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一日游:(二)走进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

大明

<p class="ql-block">维坊世界风筝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是我国第一座大型风筝博物馆,始建于1987 年,1989年4月建成对外开放。建筑造型选取了坊龙头蜈蚣风筝的特点,展厅面积3800平方米,是全国第一座风筝专业性博物馆。馆内有大小展厅7个,展品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p><p class="ql-block">风筝历史最为古老的国家。</p><p class="ql-block">风筝是中华民族向世界各国传播的科学发明之一,曾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编入 《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在延绵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风筝在军事、体育、娱乐、艺术、科技等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放风筝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开展的一项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p><p class="ql-block">潍坊是风筝的主要发祥地,宋代已普及民间,至今已形成了题材广泛、造型优美、绘画精细的独特风格。随着国际间的风筝交流活动,使潍坊风筝蜚声中外,频频应邀在国内外展出,并得到了高度赞誉。“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更加提高了潍坊风筝的制作水平,使潍坊风筝卓立于风筝文化艺术之林,呈现出空前繁荣景象。“潍坊国际风筝会”不仅振兴了风筝文化,同时也促使放风筝成为正规的体育比赛项目,并通过风筝比赛,加强了潍坊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增进了友谊,带动了潍坊经济、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飞速发展,使潍坊成为和谐、繁荣、友好、美丽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风筝起源的传说:</p><p class="ql-block">风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对风筝的起源有着不同的传说: </p><p class="ql-block">帆船、帐篷说:</p><p class="ql-block">传说禹时人们已经能很好的利用风力,并借助风力进行农田灌溉,利用风帆在水中行船,因此人们受风帆和风刮帐篷的启发制造了风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斗笠:</p><p class="ql-block">据说古时候有一位农夫正在耕作,忽然一阵狂风吹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子抓住系绳,恰巧这绳很长,斗笠便在空中飞舞,农夫觉得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p> <p class="ql-block">树叶古时候:</p><p class="ql-block">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非常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p> <p class="ql-block">飞鸟说:</p><p class="ql-block">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飞鸟的形状居多。因而得出结论:最早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制作,并以飞鸟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金代铜镜的风筝:</p><p class="ql-block">1987年在吉林省怀德县毛城子乡许菜园子屯出土了一面金代(公元1115-1234年)“放风筝”的纹铜镜,纹铜镜边款阴刻“西京官造”四字。这是在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件有关研究古代风筝形象的实物资料,铜镜图案中的人和物刻画细腻、栩栩如生。生动的再现了700年前人们放风筝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风筝:</p><p class="ql-block">风筝的名称很多,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称谓。中国古代风筝因用木头制作称“木鸢”,后用纸糊称鸢”,五代时期李邺将竹笛拴在纸鸢上放飞府发出“筝鸣之声”,后定名为风筝,沿袭至今。民间仍有“鸢”、“鹞”的称呼,在北方叫纸鸢,南方叫鹞子,有“南鹞北鸢”的说法。</p><p class="ql-block">究竟什么叫风筝?风筝是用线牵引控制,借助风力在空中飞行的人造物体。这是现代人对风筝的定义。</p> <p class="ql-block">国外风等介绍:</p><p class="ql-block">对于中国风筝如何传入世界各地,其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从邻国朝鲜、日本、缅甸、印度再传入阿拉伯国家及北非到地中海沿岸。</p><p class="ql-block">另据记载,从中国传到马来西亚,经夏威夷传到新亚兰;经蒙古传入俄罗斯;经丝绸之路或印度洋航线传入欧洲;约在公元12世纪陆续传到世界各地。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英国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入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发明之一。</p><p class="ql-block">风筝传到世界各国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不同国家的人民根据本国的风俗习惯,使风筝逐渐演变、发展、形成了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风筝特色和风格,使风筝这一娱乐工具融进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欢天喜地</p><p class="ql-block">作者:谭立新</p><p class="ql-block">尺寸:250×300(cm) </p><p class="ql-block">1997年潍坊市风筝比赛创新一等奖巨型类银牌</p><p class="ql-block">“欢天喜地"取材佛教题材,作者利用扎制、绘画、粘贴、雕刻等技法惟妙惟肖的再现了大度开怀的弥勒佛形象。弥勒佛的肚脐内装有声控机关,风筝放飞到空中,会发出哈哈大笑的声音。作品结构合理,构图饱满大气,寓意祥瑞,整件风筝重量仅为四公斤。</p> <p class="ql-block">吉祥如意</p><p class="ql-block">作 者:谭立新尺寸:250×300(cm) </p><p class="ql-block">1996年潍坊县区第一名。该风筝为分层浮雕结构,作者借鉴了天津杨柳青年画风格,取材于民间喜闻</p><p class="ql-block">乐见的吉祥寓意,主体突出,色彩鲜明,人物刻画细腻,各具神态。娃娃手执如意,怀抱公鸡,取其谐音为“吉样如意”。</p> <p class="ql-block">欧美风:</p><p class="ql-block">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风筝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并广泛应用于科学实验。20世纪初,英国大英航空协会曾多次举办风筝赛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曾角风筝载人监视德国潜艇的活动。40年代英国海军为防空,将风筝放飞于驱逐舰上。英国风筝玩赏协会设在伦敦。</p><p class="ql-block">最早的美国风筝可能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移民带去的。美国沙米尔·布兰克林·科迪在1900年</p><p class="ql-block">研制风筝,至1901年他研制的风筝取得专利。1956年威利安·从·阿里斯制作的风筝骨架极其简单,后来多米那.C.詹帕特又研制出无骨架风筝及软体风筝。</p> <p class="ql-block">其他地区风筝:</p><p class="ql-block">中国的风筝艺术,不仅因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而源远流长,而且因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而各有千秋。民</p><p class="ql-block">间风筝艺人在风筝制作中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过程,都体现在风筝的内容和形式的各种要素之中,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艺术体系。尤其是“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带动并激励着全国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并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使各地涌现出了一些各具特格的风筝制作高手。</p> <p class="ql-block">阳江风筝:</p><p class="ql-block">阳江风筝是中国风筝“南鹞北鸢”中“南鹞”的典型代表,具有造型别致、工艺精巧、绘画精美、色彩艳丽、放飞灵活、形神兼备等特点。2006年被列入首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阳江风筝种类繁多:</p><p class="ql-block">花鸟鱼虫、人物走兽皆可制成风筝,画面充满着浓郁的田园气息。龙风筝”放飞时能在空中灵活摆动,宛如真龙一般。传统的“灵芝风筝”,上面安装了“藤弓”,放飞时随气流的变化发出筝鸣声,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十绝风筝”。</p> <p class="ql-block">寿星童子</p><p class="ql-block">作者:翟寅</p> <p class="ql-block">双鱼</p> <p class="ql-block">大雁</p><p class="ql-block">作者:赵铁民(北京)</p> <p class="ql-block">天津风筝:</p><p class="ql-block">天津风筝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北京风筝一脉相承。风筝造型优美、色彩典雅、绘画精细。骨架多采用穿眼儿、扣榫固定,可拆可叠,画面多用丝绢,工艺性极高。</p> <p class="ql-block">曹氏风筝:</p><p class="ql-block">曹雪芹的《红楼梦&gt;世人皆知,而他的另一著作《废艺斋集稿》,是一部记载我国工艺技术性的作品,详细记载了金石、风筝、编制、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艺程,是为了让残疾人能够以艺养身,弥补先天、后天的不足。其中《南鹞北鸢考工志》是专讲风筝的扎制、绘画、图式以及风筝放飞的艺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系统完整的风筝资料。可以说,曹雪芹不仅是一代文学巨匠,更是曹氏风筝的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曹氏风筝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是扎燕,扎燕是把写实的小燕子通过硬翅与软翅结合的扎糊方法,将其图案化。它是南方与北方风筝相结合的一种技法,同时又通过不同的比例、造型,把扎燕拟人化(大致分为肥燕喻男、瘦燕喻女、比翼燕喻夫妻、雏燕喻娃娃,还有光瘦燕、小燕、新燕等) 再把各种吉祥话融入其中同的吉祥话来表示不同时节、年龄的燕子,以突出其民俗性。软翅也是曹氏风筝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类型,主要以写实为题材。曹氏风筝讲求情趣,要求形神兼备。就是不光造型要像,放飞也要有动态。</p><p class="ql-block">孔祥泽先生通过摹制曹雪芹的佚著《南鹞北鸢考工志》,得到曹氏风筝图谱数十种,经潜心钻研,终使曹氏风筝以绘画见长的传统得以继承。</p> <p class="ql-block">中国风等流派:</p><p class="ql-block">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民间艺术,自然也有它的流派。我国地域辽阔,风筝的种类齐全、样式繁多、千姿百态,风筝的特点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以北京、天津、潍坊、南通、阳江等地的作品最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串式风筝:</p><p class="ql-block">是指数只相同或不同的佳师风筝,用线前后依次连接起来放飞的风筝。它的代表风筝是龙头蜈蚣。</p> <p class="ql-block">硬翅风筝:</p><p class="ql-block">风筝的硬翅是固定形进式,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状场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硬翅范围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软翅风筝:</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风筝,根据其形状和扎制结构共分为串式、板式、软翅、硬翅、立体(桶式)五大类。</p><p class="ql-block">软翅风筝:风筝的升力片(翅膀)是用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的主条。它的主体骨架大多做成浮雕式,适宜扎制禽鸟和昆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板式风筝:</p><p class="ql-block">是平面板形结构,风筝的升力片就是板子本身,无明显凹凸结构,周边有竹条支撑。此类风筝较普遍,易制做、放飞性能好。这类风筝一般都系-个长尾巴或穗子,以便调整角度维持平衡,利于放飞。</p> <p class="ql-block">风筝- 明星介绍</p><p class="ql-block">随着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潍坊风筝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创新和发展,涌现出一批扎制精细、绘画优美、造型独特、自成风格的优秀风筝作者。他们以其精湛的制作和放飞技艺在国际大赛中屡屡获奖,为潍坊争得了荣誉,并得到世界各国风筝爱好者的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为了表彰:</p><p class="ql-block">这些在传统风筝文化和“潍坊国际风筝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风筝艺人,潍坊市政府于1989年评选出20位“风筝明星”,他们分别是:张鹏云、康宝忠、韩福龄、姚志兴、解汇泉、孙友桥、张延福、张建</p><p class="ql-block">民、毛新民、单孟新、张泽华、胡兆勇、刘福忠、张恩强、杨连忠、郎咸忠、田俊祥、高兰芳、刘之堂、潘伯华。</p> <p class="ql-block">流派的形成潍坊:</p><p class="ql-block">'旧称潍县,是风筝的故乡,同时也是我国三大风筝流派之-。潍坊风筝自宋代开始流行,明代趋于普及,清乾嘉年间盛行乡里。千百年来,潍坊一带的人民一直保持着放风筝和赛风筝的习俗。曾在潍县任七年县令的郑板桥,在他的《怀潍县》一诗中就形象的描绘了潍坊-带放风筝的情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记述了潍坊人民在风和日丽、草木竞发的清明时节,争相到白浪河两岸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潍坊风筝受到潍坊民间艺术泥塑、刺绣、首饰、木版年画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潍县扎彩老艺人及喜爱绘画的文人雅士为主的老潍县风筝,以木版年画风格为主的杨家埠风筝。</p><p class="ql-block">杨家埠风筝:</p><p class="ql-block">杨家埠风筝骨架制作简练,画面受木版年画的影响,绘画用笔简练、概括、夸张、色彩艳丽、朴实,题材多以年画中的“天官赐福”、“福禄寿”、“五子登科”、“麒麟送子”等美好吉祥故事为主,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杨家埠风筝:</p><p class="ql-block">骨架制作简练,画面受木版年画的影响,绘画用笔简练、概括、夸张、色彩艳丽、朴实,题材多以年画中的“天官赐福”、“福禄寿”、“五子登科”、“麒麟送子”等美好吉祥故事为主,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杨家埠风筝:</p><p class="ql-block">在明代已经流行。虽说迄今尚未发现有关杨家埠风筝在明代即已存在的文字记载和实物遗存,但杨家埠年画可作佐证。杨家埠年画店“同顺堂”依靠年画的生产与销售发家致富,相传在这以前“同顺堂”家的好日子过了300多年。据此可知,杨家埠年画,不会晚于明代中期。</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杨家埠风筝:</p><p class="ql-block">内容上有以祥瑞吉利、神话传说、小说戏曲为题材的人物风筝,也有鸟、兽、鱼、虫、花卉风筝。随着风筝比赛被纳入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和国内外风筝比赛的不断举行,杨家埠风筝将以新的姿态踏上经济、文化、体育交流的舞台,在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和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关于杨家埠风筝:</p><p class="ql-block">在清代曾流行着一首《十个大姐放风筝》的民歌: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十人去踏青,捎带着放风筝。大姐放的是自素贞,二姐放的是许相公,西湖来调情。三姐放的是杨宗保,四姐放的是穆桂英,气死六郎公。五姐放的张君瑞,六姐放的是崔莺莺,红娘真机灵。七姐放的祝九妹,八姐放的是山伯兄,尼山读《诗经》。九姐放的牵牛郎,十姐放的是织女星,天河隔西东。风筝越高情越浓,引来一群小后生,一阵脸儿红。不知不觉拽风筝,暗暗拜求月老翁,红线你传送。</p> <p class="ql-block">关于杨家埠风筝:</p><p class="ql-block">在清代曾流行着一首《十个大姐放风筝》的民歌: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十人去踏青,捎带着放风筝。大姐放的是自素贞,二姐放的是许相公,西湖来调情。三姐放的是杨宗保,四姐放的是穆桂英,气死六郎公。五姐放的张君瑞,六姐放的是崔莺莺,红娘真机灵。七姐放的祝九妹,八姐放的是山伯兄,尼山读《诗经》。九姐放的牵牛郎,十姐放的是织女星,天河隔西东。风筝越高情越浓,引来一群小后生,一阵脸儿红。不知不觉拽风筝,暗暗拜求月老翁,红线你传送。</p> <p class="ql-block">风筝十一家:</p><p class="ql-block">潍坊地处齐鲁之邦,是一座文化名城,又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之乡,潍坊风筝自宋代开始流行民间,明代更加普及,到清代已盛行乡里。悠久的文化历史,形成了潍坊风筝特有的地方色彩。</p><p class="ql-block">老潍县风筝是由潍县的一些扎彩艺人为了市场的需求和对风筝艺术的喜爱而制作的,后来又加上一些喜爱绘画的文人雅士的参与,逐渐形成了扎工细腻、品种齐全、绘画精细、放·飞性能稳定、题材繁多的艺术风格,其主要题材有人物、禽鸟、宫灯、八卦等。随着改革开放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潍坊风筝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类创新风筝异彩纷呈,涌现出了-大批各具风格的风筝制作高手。</p><p class="ql-block">潍坊风筝,是地方性和传统艺术的结合,又是实用性和美的结合。就其风筝技艺而言,潍坊风筝与其它民间工艺品不同,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活泼的气韵,扎制技艺博采众家之长,并大胆尝试、不断创新,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不断突破,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进而形成了杨家埠风筝和老潍县风筝两个流派,在这两个流派发展过程中,产生出近代各具特色的十一位风筝名家。</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毕后:</p><p class="ql-block">下一站风筝故里“杨家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