发而变得力量强大。长时间的恐惧体验扩展了相关联的心理网络,从而造成高估他的普遍程度和重要性。恐惧限制了认知加工,并且通常增加了我们回避风险的倾向。因此,恐惧是保护性的和防御性的,让我们对新视角不那么开放。</p><p class="ql-block">与恐惧不同,当我们想象具体的目标时,未来导向的思维起作用。未来导向的思维包括可视化和预期,来自这些思想的情绪让我们感觉良好。恐惧中情绪是核心,在未来导向思维中,情绪体验是次要的。很显然,积极的情绪在未来导向思维中起的作用比在恐惧中大,而消极情绪在恐惧中占主导。</p><p class="ql-block">4在进化方面。未来导向的思维和恐惧对于自然选择都有意义。早期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为了生存下去可能更多依赖于把基于恐惧的思维过程传递给后代,而不是传递未来导向的思维。但是时过境迁,恐惧可能变得不那么重要。在没有必要恐惧的情况下,它甚至是不理智的和适应不良的。所以,鲍曼斯特及其同事”对坏事比好事影响更大“这一论点做出回应:从早期进化来看这一论点是有道理的。但是随着物种的进化,我们今天的进步可能需要侧重一个不同的方面,及我们要注重培养希望,而不是让恐惧主导我们的生活。以此类推,我们必须促进好的方面,而不是让坏的方面控制我们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