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游苏巷”地处江西省铜鼓县带溪乡佛岭、当年的一条由湖南、湖北来江西往高安、南昌方向的必经之路。 </p><p class="ql-block"> “游苏巷” 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千年以上的历史、现代化交通建设的兴起、各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因为各级政府部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许许多多名胜古迹遭到人为的破坏、令人感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大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先生(1037—1101)是北宋中期文坛的旗帜领䄂、他的诗词书画及美食影响后人千年…</p><p class="ql-block"> “游苏巷”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历史名人—大文豪而命名。</p> <p class="ql-block"> 我现在的位置是在铜鼓县、带溪乡、佛岭的“游苏巷”。</p><p class="ql-block"> 这块石碑自挖出重见天日至今也就二十多年、但它的存在却有千年、与它齐名的另一块石碑现存放于宜春市博物馆中、那块石碑中却是记载着“游苏巷”地名之来历。(现在位置:游苏巷北侧顶端)</p> <p class="ql-block">据清同治年间(距今158年)史书记载(义宁州志,那时的铜鼓县、修水县等地属义宁州管辖)宋元丰七年(公元1085年端午前夕)苏轼(东坡先生)由湖北黄冈地区出发去江西高安看望弟弟苏辙、就是经过这个路段走奉新、南昌方向去的高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这条路可是大大的有名、曰:游苏巷。(据考证真正的“游苏巷”是在铜鼓县中的一条名不径传的小巷子,)而这里的农家乐胡老板却坚持说脚下的路就是“游苏巷”,东坡先生和胡安鼎先生第一次握手就在带溪、而且是在“港下里”、那应该就是这里吧?!</p> <p class="ql-block"> 当地乡政府(带溪乡政府)在保护性的开发这段约二百来公尺的“老路”、再三强调告诫施工人员、千万千万不能损坏路面、(施工内容是安装扶手拦干)这不显山、不露水的石头路竟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如果进一步往上追索可能时间会更长、…)、当年从湖北或湖南过来江西往南昌方向都走这边的“官道”、途径“游苏巷”、后因建设新的交通系统(省道和乡道)和住房设施等、逐渐蚕食老马路、以至今日才剩下这么一点点的却拥有千年历史的“老马路”—“游苏巷”了。</p> <p class="ql-block"> 东波先生非常看重兄弟情谊、(据说“情同手足”由此而来”?)在“和子由苦寒见寄”中他说:</p><p class="ql-block">“人生不满百、一别费三年、三年吾有几、弃掷理无还。”是么?见证了兄弟之间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 漫漫人生路、从古至今有几个大儒能如东坡先生那样豁达豪迈、我喜欢“大江东去浪淘尽…”也十分欣赏那首“定风波”、但我认为这首“定风波”词就是他自己的人生的真实写照。“定风波”全词如下:</p><p class="ql-block">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 <p class="ql-block"> 东坡先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记得那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中对亡妻王弗的思念、读来令人潸然泪下、据说婉约派大家李易安先生在读到这首“江城子”词时亦为之动容、感概词中意境表述至深、至切、自叹不如。词中这样表述:</p><p class="ql-block">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p><p class="ql-block">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p> <p class="ql-block"> 同样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p><p class="ql-block">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p><p class="ql-block"> 何等的气魄!何等的伟岸!何等的豪放!</p> <p class="ql-block"> 东坡先生在去高安的途中、路过了铜鼓县、闻讯带溪乡“港下里”有位隐世高人—胡安鼎先生、便欣然前往拜访、而胡安鼎先生则张灯结彩、大开正门率童仆家人列队迎接、(渊明先生曾描述这个场景“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开明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大文豪、大书法家又兼首席美食家的苏轼(苏东坡)。</p> <p class="ql-block"> 胡安鼎先生对东坡的到来心情十分愉悦、携手东坡苏先生游览了带溪的山山水水、山水壮美“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东坡先生亦不例外、热情赞叹带溪之“山美水美人更美”,应安鼎先生之邀、东坡先生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带水清、泉石透…”</p> <p class="ql-block"> 中有高人自在居、耳口洗兮齿可潄。行穿曲巷瞻阿陆、喜见灵峰出远岫。我闻此间胡居士、陆浑家风今在见。…”</p> <p class="ql-block"> 就这条由绿色苔鲜爬满的鹅卵石铺就的“马路上”俩人从文学谈到国策、又从人文探讨到美食“东坡肉”、无所不谈……</p><p class="ql-block"> 就是我今天漫步行走在这条路上、与东坡先生、安鼎先生穿越时空、一睹俩高人之绝世风采……</p> <p class="ql-block"> 两天后苏东坡思弟心切、便依依作别、胡公安鼎先生 对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苏轼敬佩之五体投地,同时也写下了“名留古迹、旷代景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之仰慕诗句留传今天。</p> <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苍海桑田、“…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 据游苏巷农家乐胡老板介绍、这块带有标记的“石头”是在2001年清理侧边的河道时、由挖机挖出来的、经有关方面认证、获悉、此标记石已经千年以上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冒着凛冽寒风、徜徉在古道中、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这条古道(马路)中间怎会出现一条直线?这个直线又说明什么问题?</p> <p class="ql-block"> 从较远的角度观察、拍摄、这条直线都十分的清晰、完整、什么意思呢?</p> <p class="ql-block"> 询问了这里的老表、亦不得其解。</p> <p class="ql-block"> 尽管文物部门派有专人管理、整治、但杂草和不知名的小草和苔藓等植物斑斑剝剥爬满了整条马路。(仅存二百来公尺)</p> <p class="ql-block"> 带着疑惑和不解、当即请教了我那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朋友兄弟建华、只见他一言道出:那只是交通建设中(马路建设)的一个常见施工手法、也就是说这条中间线是显示出马路的中间位置的居高点而已…</p> <p class="ql-block"> 以中线为马路的至高点、而马路的两侧边、它的高度相对比较中线要低几公分、于是这条马路就会呈现一个拱型(中线位置就凸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而中间高、两侧低就解决了一个下雨天排水的问题、所以中间直线位置就显示出十分的重要、也是在马路建造的施工中一个高低错落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 噢!原来如此、 如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感慨我们前辈古人的超级智慧、千多年来一直都提醒、告诫我们施工技术的巧妙结合、真是天人合一、浑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 古道!古朴自然、但自1949年后、政府部门为了改善交通、开辟了一条条的笔直的新马路、逐渐取代了“古道”的作用、而“古道”亦如许许多多历史文物、古迹、遗址等、由于缺乏保护、先后冥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令人扼腕痛惜!</p> <p class="ql-block"> 这条“古道”游苏巷 从上坡到下坡的落差应在2公尺左右。</p> <p class="ql-block"> 新开辟的马路就在游苏巷西边的50米处、拥有可以交换两辆车的宽度、所以“古道”游苏巷上行走的人们越来越少、他们取道更加宽畅、平整的大马路。</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为纪念妻子王弗的过世、苏翁东坡先生写下了一首非常经典的“江城子”记梦、词中表述的情感令人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想起了放翁先生、也就是他能绝对可以与东坡先生比肩的那首词“卜算子”咏梅、(人生经历、坎坎坷坷、情感丰富、细腻入微)用稼轩的一句诗来表达“…情与貌、略相似…”</p><p class="ql-block"> “卜算子”咏梅:</p><p class="ql-block">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p><p class="ql-block">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p> <p class="ql-block"> 坡有点陡、也见到了马路上大石块的零乱、是否因为年久失修?无人问津所致?</p> <p class="ql-block"> 这段马路上布满的苔藓、显得十分的溜滑、下坡时务小心、小心加小心。</p> <p class="ql-block"> 看似十分简单、一块块的大石整齐码放、既没有水泥、又不见其它粘和剂、何以屹立数千年而不倒?如不是“人为的破坏”这条“游苏巷”必定远胜滇藏、滇川等著名之“茶马古道”。</p> <p class="ql-block"> 历经沧桑巨变、贯看秋月春风……</p><p class="ql-block">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然在、几度夕阳红。 </p><p class="ql-block"> 白发渔樵江渚上、贯看秋月春风、一壸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p><p class="ql-block"> 罗贯中三国演义录:明—杨慎“临江仙”</p> <p class="ql-block"> 这些巨大的古樟树群为“游苏巷”增添了许多精彩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毛译东主席说的“东临碣石有遗篇…”是不是就是这个碣色的石块?</p> <p class="ql-block"> 树叶点辍了游苏巷古道、在凜冽的寒风中散发出砂砂的声响、仿佛在叙说着遙远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那我就是一个虔诚的听众。</p> <p class="ql-block">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在那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诗文中这样写道: </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不是这个意境?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 甚不起眼的“马路”、经然能“往事越千年…”</p><p class="ql-block">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 <p class="ql-block">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p><p class="ql-block">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p><p class="ql-block"> 录苏东坡先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